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部分場景進行了文學化演繹 ,文末已標注相關文獻來源。
乾隆戎裝騎馬圖
大家好,我是那些年。
今天咱們聊聊一樁事兒:那位活得最長、寫詩最多、也最喜歡南下“溜達”的乾隆皇帝,究竟是不是漢人?
這問題不新,但它一直有人問。
有時候你越以為是常識的事兒,越容易掀出一堆底料。
乾隆,名弘歷,清高宗,雍正第四子,母鈕祜祿氏,祖上是滿洲鑲黃旗的大貴族。
這是正史里寫得清清楚楚的事,《清史稿》白紙黑字列著:“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子時,誕生于雍和宮。”
但問題來了。
到了清末民初,一樁流傳很廣的民間傳說卻說:乾隆其實是漢人。
不是什么“改姓換裝”,而是根兒就不是愛新覺羅家的人。
說他是浙江海寧陳家抱養來的。
海寧陳閣老宅
說法一出,嘩然四座。
你問有沒有根據?有。
不過咱得說清楚,有的是“有根據的傳說”,有的,是史料里的只言片語。
先從這個傳說講起。
最早見于《清朝野史大觀》。
說乾隆出生那年,雍正還只是皇子,他的妃子生了個女兒,正好海寧陳家也生了孩子,是個男娃。
倆孩子時辰一樣。
雍正一聽,覺得這是天意,便派人把陳家孩子抱進宮玩幾天。
再送回去時,陳家一看,傻了,孩子變成了女孩。
這事擱誰家也受不了,可問題是,對方是未來皇帝。
陳家人心里雖驚,卻只敢把這事爛在肚子里。
而后雍正登基,陳家幾個子弟,官升得飛快。
于是坊間就議論開了,這是不是人情還債?是不是皇帝給陳家“封口費”?
這些都是傳說,沒法證實。
但奇的是,這事兒傳得極廣。
為什么?
一是這事夠“戲”。
二是乾隆后來一些舉動,確實耐人尋味。
比如他六次南巡,去了六次海寧。
有人說,是為了看海塘;
有人說,是去省親。
這話咋講?
乾隆到了海寧之后,第一站不是州衙,不是廟會,是陳家。
據說他進門問得特別細,連陳家的家譜都翻了。
走的時候,還對著中門下旨:今后非皇帝親來,此門不得再開。
這扇門,后來果然一直封著。
還有更離奇的。
據說乾隆在宮中穿起漢服,回頭問老臣:“我像不像漢人?”
老臣下跪回奏:“皇上于漢誠似矣,而于滿則非也?!?/p>
這話聽著像調侃,但細想不對。
清朝皇帝講究滿漢尊卑,這種話輕易講不得。
乾隆聽了不僅沒罰,還笑。
還有兩塊匾,一塊叫“愛日堂”,一塊叫“春暉堂”。
“愛日堂” 匾額實拍圖
愛日講的是父恩,春暉講的是母愛。
這兩塊匾,是乾隆親題,掛在誰家?陳家。
有人說這是乾隆懷念生身之恩;也有人說,這就是巧合。
那這陳家到底什么來頭?
陳氏自明末起就不簡單。
到了清初更是一門三公,父子叔侄連任高官。
尤其陳元龍、陳世倌,和雍正關系鐵得很。
《清史稿》記著,雍正十一年,陳元龍告老還鄉,雍正賜宴、賞酒膳,還派六部滿漢大臣送行,一路沿途設官迎送。
清史稿
這待遇,非等閑人能得。
所以民間就說,陳家和皇室,是親不是臣。
講到這,不禁要問:這些傳說,是真的嗎?
咱拿正史的錘子敲一敲。
根據《海寧渤海陳氏宗譜》和《徐乾雪家譜》:陳元龍的兒子早在乾隆出生前十七年就病逝了。
兩個女兒,也早于乾隆出生二十年就夭折。
而乾隆出生那年,陳家幾個側室早去世,元配宋氏五十歲高齡,且九月就病故。
換句話說,根本沒人生得出乾隆。
這第一錘,敲碎了“掉包之子”的根基。
再看雍正。
雍正皇帝畫像
弘歷不是他唯一的兒子。
他登基前就有八歲長子弘時。
既然有子嗣,為啥要偷別家的娃?
清朝的皇子登記制度極嚴。
生一個孩子,要過宗人府、太醫院、禮部一道道關口。
要調包?難。
那問題來了:這傳說為什么能傳那么久?
得看當時的社會背景。
清末民初,反滿情緒高漲。
革命黨人要推翻清廷,自然要“矮化”皇帝。
乾隆作為清代盛世之主,被當成靶子不足為奇。
于是這種“乾隆其實是漢人”的說法,既能刺激清廷,也能激起民意。
更關鍵的是,傳說比史實好記。
乾隆皇帝畫像
這才讓“乾隆掉包”從小道傳到茶館,從坊間傳到書局。
一口一口,說成了“準事實”。
還有一說,說乾隆不是陳家的,是個宮女在熱河獅子園生的。
宮女姓李,無名無份,草廬生子。
這說法出自1944年刊物《古今文史》,沒有考據,也沒人核實。
更有甚者,說乾隆是“傻大姐”宮女生的。
連人名都不肯寫正經,可信度就更低。
你看,這些版本層出不窮,但都經不起細查。
那正史怎么說?
乾隆之母鈕祜祿氏,出自滿洲貴族大族,康熙年間入宮,性格溫和,行事低調。
雍正即位后尊她為貴妃,弘歷登基后追尊她為太后,尊號“孝圣憲皇后”。
乾隆之母鈕祜祿氏畫像
她晚年榮寵加身,地位極穩。
乾隆對她感情深厚,每年生日,必行大禮,親筆書“孝”字相贈。
她死后,乾隆在皇宮設靈三日,不設朝。
你說這是掉包孩子能做出的反應?
恐怕不是。
那乾隆為什么偏愛海寧?
一個說法是,他真喜歡江南風光,特別是海塘工程。
當時海寧的水利防洪系統是全國模范。
而陳家,正好是地方接待皇帝的最優選擇。
有地、有財、有世家禮數。
乾隆寫匾,是感念接待;穿漢服,是文化融合。
他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一個穿漢服的清帝。
乾隆皇帝老年時期畫像
慈禧太后晚年,也愛穿明式對襟袍。
愛穿漢裝,不代表就是漢人。
文化,是彼此滲透,不是血統判斷。
最后我們來下個判斷:乾隆是不是漢人?
從血統來看,不是。
從文化接受度來看,他比很多滿人更愿意吸收漢族元素。
但這不等于他是掉包來的。
傳說是傳說,野史有意思,正史才有用處。
乾隆身世謎,從來沒有實錘證據能推翻史書記載。
但這故事依然能流傳百年。
為什么?
因為人喜歡聽秘密。
越是不可說,越想聽個清楚。
越是尊貴的身份,越想扒一扒底。
說到底,這是一種人性。
乾隆活了八十九歲,做了六十年皇帝。
他留給世人的,不只是江南舊夢,琉璃宮墻,還有這樣一個讓人猜了三百年的“未解之謎”。
參考資料:
《清史稿·高宗本紀》
《海寧渤海陳氏宗譜》第五修
《古今文史》1944年刊
《清朝野史大觀?卷一?清宮秘史》,清代野史
《清秘史》,清代野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