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航展上,殲10戰機一開始沒引起多少關注,沒什么人在意,但印巴之間的一場空戰,讓殲10一下子出了名,全世界都知道了它的厲害,可以說,最近結束的印巴沖突讓殲10戰機狠狠露了回臉。
可就在大家都為殲10的出色表現高興的時候,突然出了件糟心事,居然有人做出背叛的事,這到底是咋發生的?
殲-10 硬剛逆襲
要說現在全球戰斗機市場上的“性價比王”,殲-10絕對有一席之地,它不像F-35那樣動不動就上億美元一架,也不像“陣風”那樣,法國人報價一開口就讓人掉頭走人。
殲-10直接來了個“親民牌”——基礎款只要四千萬美元起步,實打實的戰斗力,不用靠情懷包裝,更不用靠政治綁架,尤其對那些軍費捉襟見肘、又想提升空軍實力的國家來說,殲-10的出現簡直像“及時雨”。
像巴基斯坦這樣的老朋友,配置一加、系統一升級,價格也就五千六百萬,妥妥控制在預算內。
而碰上沙特這種“不差錢”的主兒,要啥有啥,全配置拉滿也就七千六百萬——這價格放在西方陣營里,連個二手戰斗機都不一定搞得下來。
但咱得說句公道話:戰斗機這東西不是比誰更便宜,而是比誰更能打,便宜沒好貨這話,到了殲-10這兒不靈。
有一段時間,軍迷圈子里瘋傳一場地區空戰的內幕:巴基斯坦空軍駕駛的殲-10,面對“理論上更先進”、價格也高出不少的印度陣風戰機和米格-29,打出了堪稱“教科書級別”的戰果。
有說法稱,這一仗殲-10不僅一架未損,反手干掉對方好幾架戰機,完全打出了氣勢、打出了威懾。
更猛的是,據稱戰后還有殲-10一路飛臨對方首都上空的“震懾飛行”操作——這不是簡單的挑釁,而是赤裸裸地告訴對方:“你的防空網我看穿了,你的制空權我撕了。”
這些細節雖然官方還沒全面披露,但各方情報、衛星照片、電子信號早就拼出了大致輪廓——殲-10在這場沖突中扮演了“王牌奇兵”的角色。
技術穩定、機動靈活、打擊精準,連對手都不得不承認:“這東西不能再小看了”,這仗一打完,全球不少原本猶豫的潛在買家一下子坐不住了。
本來大家都還在觀望:你們說殲-10好肯定是你們自夸的,現在好了,戰場就是真正的“廣告牌”,誰強誰弱一目了然。
軍迷變“間諜工具人”?
你可能想不到,天天對著戰斗機起飛落地拍視頻,竟然能拍出“國家安全案件”來。
這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主角叫趙某,本來就是個熱血軍迷,住得離軍用機場近,閑著沒事就拿起手機開直播,鏡頭里是戰機轟鳴,錢也沒少賺,一時間他還真覺得自己成了“民間軍事網紅”。
可問題來了:你拍戰機,戰機也在“看”你,趙某的火沒只吸引來粉絲,還吸引來了“別有用心的人”,這些人披著“資深軍迷”“國際軍模愛好者”的外衣,實則是境外間諜勢力安插的“誘餌”。
一開始他們打得一手“感情牌”,給趙某送設備、提建議、稱兄道弟,讓人根本防不住,緊接著“工作任務”也來了:
“這次能不能拍得清一點?”
“我想看看這幾號機起飛的順序。”
“你是不是能拿到跑道的飛行計劃?”
你說趙某心里真沒點數,他當然知道這不對,可當對方開出“按圖付錢、一條視頻幾千塊、長期合作”的條件時,他的理智慢慢被貪念和僥幸蠶食掉了。
他從開始的猶豫到后來的默許,最終成了人家“遠程遙控的情報提供者”。
更荒唐的是,在毫無意識的直播中,他還把“六代機”相關動向拍了出來——這可不是“今天路邊多了架飛機”這么簡單,而是涉及我國核心軍事戰略和技術保密內容的機密。
如果這些畫面被利用,不僅可能暴露我軍戰力部署,還可能影響未來幾十年的軍備競爭格局。
幸好,有真正懂行的軍迷察覺出不對勁,悄悄舉報給了有關部門,國家安全機關快速反應,一舉將趙某抓獲、全面清查,才把這一潛在的大禍扼殺在萌芽中。
泄密人有可能就在身邊
很多人一提“泄密”這倆字,腦子里自動就跳出間諜片畫面:衛星圖像、紅色警報、高科技竊聽器。
但現實往往沒那么驚險刺激,有時候真相就藏在你看起來最“平常”的生活里:一部手機、一條微博、一句“無心之語”——可能就成了敵對勢力拼圖上的關鍵一塊。
就說那個做軍事直播的趙某,本來只是個喜歡軍事的普通人,結果直播的時候鏡頭不小心拍到了新型戰機的關鍵細節,一下就攤上了大事,成了危害國家安全案子里的當事人,但像他這樣的泄密情況,還真不是個例。
退伍老兵尼某的事,更讓人細思極恐,他年紀大、用老式按鍵機、說話慢條斯理,誰看都像個安分守己的“退休大爺”。
可誰能想到,他靠著以前在部隊積攢的那點“老底子”,把邊防部署、裝備數量偷偷賣給境外情報組織,甚至還用親屬身份偽裝自己,玩得極其隱蔽,差點就成了“完美間諜”。
再看看醫療器械公司的小職員,本來跟軍事八竿子打不著,結果天天刷那些“反華言論”刷到腦子發熱,主動聯系境外組織“投誠”。
人家還沒找他,他倒先花錢買虛擬幣、表忠心,結果信息沒傳出幾個字,人就被直接送進去了。
最讓人后背發涼的,是某高校的老師,表面上是搞科研,實際背地里玩“學術皮套戰術”——和境外勢力套近乎,把“合作”當幌子,不光自己踩進去了,還拉上學生一塊下水。
讓學生去涉密單位實習打工、打聽消息,這種“打著學習旗號搞滲透”的玩法,才是真正的“軟刀子”,最難察覺也最毒。
這些事聽著離譜,但它們不是影視劇,而是實實在在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現實案例,而且它們共同反映出一個趨勢。
敵對勢力越來越不玩“硬闖偷拍”的老路了,而是靠忽悠、套近乎、打感情牌,用你最熟悉、最信任的方式,一點點讓你走進他們設下的局。
國家層面固然有高科技、有技術防線,但再強的防護網,也怕內線“自動開門”,真正的安全不是靠某個機關,而是靠每一個人守住自己的那一份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