弦歌不輟桃李芬芳,薪火相傳琴韻悠長
——訪麗水市陳楊濤鋼琴工作室創始人陳楊濤
浙江麗水,秀山環抱,總有琴韻悠悠。其間,有一位鋼琴教育家,在音樂與公益之間尋得了生命的雙重回響,用每一片葉脈、每一行音符,見證桃李成蹊的歷程。世人談琴藝者多,論琴心者少,而他卻始終秉持著“琴非利功器,乃養性篇”的信念,不求速成捷徑,但務深耕細作,用自己的教育哲學讓光陰在黑白琴鍵上流淌,讓藝術與心靈發出共振的清越回響。他就是麗水市鋼琴工作室創始人——陳楊濤。
音起少年時:萌芽與蛻變的琴途
孩提時代的陳楊濤,便展現出對音律的敏銳感知。當同齡孩子還在牙牙學語時,他已能精準捕捉歌曲的旋律走向,用清亮的童聲唱出完整的曲調,節奏感亦遠超常人。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口琴——這個小巧的樂器,成為了他叩開音樂之門的第一把鑰匙。短短數日,他便能憑借記憶吹奏出簡單的民謠,家人敏銳地察覺到這份天賦,決定為他開啟鋼琴學習之路。
初觸鋼琴的少年,指尖便能在琴鍵上跳躍出青澀卻充滿活力的音符。在北京跟隨退休老教授學習的時光,成為了他音樂啟蒙的重要基石。老師對音樂的熱愛與嚴謹的教學態度,春風化雨般浸潤著少年的心靈。老教授常說:“音樂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情感的流淌。”這句話深埋在陳楊濤心底,為他日后的教學理念埋下了伏筆。在琴房的無數個晨昏,他沉浸于拜厄的基礎練習,在哈農指法訓練中感受指尖的蛻變,從一個單純熱愛音樂的孩子,逐漸成長為懷揣藝術理想的追光者。
2011年,陳楊濤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西北師范大學鋼琴演奏專業,正式踏上了系統學習音樂的旅程。清晨的琴房里,總能聽見他反復推敲貝多芬奏鳴曲的旋律;深夜的圖書館中,他沉浸于肖邦夜曲的細膩情感中,在譜面上標注滿密密麻麻的批注。專業課程之外,他尤為注重實踐積累,多次參加校內音樂會,從最初上臺時的緊張忐忑,到后來從容駕馭李斯特狂想曲,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破繭”。
大學期間,他還積極參與公益實踐活動。“微公益”活動中,在甘肅貧困山區,他目睹了孩子們對藝術的渴望:有的孩子用樹枝在地上畫琴鍵,有的捧著皺巴巴的樂譜如獲至寶。他與志同道合的朋友走進福利院、敬老院,用琴聲為孤寡老人送去慰藉,為困境兒童點亮希望。這些經歷讓他深刻地認識到:鋼琴不僅是舞臺上的高雅藝術,更是連接心靈、傳遞溫暖的橋梁。這段時光,他的琴技日益精進,更在公益實踐中找到了音樂教育的終極意義——用藝術滋養靈魂,讓每個生命都能綻放光彩。
育木成林:琴房里的教育哲學
2015年,大學畢業的陳楊濤回到了家鄉麗水,創辦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鋼琴工作室。談及創辦工作室的初衷,他眼中閃爍著熾熱的光:“鋼琴藝術的傳承,是一條跨越時空的紐帶。從貝多芬、莫扎特到蘇聯學派,再到周廣仁等老一輩音樂家,這份傳承從未間斷。我愿做紐帶中的一環,讓更多孩子觸摸到古典音樂的溫度。”
工作室初創之際,面臨著諸多挑戰。科班所學的教學理論,在面對不同年齡段、不同天賦的孩子時,顯得捉襟見肘。有的孩子手指條件有限,難以完成復雜的指法;有的孩子對樂理知識理解遲緩,陷入瓶頸焦慮。陳楊濤開始意識到:教育不是流水線作業,而是一場因材施教的藝術。于是,他一頭扎進了教學研究,與同行探討、向名師請教,逐漸總結出“分層教學法”——針對學齡前兒童,采用游戲化啟蒙,將音符轉化為可愛的卡通形象;對走專業路線的學生,則系統梳理古典樂派的脈絡,從巴赫的復調音樂到貝多芬的奏鳴曲,構建起扎實的藝術根基。
“鋼琴學習不是百米沖刺,而是一場馬拉松。”這是陳楊濤常掛在嘴邊的話。在他的教學理念中,功利心是藝術啟蒙的大敵,唯有興趣與毅力,才能讓孩子在琴途上走得更遠。為激發興趣,他創新引入“音樂故事課堂”:教授莫扎特《小夜曲》時,他會講述作曲家在星光下創作的浪漫場景;講解中國鋼琴曲《彩云追月》時,他則用詩意的語言描繪月夜云影的美妙意境。孩子們在故事中理解音樂,在想象中觸摸旋律,漸漸地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對于毅力的培養,他有一套獨特的“階梯訓練法”。他將學琴過程比作登山:初級階段如同平緩的山路,通過趣味練習建立信心;中級階段似遇陡坡,需引導孩子在攻克難點中體會成就感;高級階段則如登頂前的沖刺,用參加比賽、舉辦音樂會等方式激發孩子的潛能。他常以工作室里的綠植為喻:“就像這棵樹,冬天看似停滯生長,實則是在積蓄力量。學琴遇到瓶頸時,堅持下去,終將迎來春日的蓬勃生機。”
