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8年九月至1949年1月30日,國共雙方先后在東北,華北,以及徐州地區,展開了規模及影響較大的三大戰役。這三場大戰,雙方的稱呼并不一樣,解放軍將發生在東北戰場上的大決戰:稱之為遼沈戰役,國軍則將此戰稱之為遼西會戰。
在1948年十一月,在徐州徐蚌地區爆發的大決戰,解放軍將此戰稱之為淮海戰役,而國軍集團則將此戰稱之為徐蚌會戰。而發生在華北戰場上的大決戰,解放軍則是稱之為平津戰役,而國軍集團將此戰稱之為平津會戰。
三大戰役的規模,及影響力對整個解放戰爭的局勢是非常大的。所以,參與指揮三大戰役的人民軍隊,都是作風強硬,同時由一批優秀的軍事干部指揮。
指揮遼沈戰役的林羅二人,是解放軍歷史上最佳的軍政搭檔,他們二人,在新中國成立后是獲得了元帥軍銜。
淮海戰役的粟裕,陳毅,劉伯承,鄧政委都是人民軍隊的骨干。
與此同時,在新中國成立后,淮海戰役中立第一功的粟裕是大將軍銜,同時還是軍迷眼中的無冕之帥,常勝將軍。
陳毅與劉伯承都成為共和國的開國元帥,一位擁有軍中儒帥的稱號,另一位擁有軍中軍神的稱號,兩人都是我軍戰爭史上杰出的軍事家,指揮家。
雖然,鄧政委沒有軍銜,但他在建國后擔任的職位一點都不低,主持軍委日常工作,成為正國級的領導人,是80年代軍隊改革,建設改革的領頭羊。
參與指揮平津戰役的聶榮臻,在革命戰爭勝利后的1955年,獲得了共和國的元帥頭銜。同時,他還是國防建設的骨干力量。
可以看得出,來自解放軍陣營的三大戰役指揮官,在新中國成立后發展的都很好。
然而,參與三大戰役指揮的國軍最高指揮官,在戰役結束后,過得都很慘。
先來說遼沈戰役的衛立煌,他是國軍的高級將領,蔣介石的五虎將。但因為在抗戰時期,與八路軍走的比較近,從而遭到蔣介石的免職。
在解放戰爭時期,衛立煌被安排出國考察,直到東北戰事告急,蔣介石急調衛立煌回國,讓他主持東北戰事。由于衛立煌是被蔣介石趕鴨子上架,所以在東北戰場上,他并沒有幫助蔣介石扭轉戰局。最后以失敗告終,灰溜溜的逃出東北,后去往香港。
平津戰役的傅作義一直想割據自守,既不肯南下,也不想選擇起義。直到他最為倚重的第35軍覆滅,天津被解放,走投無路的傅作義,最終選擇了起義道路。
雖然,傅作義沒有像其他國軍高級將領那樣跟隨蔣介石去臺灣。但選擇起義后的他,離開了部隊,投入祖國的水利建設事業。
在淮海戰役中,國軍的最高指揮官是劉峙,實際指揮官是杜聿明。兩人的軍事才干,在解放戰爭中形成了鮮明對比,劉峙被譽為是豬將軍,逃跑將軍,杜聿明被譽為是蔣介石的救火隊長。
等到淮海戰役結束后,劉峙害怕蔣介石的處罰,于是逃亡印尼。由于在異國他鄉無依無靠,身上的錢財又被騙光,曾經的國軍高級將領劉峙淪為教書匠,日子過得十分苦。
杜聿明在淮海戰役結束后,兵敗被俘,關押在功德林改造,直到1959年獲得釋放,后在組織的安排下度過幾年的快樂時光,直到1981年因病逝世。
總結:在三大戰役結束后,國軍最高指揮官傅作義選擇了起義,衛立煌與劉峙逃跑,杜聿明兵敗被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