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問題是一個熱點問題,關乎全球戰略,也關乎亞太地區的多邊關系和地緣格局。尤其是在本世紀10年代后美國調整戰略重心,加強在亞太地區遏制中國之后,臺灣問題愈演愈烈,對抗頻率也變得更高了。
在2016年至2023年連續三次都是民進黨贏得地區領導人選舉的背景下,臺灣當局近年來加強了向美國靠攏的進程,也從美國手中得到了大量的軍火售賣,武器裝備有所升級。
但與此同時,海峽西岸的解放軍武力升級要更快,更多,臺灣當局面對解放軍,依然很難有應對之力。不僅如此,解放軍還加強了臺海地區的軍演頻率,規模也越來越大。解放軍空軍也經常執行繞臺飛行,或穿越其所謂“海峽中線”的行動。
這些行為,讓臺灣當局感到非常緊張,他們害怕一旦發生戰事,會被打的毫無招架之力,因此臺灣軍界不少人士,都要求要提高軍事力量,尤其是增強海空作戰能力。
比如,曾經歷任臺灣當局烈嶼,小金門駐軍指揮官,澎湖防衛部副司令,158旅旅長,以少將軍銜退役的臺灣退將栗正杰就曾在2023年討論臺海局勢時,說解放軍頻繁派遣空軍在臺海上空飛來飛去,臺灣都已經麻木了,習慣了,日后解放軍如果對此再派飛機來執行戰斗任務,根本不用宣戰,臺灣就敗了。因此,他建議臺灣當局應該采用強硬手段應付。
栗正杰之前還在2024年10月在中天新聞上表示,臺軍空中力量在面對解放軍空軍時“完全處于劣勢”,并指出臺軍戰機多停放在山洞基地內,缺乏足夠應對解放軍現代化空軍的反應能力。其對臺海空域中臺軍處于弱勢一方的看法非常凸出。
1,言外之意是要加強海空
回到栗正杰提到的陸機飛臺,“臺軍麻木說”。他說的確實有一定道理,因為對于解放軍來說,這確實可以在戰術上實現麻痹的效果。天天看著解放軍戰機飛來飛去,又沒有發生實際交火,臺軍日子久了確實容易被麻痹,等到打仗時被解放軍打個猝不及防,達到“不宣戰就干趴”的效果。
而臺軍之所以不能給出栗正杰建議的“強硬回復”,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臺軍空中力量家底太薄,經不起“強硬回復”。
先來看看臺空中力量目前的狀況。
臺空中力量目前能用的主要作戰飛機是140架F-16,53架幻影-2000和129架IDF戰斗機。
這其中,IDF是1992年以后陸續服役的戰機,按最新美標來說,它也是臺軍手中第一款四代戰機。但它的問題也很突出,大多數飛機處于高齡狀態,飛行安全不好保障。而且,它的性能明顯不足,不帶副油箱的情況下作戰半徑不到500公里,滯空時間僅40分鐘,雷達等航電設備也非常落后,只能用來當截擊機。
幻影-2000作為一款經典機型,在臺軍手里也都近三十多歲了,性能也比較落后。
就連臺軍一向引以為傲的F-16,問題也不少。這些F-16本來是90年代后期,美國受1996年臺海危機刺激,賣給臺軍的F-16A/B block20,武器掛載能力,對地打擊能力都有所閹割,對付后來不斷壯大的解放軍四代,四代半戰機,沒什么優勢。而且,它們也都是壽命超過30年的老機器。
即便臺灣在2015年至2022年將其通過“鳳展專案”翻新成了F-16V,但它們的機體也沒變,依然是老機身,難堪大用。
除此之外,臺軍還有一些執行特種任務的飛機。主要是5架RF-5偵察機,12架P-3C反潛機,5架E-2K預警機,1架C-130HE電子戰機,19架C-130戰術運輸機和19架各類直升機。不過,它們一般不執行伴飛解放軍戰機的任務。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臺軍面對解放軍戰機繞臺,還是會出動飛機“驅趕”的,甚至還有發生雙方飛行員用無線電互相空中互懟的事兒。但解放軍每次派飛機過來飛一下,臺軍就派戰機跟蹤,監視一下,臺軍的飛機就得多承受一點磨損,飛行員就得多干活。而且,解放軍即便是派運輸機和偵察機來飛,臺軍為了保持臨陣狀態,也必須出動戰斗機應對。
這就導致臺軍本就不多的戰斗機,及其飛行員處于高強度,高出擊的狀態中。日子久了,臺軍的飛機維護起來就更麻煩,也更容易出飛行事故,臺軍也的確出了不少安全事故。
