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晚,上海大劇院中劇場“諧調之琴·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Ⅱ》”江禹杉羽管鍵琴獨奏音樂會在廣大古樂迷的熱切關注中開場。
作為上海大劇院“一個人的古典”系列的返場演出,這場音樂會由青年羽管鍵琴演奏家江禹杉,以本真主義風格完整呈現巴赫鍵盤音樂史上的巔峰之作。在他黑白琴鍵的流暢擊打中,觀眾得以穿越三百年時空,見證理性秩序與情感表達的完美交融。
在125分鐘的演出中,觀眾領略到巴赫如何用單一樂器構建宏大的聲音宇宙。從C大調開篇的澄明開闊,到B小調終曲的莊嚴深邃,24首作品如同24座精妙的聲音建筑。當最后一個音符在劇場穹頂消散,貝多芬奉為“音樂圣經”的作品在江禹杉的演繹下,堪稱書寫中國音樂家對話巴洛克經典的新篇章。
江禹杉生于天津的音樂世家,13歲與天津交響樂團合作格里格鋼琴協奏曲,15歲負笈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其后輾轉德國福克旺根藝術大學、瑞士蘇黎世高等音樂學院等歐洲頂級音樂學府,成為首位在歐洲完整演繹巴赫與庫普蘭羽管鍵琴作品的中國演奏家。
師承克里斯托弗·羅賽特(Christophe Rousset)等古樂大師的江禹杉足跡遍布萊比錫圣托馬斯教堂、巴黎圣母院等巴洛克音樂圣地,其演奏被《萊茵郵報》盛贊為“兼具學者深度與詩人靈性的聲音”。
此次音樂會是他繼2023年在上海大劇院“諧調之琴”首演后的重磅返場。
兩年前,江禹杉在上海大劇院創造了國內首個完整演奏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的紀錄,此次第二冊的演繹,既是對歷史之約的延續,更暗合巴赫原作相隔二十年的創作跨度。從莫斯科到蘇黎世,從科隆古樂團到軒轅十一巴洛克樂團,這位游走于東西方音樂脈絡的演奏家,以獨特的文化視角重塑了巴洛克經典。
2023年江禹杉初登《一個人的古典》舞臺。
《平均律鍵盤曲集Ⅱ》(BWV870-893)作為巴赫晚期的集大成之作。江禹杉在演前撰文指出:“第二冊展現了巴赫從對位大師向全方位音樂哲人的轉變,其復雜程度堪比聲音的建筑。”音樂會曲目涵蓋從C大調到B小調的24個調性系統,前奏曲中可見意大利協奏曲的華麗、法國舞曲的靈動,賦格部分則凝聚著鏡像、逆行等精妙技法,特別是終曲B小調賦格(BWV 893),以厚重的聲部織體完成對平均律探索的總結。
區別于傳統鋼琴演繹,江禹杉選擇羽管鍵琴這一巴洛克時期的本真樂器。相較于現代鋼琴的綿延音色,羽管鍵琴清脆明亮的斷奏特質,更能還原18世紀的對位清晰度。在E大調前奏曲(BWV 878)中,舞曲節奏的躍動感與賦格的深邃哲思形成戲劇性對比;而升F小調賦格(BWV 883)通過聲部交替展現的數學之美,將在羽管鍵琴獨特的共鳴中煥發新生。
音樂會的標題“諧調之琴”源自江禹杉對德文原名的創造性翻譯。他解釋道:“Wohltemperierte并非單純指代平均律,更蘊含著樂器與律制、創作與演奏之間的和諧關系。”
這種學術洞察貫穿演出設計:第二冊中巴赫對古奏鳴曲式、利都奈羅風格的運用,揭示其“保守派”標簽下的革新精神;而D小調前奏曲(BWV 875)展現的加蘭特風格,則暗示著作曲家對兒子們音樂美學的包容。
作為國內首位獲得羽管鍵琴音樂會演奏家文憑的藝術家,江禹杉的演繹兼具歷史考據與現代詮釋。他曾在蘇黎世用三個月完成巴赫鍵盤作品全集馬拉松,更在拿索斯唱片發行《巴赫的幻想與賦格》專輯。
演前他特別強調:“巴赫在第二冊中拆解了巴洛克音樂的所有密碼——既有虔誠的宗教內核,又有世俗的情感溫度,這正是我們需要用當代視角重新發現的。”
本場音樂會延續“一個人的古典”系列一貫的親民定位,票價設置100-380元區間,同步推出14張文化福利票抽獎。自2019年創立以來,“一個人的古典”始終致力于打破古典音樂的高冷壁壘,曾助力朱凱源、德米特里·馬斯列耶夫等“非流量”實力派藝術家走進大眾視野。
原標題:《演界|羽管鍵琴音樂會奏響,90后演奏家解碼巴赫復調之謎》
欄目主編:張春海 文字編輯:蔣迪雯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董天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