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印度與巴基斯坦宣布停火,但這份“和平協議”薄如蟬翼——停火僅48小時后,克什米爾實控線附近再度響起爆炸聲。
更危險的是,巴基斯坦正陷入東西兩線同時受敵的絕境:東線,印度30萬大軍壓境,蘇-30MKI戰機群在拉賈斯坦邦集結;西線,俾路支武裝在48小時內發動71次襲擊,炸毀巴軍51處據點,甚至揚言“配合印軍東西夾擊巴基斯坦”。
這幫極端分子短短五天就襲擊了巴軍51個據點,連發71次突襲,俾路支武裝這次直接攤牌了,公開喊話印度要搞"東西夾擊"。
他們在聲明里說得直白:“只要印度動手,我們就從西邊包抄!”更刺激的是,這幫人居然自曝收到印度的軍事支持,明擺著給印度遞刀子。要我說,印度這招玩得夠陰的!表面上裝無辜,背地里給極端組織送錢送槍,這套路跟當年在克什米爾搞事簡直一模一樣!
就像巴基斯坦內政部長在記者會上展示的衛星定位圖:2025年4月26日夜間,54名武裝分子從阿富汗邊境潛入時,其通訊信號源赫然指向印度古吉拉特邦——這個距離巴基斯坦邊境僅80公里的印度西部省份。
巴基斯坦的西部邊陲,俾路支省,正迅速滑向一個深不見底的動蕩漩渦。當地的分離主義武裝像是打了雞血,活動強度和頻率都創了新高。你敢信?短短兩天之內,他們對著巴基斯坦的軍事目標就干了七十多票,五十多個據點灰飛煙滅。
更扎眼的是,這些武裝頭一回嚷嚷著要跟東邊的印度軍隊搞什么“跨境協同”,這不明擺著往本就緊張的局勢上再澆一勺滾油嗎?他們用的家伙和戰術也鳥槍換炮了,無人機在前頭指路,自殺炸彈手不要命地往前沖,還有好幾路游擊隊滲透偷襲,瞧這架勢,組織和執行能力都不是以前那光景了。
俾路支這地方也不是今天才亂。這片地兒大得很,占了巴基斯坦快一半的國土,人口卻少得可憐,只有全國的百分之七。老天爺倒是賞臉,地下埋著好東西,天然氣占了全國七成,金礦什么的也越探越多。
可這“金飯碗”沒給當地人帶來好日子,反而成了“資源詛咒”。中央政府在修路蓋房、改善民生上頭一直拖拖拉拉,怨氣越積越深。打本世紀初,什么俾路支解放軍之類的分離勢力一冒頭,這兒就掉進了“打打談談,談完再打”的死循環,省會奎達甚至一度成了恐怖分子的老巢。
不少國際觀察機構都說,錢分得不勻,民族認同感又差,這才是俾路支問題的死結。想解開?得讓當地人公平分享資源帶來的好處,再給他們多點自己說了算的權利。可這亂象背后,總晃悠著些外部勢力的影子,影影綽綽,卻又揮之不去。印度,巴基斯坦的老對頭,一直被懷疑是俾路支武裝的幕后金主。
從傳聞中印度情報機構(比如那個RAW)偷偷給錢給槍,甚至策劃具體的襲擊(比如傳說中的“帕哈爾加姆假旗行動”),到技術上的巧合——俾路支武裝近些年搞到的遠程制導武器、加密通訊設備,怎么看怎么跟印度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邊境地區的部署有那么點說不清道不明的技術聯系。
更絕的是,還有消息說印度駐阿富汗的領事館,曾經打著“人道援助”的旗號,偷偷給俾路支武裝頭頭送溫暖。
巴基斯坦情報部門更是直接點名,說印度陸軍特種兵在邊境的查曼地區,手把手教俾路支游擊隊怎么玩模塊化炸藥。新德里那邊呢,對這些官方層面的勾當當然是一概否認。但這次要是俾路支武裝真搞出“東西夾擊”的動靜,那可就意味著印度對巴基斯坦的策略,可能從以前的幕后拱火,變成擼起袖子直接下場,那可就危險多了。
鏡頭轉到巴基斯坦的東邊,特別是火藥味最濃的克什米爾地區,印度的軍事壓力也提到了嗓子眼。新德里不光屯了重兵——有說法是在克什米爾就超過十萬,整個東線前沿更是逼近三十萬,還把蘇-30MKI戰斗機這種大殺器集群部署,外加大批重炮,虎視眈眈。
印巴邊境線上一度是百萬大軍對峙,雙方的坦克裝甲車都快頂到一塊兒去了。這么高的兵力密度,嚇得巴控克什米爾地區幾十萬老百姓拖家帶口趕緊撤離,國際社會都捏著把汗,生怕搞出人道主義大災難。
