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須菜成為村民的“致富菜”。日前,信宜市白石鎮林桂村種植龍須菜,每畝收益約12000元。一筐筐嫩綠的龍須菜以每公斤6元至10元的價格銷往各地市場,豐富了市民的菜籃子,也讓村民鼓起錢袋子。值得關注的是,龍須菜與其他糧食作物輪流種植,一般半年種菜,半年種糧,實現了土地的高效輪作,走出了一條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綜合收益、賦能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
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根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位哲人說過:“土地是財富之母”。綠水青山之間蘊含著鄉村振興與綠色發展相結合的創富亮點,發展鄉村產業首先要珍惜和用好腳下的土地,向土地開掘更大價值。我市是農業大市,但耕地只有244萬畝,人均不到半畝,更應走集約利用精益發展的路子,通過創新耕作方式、實施耕地輪作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益。高州市山美街道同進村是聞名遐邇的“高州麥”種植基地之一,年產值3000萬元,種菜村民人均年收入2萬元以上。“高州麥”種植風生水起,得益于種植方式的變革讓土地潛能迸發。作為城市菜籃子的同進村依托交通便利、蔬菜種植底蘊深厚的優勢,支持村民在水稻收割后種植麥菜,不僅暢銷市場,創出品牌,而且有效提高了農產品種植綜合收益。高州市云潭鎮引導村民利用零散土地和撂荒地種植番薯,年產量1.3萬噸,產值1.57億元,還創出瑪莎莉等品牌。信宜市多個鄉村的大芥菜成為市場的搶手貨,還通過網絡銷往各地,成為村民在家門口增收的門路之一,也是改革耕作方式的一項成果。村民在收割水稻后,利用冬閑時段種植適合冬季生長的大芥菜,利用了地利和天時,種糧與種菜兩不誤,挖掘了土地價值,既體現了農民精耕細作的智慧,又為我們發展富民興村特色產業提供了有益啟示。可見,土地是鄉村生存發展之本,一方水土可以養一方人,關鍵在于珍惜土地價值、用好資源稟賦,把土地轉化為生產力,再造一方水土的價值。
“百千萬工程”的蓬勃展開拓寬了人們利用土地創富的思路和發展空間。發展林下產業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最近,由茂名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和廣東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在電白區農民專業社共建的荔枝果園套種甘薯示范基地展示了套種成果。試驗種植的多個優質甘薯品種畝產達5000斤至6500斤以上,食味位達到優質水平,剔除種植成本,每畝純收益2000元以上。同時荔枝與甘薯生長周期互補,通過錯峰種植可以達到“一地雙收”,提升種植效益。而且種植甘薯有利于果園保水保肥、疏松土壤,促進荔枝樹根系發育,抑制雜草生長,減少除蟲劑使用,保護農業生態。茂名作為全國最大的荔枝產區,荔枝種植面積達142萬畝,推廣林下套種、“一地雙收”模式,能有效破除單一果園管理方式土地利用率低、非產季收益空白等難題,推動茂名荔枝產業向更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躍升。高州市建成四季紅山茶等種苗花卉培育基地2萬多畝,并改造油茶低效林和種植林下藥材益智、牛大力、鐵皮石斛、油茶、澳洲堅果等,各類林下種植面積11.3萬畝、全產業鏈總產值53億元,帶動30萬人就業。茂名農墾集團開創“藥企所需+專家所選+農墾所能”模式,在膠園林下種植6萬畝南藥,既提高了膠園土地產出,又有利于解決中藥材種植與糧爭地問題,具有廣闊前景。可見,只要因地制宜、善于創新、科學布局、有序開發,發展林下產業就能達到既有效保護林木資源,又充分利用土地創收的雙贏,既分享生態紅利又賺取生態財富。
土地綜合利用成果迭出,折射了“百千萬工程”給鄉村帶來的深刻嬗變,也體現了勇于進取、破解難題的發展智慧。只要秉持綠色發展理念,以科學精神謀篇布局,求變創新,務實苦干,開掘土地潛能,提升鄉村價值大有可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