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說到,隨著英國戰艦跨越重洋開到我國沿海,第一次鴉片戰爭也就正式開始。
在這里,我要拋出一個很不一樣的結論,不管后人怎么夸贊林則徐,稱其為民族英雄,都很難掩蓋他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過錯。
林則徐的錯不在于用強硬手段來硝煙,給英國侵略者制造了侵略的借口。而在于對即將到來的侵略戰爭毫無防備,誤判局勢,浪費了近一年寶貴的備戰時間。
首先,對英國可能會有的反應上,林則徐出現了重大誤判。他認為義律等人是瞞著英國女王進行鴉片走私貿易的,屬于上不得臺面偷雞摸狗的勾當,英國女王不會,也不可能贊同這種行為,絕對不會為了這些跳梁小丑跟清朝交惡。
林則徐并非跟其他清朝官員一樣,對外部世界絲毫不了解,也不屑于了解。他還是很注重外部信息的,他至少擁有四名翻譯,終日為他翻譯英文書報,他本人亦將這些情報采擷成冊,以供參考。
然而壞事也就壞在這上面,雖然愿意去接觸外部,但是骨子里,林則徐還是天朝思維,一切的信息在大天朝思維的過濾后,都產生了嚴重的歪曲和誤讀。
比如他了解到了英國的距離、面積、人口,反而認為英國距離中國萬里之遙,人口面積都小的可憐,根本不可能跟清朝開戰。
再比如他知道了英國女王告誡過商人們要尊重他國法律,更讓他堅信義律等人的行為不可能得到政府的支持,甚至還與道光帝商定直接致書英國國王,要求其管束屬民,“定必使之不敢再犯”。
這就是問題的所在,林則徐過于相信自己的主觀判斷,以至于選擇性的忽略了許多關鍵的信息。我們來看看,他都忽略掉了什么。
一、1840年2月,林則徐聽到澳門葡萄牙人在傳聞,英國將從本土及印度各調軍艦12艘來華。對此,他在給澳門總督的諭令中稱:“此等謊言,原不過義律等張大其詞,無足深論。”
二、1840年3月24,英艦“都魯壹”號(Druid)抵達廣東海面。林聞訊后,寫信給密友怡良:“所云尚帶二三十船之語,則皆虛張而已。”
三、1840年4月,美國領事稟林則徐,告以本國及英國報紙載,6月份英國將封鎖廣州港,要求盡早讓美國船入口開艙。林則徐對此官方的正式消息,仍不以為然,稱其為“謠言”。
林則徐不光自己相信絕不會發生戰爭,他還在試圖讓道光也相信。1840年6月中旬,英軍抵達廣東沿海的戰艦已達4艘,而在給道光的奏折中,林依然表現的云淡風輕,甚至還在寬慰道光。
7月17日,這份報平安的奏折到達北京的那天,英軍已占領舟山12天了。
林則徐犯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一個錯誤,而這個錯誤,他無法彌補。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寫下這樣詩句的林則徐,不愧是一位忠君愛國的優良臣子。然而,道德上的崇高和無暇,并不能掩蓋作為一名守土有責的封疆大吏在政治預判和能力上的缺失。
功是功,過是過,功過并非總能用來相抵。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一定要全面且客觀,這既是對本人的尊重,更是對歷史的尊重。
歷史在這里,只能對林則徐,留下一聲深深的嘆息。
讓我們把目光繼續轉向戰場,看一看,清朝的君臣們,那一幕幕拙劣的演出。
1840年6月21日,英國遠征軍海軍司令伯麥率由印度開來的艦隊駛到。6月28日,英國遠征軍總司令兼全權代表懿律率由南非等處開來的艦隊駛到。
懿律這名字是不是很耳熟,沒錯,他就是義律的堂哥。這真是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至此,英國侵華軍全部到齊。總兵力六七千人,戰艦16艘。
看起來似乎并不太多,但翻翻西方殖民史就知道,這已經是一個很恐怖的數字了。可見當時的英國,還并不很清楚大清的底細。
第一戰并沒有在廣東或者福建打響,反而是在浙江的舟山,當時叫定海。英軍之所以要攻打定海,主要目的就是要在這里建立一個軍事基地,休養補給。到時候既可北上威脅京津,又可南下進攻閩粵。算盤打得不可謂不響。
定海之戰,乏善可陳,如果非要用幾個字總結一下的話,那就是,兵不血刃。
英軍戰艦僅用了幾次齊射,就徹底摧毀了整個定海的防御系統,隨之而來的就是清軍的大潰逃,據戰后統計,英軍沒有傷亡。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清軍,也幾乎沒有傷亡,如果硬要說有的話,那就不得不提提兩個很少見于史冊的“小人物”。
一個是定海鎮的總兵張朝發,一個是定海知縣姚懷祥。
小么?似乎也不小。在定海百姓眼里,他兩人,就是定海的天,可是甫一接戰,天就塌了。
據史載,雖明知英軍炮火兇猛,然而張朝發為鼓舞士氣,依然勇猛不退,只可惜在第一次英軍的炮擊中,就不幸中彈落水,救起后不治身亡。
不管怎樣,這是在一鴉中,陣亡的第一個高級將領,他雖然位卑,但他依然擁有像林則徐一樣,被我們銘記的權利。
戰后,推諉塞責的官員們,把定海失陷的責任都推給了張朝發,可是就算你能瞞得了道光,你還能瞞得了百姓么?
家鄉人民在張朝發的墓前,立下了這樣一座石碑。
“已歸大海心何負,未斬長鯨死不休”
那么,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姚懷祥,又做了什么呢?
戰前,他在一些官弁的陪同下,登上了英軍戰艦,見到了英方統帥伯麥,在英方不甚通暢的記載了,留下了姚知縣的只言片語。
你們把戰爭施加于民眾身上,而不是我們這些從未傷害過你們的人;我們看到了你們的強大,也知道對抗將是發瘋,但我們必須恪盡職守,盡管如此做會遭至失敗。
可能是雙方翻譯的問題,語句很不通順,但是大意是明白的,戰前,姚懷祥已經知道了要失敗,可是他選擇的不是投降,也不是逃跑,而且恪盡職守,抵抗到底。
姚懷祥此話真的不是說說而已,張朝發落水后,清軍潰散,眼見局勢無可挽回,姚懷祥縱身一躍,跳入茫茫大海,表現出儒吏在“蠻夷”面前應有的氣節。
定海之戰隨著姚懷祥的自殺成仁而結束,據統計,清軍共陣亡13人,而這13人里面,居然還包含著定海鎮的文武最高首腦。
就是這么魔幻且現實,可悲又可笑。整個晚清最后的幾十年,給我的一直都是這種類似的感覺。
然而,在一片壓抑中,我又若有若無的能呼吸到一絲輕松的空氣。正是知縣姚懷祥的那句話:“但我們必須恪盡職守,盡管如此做會遭至失敗。”讓我始終相信,大清會亡,但中華民族,華夏文明,絕不會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