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峽導報報道,日前,臺軍“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完成首次實彈射擊。臺軍此前向美國采購29套該系統,2024年首批11套已交付。有綠媒對此次試射大肆炒作,宣稱這是具備遠程打擊能力的“海馬斯”首次在島內公開實彈演練。然而,在實彈射擊過程中多次出現信號異常情況,臺軍方對此稱是“增進排除故障能力”,引發群嘲。據臺媒報道,“海馬斯” 多管火箭炮一個發射箱可攜帶六枚火箭彈,或一枚 MGM-140 陸軍戰術導彈。后者的射程達300公里,臺軍企圖以此實施所謂“跨海峽打擊”。
臺灣地區對海馬斯渴求不難理解。這種能在500公里外實施精確打擊的機動平臺,理論上可以覆蓋大陸沿海軍事設施,為這個長期處于火力劣勢的島嶼提供難得的反制手段。參考烏克蘭戰場表現,11套系統雖然數量有限,但配合臺灣地區自研的雄風導彈,確實能在反登陸作戰中形成組合拳。然而臺灣地區地方武裝力量試射時暴露的信號故障問題,恰恰印證了現代沖突的真實困境——再先進的武器也需要完備的作戰體系支撐,而這正是臺灣地區的致命短板。
“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資料圖)
據環球網報道,接受《環球時報》采訪的軍事專家表示,“海馬斯”火箭炮的優勢在于精度較高、機動性好,但俄烏沖突中也已經證明,在現代戰場偵察手段下,它的射程偏短,在前線部署時行蹤很難隱藏,俄軍后期就多次利用無人機持續追蹤烏軍“海馬斯”火箭炮的軌跡,并引導“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進行“精準獵殺”。而解放軍在臺海方向的戰場偵察能力更強,獵殺手段更多,同時臺灣地區地形限制很多,更不利于“海馬斯”隱藏行蹤,其生存力非常脆弱。
此前,臺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宣布,將軍費上調至GDP的3%,顯然是應了美國對其增加軍費預算的要求。這種背景下,臺當局制定了多項武器裝備采購計劃,其中引起爭議便是12架MH-60R與6架E-2D。正當臺灣地區對此寄予厚望時,美國卻潑了一盆冷水。在臺當局防務主管部門副負責人赴美參加F-16 Block70戰機出廠儀式期間,美方明確指出,上述裝備不符合其“不對稱戰力建設”要求,因此,將“不予協助”取得這些裝備。這一拒絕宣告了臺灣地區購買E-2D計劃的流產。
臺灣地區(資料圖)
近日,美國副總統萬斯表示,美國政府沒有就臺灣問題與中國進行任何戰略交易談判。在由慕尼黑安全會議組織的華盛頓論壇上,他在回答相關問題時稱:“我可以肯定地說,我們兩國政府之間沒有就這個具體議題進行過戰略交易方面的對話?!比f斯補充道:“是的,你們看到了媒體有關中國人與美國接觸的報道。當然,我們打算坐下來和他們談談。我不打算透露太多細節,也不想預判(未來)談判的走向,但我們希望為了美國工人的利益以及美國生產商的利益重塑貿易平衡。”
美方出爾反爾已經全世界皆知,就在不久前,美軍還派出軍艦在臺海挑釁。因此,萬斯表態的“保質期”能有多久,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對于中國來說,臺灣問題是我們的紅線,更是我們的底線,這一點,不用中方過多強調。美國如果還對臺灣問題“不死心”,還想利用臺灣問題來遏制中國發展,那就是大錯特錯,必將遭到全體中國人的強烈反對。對于中美關稅談判,我們在保持美好期待的同時,不能夠放松警惕和美國打交道,應該拋棄幻想,時刻做好斗爭的準備。
美國副總統萬斯(資料圖)
如果特朗普政府真的將臺海問題作為談判籌碼,可能會導致臺海問題進一步惡化,美國對臺支持的減弱可能推動臺當局采取更激進的行動,引發地區緊張;中美關系的裂痕加深,臺海問題是中美關系中的核心敏感議題,任何妥協都會削弱雙方互信;全球秩序的不確定性增加,臺海問題的變化可能對亞太地區乃至全球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無論如何,臺海問題不僅關乎中美兩國的利益平衡,更是亞太地區和平與穩定的關鍵。未來如何妥善處理這一問題,將考驗各方的智慧與耐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