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靳東、李乃文、江疏影、辛芷蕾拍了個電視劇,叫《戀愛先生》。
里面有個橋段,靳東和江疏影撞車了,江疏影打電話叫男朋友過來,車是男朋友的,結果男朋友過來直接掏了一把錢平事,還給了張名片,說不夠的話就打名片上電話。
給靳東氣的,回到單位拿著這一把錢跟同事說:“這玩意兒都成男人肌肉了!”
錢,是男人的肌肉。
男人和女人,對所謂的男性性張力,理解是不一樣的。
像黃宗澤那樣的痞帥,或者蔣奇明那樣的原始,黃景瑜那種陽光猛男,朱亞文那種行走的荷爾蒙……
等等等等吧。
但這種都太吃建模了,絕大部分人很難有代入感。
而有代入感的,就是撒幣,大把大把的撒幣。
就像《我不是藥神》里面,徐崢在夜店,叼著煙瞇著眼,一把一把地往桌子上扔錢,一邊扔一邊喊著“夠不夠”,性張力簡直爆炸了。
你要把錢等同于性張力,那肯定是不準確的。
但你要說男人撒錢的時候有沒有性張力,那大概也是有的。
中國人一生都在被教育要收起自己的性張力。
從小要乖,長大要謙遜有禮,再年長一點要沉著穩重,老了就得老正經。
總之一句話,不能活的肆意妄為。
因為社會默認,不管你有沒有性張力,只要你能掙錢,你就有。
這就叫一般等價物。(我胡說的)
但很可惜,大部分人,掙不到什么錢,最多也就只是溫飽。
仔細想想,本來像買車買房應該是基本需求的,卻成為中國男性前半生孜孜以求的東西。
影視劇里大手一揮買買買,現實里還得盤算自己這個月攢的錢夠買幾塊地磚。
好不容易買下房子了,還得掐著點兒,看這個月工資發了多少,還完貸款還剩多少。
就這個情況,靠花錢,別說性張力了,你最多是個姓張的。
但我們前半生的教育,又確確實實是“好好讀書,將來找個好工作,掙錢買房”。
整個教育路徑里,關于性別本身的氣質,其實是無關緊要的。
缺失的性張力,就指望著靠錢來補回來。
問題是,沒錢。
還有些人,不算沒錢,但已經養成了那種謹小慎微的花錢習慣,你就是想演個揮金如土都演不出來。
節儉不是為了省錢的時候,節儉才算是一種美德。
有個有趣的現象是,性張力,跟結婚和相親的邏輯是相悖的。
就普通人來說,一個有性張力的男性,很大概率難以成為合適的結婚對象。
有性張力的男性,肆意妄為,神秘莫測,有反差感,我行我素。
但要你跟這樣的人結婚,你干不干?
結婚總歸是想一些現實問題的,不管男女都是一樣。
想想你找個老公,活的瀟瀟灑灑,娃也不帶班也不上,天天也不知道在干嘛,除了一身的性張力一無所有。
想想就倆字兒,絕望。
女人當然是感性的,但現實是,感性它不能當飯吃。
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人的能力,其實不足以獨美。
很多人說不結婚,沒問題,但大部分人其實沒能抗住,最后還是加了,全然忘了自己當年有多么的信誓旦旦。
并不是說結婚有多好,而是大部分人的能力,不足以自己獨立能支撐起想要的生活。
這里的能力不只是有錢什么的,還包括自己對抗孤獨的能力,在平淡日子里給自己找樂子的能力,可以在萬家燈火團圓時依然堅定選擇獨身的能力。
最后還是要結婚的。
同樣,結婚選的,也不一定是你最喜歡的,而是最合適的。
有性張力的,可能你喜歡,但肯定不合適。
吸引力是個會變的東西。
你年輕時候喜歡的東西,過上十年,甚至是五年,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因為人,有腦子。
很多事情好就好在有腦子,壞也就壞在有腦子。
好的一點,你可以理性分析,趨利避害,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
壞的部分就在于,大部分時候,你的選擇,其實只是你以為,所謂的分析,到最后也達不到盡善盡美。
最后,發現你千方百計苦心孤詣的選擇,可能還不如人家無腦沖的。
所以,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其實真挺難的。
但成年人有一點好的就是,不管什么樣的選擇,最后都得自己負責。
你權衡利弊之后選擇了踏實厚道經濟適用男,平淡如水過了許多年最后離婚,是自己的選擇。
你找了個性張力滿滿,感覺至上,但是極其不靠譜,婚后生活一地雞毛的浪子,最后過得苦不堪言,也是你的選擇。
能為你行為買單的,不是你曾受過的那些規訓,終歸只有你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