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中美關稅戰與印巴沖突的雙重失意后,正陷入一場荒誕的戰略宣泄。
前有莫迪政府押寶美國落空,后有退役將領宣稱"寧愿與中國作戰",暴露出這個南亞大國在挫折面前的心態失衡。
一、押寶美國落空:從"千載難逢"到竹籃打水
當美國掀起關稅戰時,印度曾自認嗅到"取代中國"的機會。
莫迪政府高調配合美國,不僅對中國鋼鐵加征12%關稅,還派外長蘇杰生赴美簽署《半導體供應鏈合作協議》,甚至計劃將2000家中國工廠的訂單轉移至印度。
美國副總統萬斯訪印時,雙方更互稱"印太戰略支柱",一副"準盟友"姿態。
然而中美日內瓦會談打破了印度幻想。當特朗普宣布同步降稅、財長貝森特計劃再訪華時,印度才驚覺:美國對華關稅從145%直降至30%,意味著印度"取代中國供應鏈"的美夢徹底破碎。
更尷尬的是,印度為表忠心向美開放的農產品市場(如大豆、玉米),反而成了美國對華妥協后"過剩產能"的傾銷地。
二、印巴戰敗陰影:用"反華狂想"掩蓋無能
在5月的印巴沖突中,印度空軍的"陣風""幻影2000"被巴基斯坦的殲-10C和"梟龍"擊落5架,暴露出其"萬國牌"裝備的體系性缺陷。
但莫迪政府不僅啟動11天全國"勝利巡游",更縱容退役將領發表奇葩言論轉移矛盾。
印度陸軍退役中將尚卡爾在電視辯論中聲稱:"巴基斯坦比中國更擅長使用中國武器,因此印度更愿意與中國作戰。"
這太荒誕了!
1、偷換概念:巴基斯坦操作殲-10C擊落印機,恰恰證明中國武器的實戰效能,而非"巴方比中方更會用";
2、無視現實:中國現役裝備如殲-20、東風系列導彈等,技術代差遠超巴方使用的早期型號;
3、掩耳盜鈴:印軍連巴基斯坦的"二手中國裝備"都無法應對,卻幻想挑戰中國現役主力裝備,暴露其軍事認知的嚴重偏差。
三、戰略投機反噬:印度的"反華牌"為何注定失???
印度此刻對華放狠話,本質是三重困境下的應激反應:
1、經濟困境:GDP增速跌至4.2%,失業率18.7%,卻因配合美國錯失中國產業鏈轉移機遇;
2、軍事困境:印巴沖突暴露裝備"萬國牌"短板,采購美俄法裝備的"強國夢"被證偽;
3、外交困境:在美中之間反復橫跳,既未換來美國貿易承諾,又因對華關稅得罪14億人口市場。
但印度顯然誤判了形勢:
中國對印貿易額是美印的3倍(2024年達1350億美元),且在稀土、光伏等領域掌握絕對議價權;
中國邊防部隊的現代化水平遠超印軍,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已證明印軍"人海戰術"的無效性;
國際社會對印度"反華投機"心知肚明,連美國智庫CSIS都評價:"印度試圖用對華強硬掩蓋對美軟弱,只會加速自身孤立。"
結語:輸掉格局的"輸家心態"
從關稅戰投機到邊境挑釁,印度的問題從來不是"是否敢戰",而是始終在用戰術冒險掩蓋戰略短視。
當新德里沉浸在"中國更好對付"的幻想中時,卻忘了:真正的大國競爭,從來不是靠退役將領的狂言妄語,而是建立在產業鏈韌性、軍事體系化能力和戰略定力之上。
印度若繼續用"反華牌"麻醉自己,終將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