印度這么大張旗鼓,顯然不只是嚇唬人那么簡單。明眼人都看得出,這背后藏著好幾層小九九。頭一條,肯定是想通過制造外部緊張,轉移國內那些越來越尖銳的矛盾。你想啊,農民抗議鬧得沸沸揚揚,失業問題又那么嚴重,這時候喊兩句“國家安全受威脅”,正好能把老百姓的注意力拉過來,順便凝聚一下人心。
第二條,就是試探國際社會的反應,尤其是在現在這個“印太戰略”的大背景下,琢磨著能不能借著美西方的默許,為將來可能搞出更大膽的動作(比如進一步改變克什米爾的現狀)探探路。
第三條,也是最陰險的一條,就是通過持續不斷的軍事高壓和代理人沖突,一點點消耗巴基斯坦本就不富裕的國力和軍事資源。這就像溫水煮青蛙,慢慢放血,拖垮對手,好為印度自己的長遠戰略目標鋪路。印度似乎想用一場低成本的持久戰,把巴基斯坦拖進一個看不到頭的消耗泥潭。這算盤打得,可真是夠精的。
軍事上的高壓步步緊逼,而另一條戰線上的絞殺,則更為隱蔽,卻也更加致命——那就是水資源。印度單方面撕毀了歷史性的《印度河用水條約》,把手伸向了流往巴基斯坦的杰納布河等重要水源。這可不是鬧著玩的,直接威脅到俾路支等下游省份幾百萬人的吃飯喝水問題。
這種把水當武器使的“生態戰”,跟軍事上的威脅一唱一和,簡直是想把巴基斯坦往“內亂、干旱、饑荒”的絕路上推。水是生命之源,斷了水,很多地方就真成了不毛之地,這比真刀真槍的戰場還要殘酷。
這一手釜底抽薪,顯示出印度在對巴策略上更加立體化和不擇手段。軍事上威懾,經濟上滲透,輿論上抹黑,現在連生存根基都要動搖。這已經不僅僅是地緣政治的博弈,更像是一場關乎生存空間的較量。
當土地干裂,民眾流離失所,社會矛盾自然會像干柴遇烈火一樣迅速激化。這種“不見血的戰爭”,其破壞力絲毫不亞于炮火連天。
在這場南亞地緣風暴的中心,中巴經濟走廊(CPEC)這條戰略大動脈,特別是它的關鍵節點瓜達爾港,自然成了各方眼光的聚焦點。這條被看作是“一帶一路”旗艦項目的經濟通道,超過八成的項目都扎堆在局勢不那么太平的俾路支省和信德省。
俾路支地區一天到晚響槍,對走廊的安全來說,無疑是壓在心口的一塊大石頭,影響直接而且嚴重。
這些年,俾路支的武裝分子已經把中巴經濟走廊的基礎設施和相關人員當成了主要的攻擊目標。就說不久前的一年里,瓜達爾港就挨了十七次襲擊。更嚇人的是,武裝分子還成功劫持過一列載著四百五十名乘客的火車,這不明擺著炫耀他們有本事切斷中巴之間的陸海聯運大通道嗎?
過去幾年,直接沖著中巴經濟走廊基建項目和中方人員來的恐怖襲擊也沒少發生,比如卡拉奇大學孔子學院的班車遭遇自殺式爆炸,我們的老師不幸遇難,真是讓人痛心。
面對這么嚴峻的局面,中國方面當然得瞪大眼睛,警惕地區安全風險會不會殃及經濟走廊,還得為最壞的情況早做打算。雖然中國和巴基斯坦是“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但兩國畢竟沒簽那種一方挨打另一方自動出兵的防御條約。
雙方的合作,更多還是依據《中巴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主要集中在反恐和經濟發展上。歷史上,中國在印巴沖突里頭一直都比較中立,沒直接派兵摻和過,主要是通過外交斡旋和提供些必要的軍事裝備來幫忙。
不過,要是中國的核心利益和公民的生命安全真受到了直接威脅,那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目前,中國已經在加大對巴基斯坦的軍事技術支持力度,像VT-4主戰坦克、紅旗-9P防空系統,還有先進的無人機技術什么的,都在援助清單上。
信息來源
《印巴在本輪沖突中的得與失丨夜觀天下·深讀》——四川在線
《印巴開始互襲軍事目標,專家:風險增加,但仍待觀察》——澎湃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