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今兒個咱聊聊元曲里的 “人間清醒”—— 馬致遠的《四塊玉?嘆世三首》。這三首小令就像三幅水墨小品,乍看清淡,細品卻藏著穿透時光的人生哲理,尤其在咱現代人被欲望追著跑的當下,簡直像一瓢清涼的井水,澆得人心頭透亮。
先認識下這位 “曲中陶淵明”
說起馬致遠,您可能沒讀過他的作品,但一定聽過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的蒼涼。作為 “元曲四大家” 之一,他的人生堪稱古代文人的 “典型樣本”:年輕時揣著 “佐國心,拿云手” 的壯志踏入官場,可惜元代科舉時斷時續,文人地位像 “九儒十丐” 說的那樣尷尬。
他在江浙行省當過小官,嘗遍 “戴月行,披星走” 的奔波苦,熬到晚年終于想開了,辭官歸隱,自稱 “東籬老圃”,過上了 “帶野花,攜村酒” 的田園生活。這三首《嘆世》,正是他飽經世事之后,坐在自家籬笆下,邊抿村酒邊寫下的 “人生筆記”。
第一首:把日子過成 “減法題”
您瞧瞧第一首:“帶野花,攜村酒,煩惱如何到心頭。誰能躍馬常食肉?二頃田,一具牛,飽后休。” 這話說白了,就是告訴咱:別把日子過得太 “滿”。頭戴野花不是沒錢買簪子,而是懂得自然之美最動人;手拎村酒不是喝不起玉液瓊漿,而是明白微醺勝過爛醉。
“誰能躍馬常食肉” 問得妙啊,從古到今,騎馬吃肉的權貴能有幾個?與其盯著別人碗里的山珍海味,不如守好自己的二畝薄田、一頭耕牛 —— 吃飽了就歇著,別總想著 “再賺一筆”“再升一級”。現在多少人跟陀螺似的轉不停,房子換了又換,車子越買越貴,卻總覺得心里空落落的。馬致遠早看透了:幸福的秘訣,往往藏在 “夠了” 這兩個字里。
第二首:跟命運說聲 “別較勁”
第二首更有意思:“佐國心,拿云手,命里無時莫剛求。隨時過遣休生受。幾葉綿,一片綢,暖后休。” 年輕那會兒,誰沒做過 “指點江山” 的夢?可現實就像一盆冷水,總在你豪情萬丈時澆下來。馬致遠說,要是沒那個命,別硬扛。“隨時過遣” 不是躺平,而是懂得順勢而為 —— 有棉穿就別嫌不夠華麗,有綢裹就別盼著貂皮,暖和了就行。
現代人總愛說 “逆天改命”,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較勁的不是命運,而是自己的執念。就像職場里,有人明明不擅長勾心斗角,偏要往權力中心擠;有人天生喜歡寫寫畫畫,卻硬著頭皮考公務員。與其擰巴著 “剛求”,不如學馬致遠:把 “拿云手” 收回來,給自己泡杯茶,看看眼前的日子怎么過更舒坦。
第三首:算清人生的 “得失賬”
最后一首簡直是打工人的 “扎心寫照”:“戴月行,披星走,孤館寒食故鄉秋。妻兒胖了咱消瘦。枕上憂,馬上愁,死后休。” 這不就是說咱嗎?為了讓家人過上好日子,披星戴月地奔波,住過多少 “孤館”,錯過多少回故鄉的秋?看著妻兒生活越來越好,自己卻熬壞了身體、愁白了頭。枕頭邊琢磨著項目進度,馬背上惦記著客戶訂單,這愁啊憂啊,直到閉眼才消停。
馬致遠這是在敲警鐘呢:咱忙忙碌碌一輩子,到底是為了啥?別等 “死后休” 了才明白,人生最值錢的,是活著時的那點舒心 —— 哪怕是陪妻兒吃頓家常飯,哪怕是在故鄉的老樹下打個盹。
現代人該向古人學點啥?
這三首小令,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像一位白發老者在耳邊嘮叨:過日子,得懂 “適可而止”。不是讓咱放棄奮斗,而是提醒咱別被欲望牽著走。你看第一首的 “飽后休”,第二首的 “暖后休”,第三首的 “死后休”,三個 “休” 字層層遞進:吃飽穿暖是生理之休,放下執念是心靈之休,看透生死是終極之休。現代人缺的,正是這分 “休” 的智慧 —— 該沖刺時全力以赴,該停下時懂得轉身,別讓 “煩惱”“剛求”“憂愁” 占滿生命的每一寸空間。 下次再為 KPI 焦慮時,想想那位頭戴野花的馬致遠;再為物質攀比鬧心時,讀讀 “幾葉綿,一片綢” 的知足。老祖宗的智慧,從來都藏在最樸素的日子里。您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