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距離胃間質瘤手術僅過去半年,醫生便建議趙女士進行二次手術。然而,生活的重擊卻如巨石般壓得她喘不過氣來——丈夫的離世,讓她沉浸在無盡的悲痛之中,而經濟上的窘迫,更是讓她無力承擔二次手術的費用。手術,這個本應帶來希望的選項,在她眼中卻成了遙不可及的奢望。絕望如同黑暗的潮水,將她徹底淹沒,未來的道路似乎只剩下一片死寂。
時間回溯到 2009 年 8 月,趙女士的身體亮起了“紅燈”。腰酸背痛、胃口差、渾身乏力、便血等癥狀接踵而至,她懷著忐忑的心情前往醫院檢查,最終被確診為“胃間質瘤”。9 月 30 日,她在鄭大一附院接受了手術,術后病理顯示胃切端及網膜未見癌累及,這讓她和家人一度看到了曙光。但胃間質瘤的特性卻如同一顆定時炸彈,它對放化療不敏感,手術雖能切除病灶,卻極易復發,患者往往需要長期服用昂貴的靶向藥“格列衛”。就像電影《我不是藥神》原型陸勇所經歷的那樣,這種藥的費用對于普通家庭而言,無疑是一座難以翻越的大山。
2010 年 4 月 7 日,命運似乎又和她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PET - CT 檢查報告顯示,胃間質瘤術后,胃體近胃竇部胃壁局部增厚,代謝活躍,考慮惡性病變(復發?)。醫生再次建議手術,可趙女士卻陷入了深深的絕望,對手術不抱任何期望,未來的希望仿佛被徹底掐滅。
然而,命運的齒輪在不經意間開始轉動。2010 年 4 月 9 日,“希福中醫第三屆百位抗癌明星康復經驗交流大會”盛大舉行,袁希福老中醫不僅邀請了北京、上海等多省市的專家齊聚一堂,還舉辦了大型義診活動,免費贈藥。趙女士聽聞這個消息后,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到了現場。那時的她,食欲差、乏力、胸痛、腰部不適,脈沉細,舌質淡。袁希福院長鑒于當時接觸的胃間質瘤患者較少,決定先為她開 10 付藥,觀察效果。
奇跡,往往就在不經意間發生。10 付藥下肚,趙女士驚喜地發現,自己的食欲逐漸好轉,身體也不再像之前那樣乏力,胸痛也明顯減輕。這小小的改變,如同黑暗中的一絲曙光,讓她重新燃起了希望。于是,她毅然決定繼續服用中藥。6 月 7 日,趙女士到省軍區醫院復診,檢查結果讓她喜出望外:胃壁結構層次清晰,沒有淋巴結腫大,也沒有腹水。
2010 年 8 月 16 日,趙女士感覺自己已恢復如常人,她懷著感恩之心,帶著一面錦旗來到袁希福院長面前,表達自己深深的謝意。此后,復查結果一次次傳來好消息:2011 年 1 月 18 日,胃壁不厚,腹膜后未見腫大淋巴結;2014 年 4 月 12 日,趙女士參加“希福中醫第四屆百位抗癌明星康復經驗交流大會”時感慨地說:“要不是中藥吃著,早不行了!”
時光流轉,2023 年 9 月 25 日,一位食道癌患者家屬來到希福醫院。袁希福院長在病歷上看到了熟悉的名字,一問才知是趙女士的侄女。原來,趙女士如今跟著孩子在東北生活,身體狀況良好,只是偶爾會有燒心的后遺癥。袁希福院長了解情況后,特意為她開了一個食療方。中藥,不僅讓趙女士重獲新生,更在她身邊人的心中種下了希望的種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