在陳楊濤的教學生涯中,無數孩子在琴音中實現了自我超越。2013年,他帶領學生參加比賽,盡管僅有一名學生獲得了三等獎,卻讓他看到了教學相長的可能性。此后,他不斷完善教學體系,學生的賽場表現亦漸入佳境。2014年,在“世紀(參數丨圖片)華人音樂藝術節”鋼琴比賽中,他指導的學生斬獲了省級獎項,他本人也首次榮獲“優秀指導老師”稱號。
最令人動容的,是陳楊濤與葉家佑的故事。這個家境貧寒的孩子,曾在紙板畫就的“琴鍵”上練習。陳楊濤先是給他送去了閑置電鋼琴,后又多方奔走,為他尋得一臺鋼琴。在他的悉心指導下,葉家佑從坐不住的調皮少年,蛻變為全國金獎得主。2024年,師生二人登上央視舞臺合奏演出,那段“紙殼琴鍵到央視舞臺”的傳奇,成為了無數人心中的勵志典范。截至目前,他的學生已累計獲得省級以上獎項63項,工作室的書架上,數十本“優秀指導老師”證書熠熠生輝,見證著他用心血澆灌出的藝術之花。
弦歌致遠:跨越琴房的生命交響
陳楊濤的公益情懷,早已融入血脈之中。大學時期參與“微公益”的經歷,讓他深刻地體會到藝術對困境群體的療愈力量。回到麗水后,他將公益足跡延伸至福利院、山區學校:定期為福利院兒童捐贈物資,用鋼琴演奏會為他們打開一扇看見美好的窗;在山區小學開展“音樂支教”,帶著孩子們用口琴、手鈴等簡易樂器感受節奏之美,除了教小朋友以外,陳老師還在老年大學教老年人彈鋼琴,讓他們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在一次支教中,他遇見了一名自閉癥兒童。起初,孩子對周圍世界充耳不聞,唯獨在琴聲響起時,眼中會泛起一絲漣漪。陳楊濤嘗試用《卡農》的舒緩旋律與孩子對話,日復一日,當孩子終于用指尖輕輕地觸碰琴鍵,發出第一個不成調的音符時,在場者無不為之動容。他堅信:“每個生命都需要被聽見,音樂就是最好的媒介。”這些公益實踐,讓他的教育理念超越了技法傳授,升華為對生命的尊重與滋養。
作為行業新銳,陳楊濤始終以開闊的視野推動鋼琴教育的發展。他多次擔任重要賽事評委:2025年受聘為“庫客音樂杯”第三屆北方鋼琴文藝匯演評審委員會委員;同年,在“微風長隆國際鋼琴聲樂公開賽”杭州賽區擔任評委。在評審席上,他以專業視角審視選手的表現,從不同風格的演奏中汲取靈感,反哺教學實踐。“擔任評委的過程,就像一場跨時空的音樂對話。”他說,“我在選手身上看到了教學的盲點,也在經典作品中重溫藝術的初心。”
為提升教學團隊的專業素養,他構建起了“三維成長體系”:定期組織教師觀摩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的線上課程,參與抖音等平臺的直播研討,實現理論更新;鼓勵教師以選手身份參加比賽,在實戰中打磨教學視角;創設“教學案例工作坊”,分享個性化教學經驗,讓每個孩子都能獲得專屬的成長方案。在他的帶領下,工作室連續三年獲評“浙江省藝術教育先進單位”,成為了當地鋼琴教育的標桿。
面對行業變革,陳楊濤有著清醒的認知:“隨著考級加分政策的取消,學琴人數減少,但這未必是壞事。當褪去功利色彩,留下來的都是真正熱愛音樂的孩子,教育也便能回歸本真。”他的未來規劃簡單而堅定:繼續深耕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在琴聲中找到生命的底色;拓展公益版圖,讓音樂之光照亮更多角落;推動古典音樂的普及率,讓貝多芬、莫扎特的旋律在更多人心中生根發芽。
在工作室的墻上,掛著一幅特殊的地圖,上面標注著歷屆學生考取的音樂學院所在地: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浙江音樂學院……這些星星點點的標記,是他眼中的“音樂火種”。正如他在浙江衛視《新聞深一度》采訪中所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我愿做火種的傳遞者,讓每個孩子都能在音樂中看見更廣闊的天地。”
從口琴少年到鋼琴導師,從公益行者到行業先鋒,陳楊濤的人生始終與琴聲相伴。他用十年光陰,在麗水這片土地上構筑起音樂教育的理想國——在這里,古典樂派的傳承與創新并存,藝術教育的溫度與深度共生。那些榮譽證書上的鎏金文字,那些賽場上的璀璨獎杯,那些公益活動中綻放的笑容,都是他逐夢路上的生動注腳。而他卻始終記得,那個在琴房里初次觸碰琴鍵的少年,眼中閃爍的純粹光芒——那是對音樂的赤子之心,亦是對教育的永恒守望。當歲月流轉,琴聲依舊,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真正的教育,是讓每個靈魂都能在藝術的海洋里,乘舟遠航、向陽生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