比如,2018年6月,臺軍少校飛行員吳彥霆在演習時,駕駛1架F-16出海,結果因為飛機故障,吳彥霆沒有生還,飛機也墜毀了。要知道,同樣是此人,2013年同樣駕駛F-16就已經出現過因為飛機故障引起的墜毀事故,不過當時他被救了回來。
2020年,又是一架F-16,在花蓮外海直接失蹤了,飛行員也下落不明。
2022年,同樣還是F-16,在嘉義外海墜毀,飛行員沒能生還。
在經歷了這一系列事故后,臺軍近年來放棄了以往那種解放軍飛機一來,就一定會伴飛,監視的情況。
而大陸方面的空軍家底厚的多,能用來執行任務的飛機也要更多,磨損,維護和飛行員工作強度問題無需擔心。
因此,大陸戰機敢于主動繞臺。而且,大陸方面也很清楚,臺灣社會各界都不是不期望,不想看到開火的,臺軍絕無可能對解放軍戰機做出過火的行為,因此飛的時候也不怕,飛行員能做到心中無懼。即便是派運輸機,偵察機這些非戰斗飛機過去,也沒什么虛的。
2,臺海空域的新變化
當然,不能因為臺軍飛機伴飛頻率減少了,就忽視臺軍近年來的一些新舉動。
對于戰斗機老化不堪用的情況,臺軍近年來最大的行動,就是采購了66架全新的F-16V戰斗機。這些F-16V可能是F-16歷史上最后一批大訂單。它們在2025年陸續交付臺軍。
這些F-16V戰斗機采用了F110-GE-129發動機,推力比之前的更大,內部還有AN/ALQ-254電戰夾艙,性能比之前的ALQ-184大大提升,數據鏈也提升為Link 16。其機載雷達也變成了AN/APG-83 SABR,在空中的最大探測距離可達370公里。其飛控系統,武器掛載能力大大加強,完全可以實現掛載6枚中距空空導彈的舉動。
再加上美國近年來對臺軍售中出口了包括AIM-120D空空導彈,哈姆反輻射導彈等空戰武器,臺軍憑借手中的F-16V,搭配最大射程160公里的AIM-120D,確實會成為戰時解放軍空軍面臨的硬點子。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臺灣的防空能力還是有點成色的,千萬不要輕敵。
臺灣當局從冷戰時期就非常注重防空建設。臺灣當局目前擁有21座地面雷達站和10個海基雷達站,裝備了包括TPS-77,TPS-78,TPS-75,HR-3000等雷達。臺軍在空中還有5架E-2K預警機活動,地面上還有“黃蜂”雷達,對空偵測能力還是不錯的。
這也是臺軍能夠經常發現解放軍戰機出沒的原因所在。
而且,臺灣當局近年來還在本身已經有“天弓”,“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的情況下,又在2024年從美國引進了3套NASAMS地空導彈系統,其意在提升防空能力的企圖非常明顯。
在這種情況下,未來要想奪取臺海制空權,還是要花一番力氣的。
不過,以解放軍現在是能力,經過一番波折后,奪取臺海制空權并非不可能。
解放軍目前擁有1300多架四代和四代半戰機,還有200多架殲-20戰機。且不說殲-20能對臺軍所有飛機產生代差優勢,就算是殲-10,殲-16這些四代和四代半戰機,面對臺軍也都不落下風。而且,解放軍戰機還配備了PL-15和PL-17空空導彈。
這其中,解放軍自用的PL-15最大射程據說200公里起步,遠程臺軍從美國手里拿的最先進的AIM-120D,后者最大射程160公里。
而PL-17更為先進,射程據說可以超過400公里。
這意味著解放軍一旦和臺軍展開空中決戰,臺軍飛機很可能摸不到解放軍的邊,就被解放軍的空空導彈干掉了。巴基斯坦空軍擊落印度陣風戰機的事跡,屆時會在臺海繼續上演。
總而言之,臺灣空中力量整體實力是拉胯的,雖然其中有一兩處表現還不錯的凸出點,但只要解放軍肯花功夫,臺海制空權終究還是會被解放軍牢牢掌控。
參考資料:
1,2025.5.12-臺軍裝備是雜牌軍能否整合?臺退役少將:印巴沖突是個重要參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