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沖突暫時告一段落,關于殲-10CE戰機的討論熱度卻居高不下,這次史無前例的空戰,不僅刷新了外界對中國裝備的認知,一些“潛在買家”也陸續找上門來。
近日據埃及國防部報道,在慶祝埃及空軍與中國中航技公司合作45周年的晚會上,埃及空軍司令親自到場與中方貴賓會面。在現場的一張照片中,赫然出現了埃及空軍司令與殲-35戰斗機模型的合影,引起了外界對于中埃進行下一步軍事合作的猜測。
埃及空軍司令與殲-35模型的“合影”
中埃最近互動頻繁,中國軍工打出名號
其實外界會有類似的猜測,倒也不是毫無根據,回顧一下近期中埃兩國的互動,可以發現不僅頻率密集,規格也很高。
比如,在上個月中旬,中埃空軍首次“文明之鷹2025”聯合演訓中,中方出動了包括空警-500、運油-20、殲-10CS、直-20組成的豪華飛行編隊,跨越足足6000公里抵達埃及,訓練中埃方的飛行員甚至親自進入了殲-10S戰機的座艙中體驗了一把。
再比如,去年7月埃及空軍司令曾經帶隊來華訪問,不僅觀摩了殲-10C戰機精彩的飛行表演,還得到了中方贈送的紀念品,在他身后就是中國殲-20戰機的畫像作為背景。
至于更久遠之前的中埃軍事合作更是數不勝數,埃方曾采購中國航空工業生產的殲-6/7系列戰斗機、K-8E教練機、翼龍-1D/彩虹-5無人機等裝備。
盡管這些型號在技術代際上不算太先進,但通過長期運維實踐,中國裝備的性價比優勢與可靠維護體系,相信已經得到了埃方認可,這種合作模式為雙方積累了一套成熟的技術互信機制,成為進行深化合作的重要依托。
埃及空軍司令曾經帶隊訪華
有了相對深厚的基礎,中埃進行更進一步的軍事合作,似乎已經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最近這個“契機”以一種意料之外的方式出現了。
在印巴空戰中,殲-10CE單方面碾壓“陣風”,為中國軍工打出了名號,對此感到“破防”的卻不只是印度,還有那些斥巨資購買了“陣風”的“冤大頭”。
根據公開信息,“陣風”的銷量頗為可觀,印尼、希臘、阿聯酋等國都是買家,埃及也不例外。
現如今,不知道埃方看過了殲-10CE亮眼的戰績,再看看自家高價請回來的“陣風”,心里會作何感想。
殲-10CE在巴基斯坦打出名號
被美國“坑慘”的埃及,是否有“破釜沉舟”的勇氣
更讓埃方感到“不安”的是,和印度空軍十分類似,埃及空軍的裝備結構也很復雜:美制F-16(涵蓋A/B Block15、C/D Block32、Block40/42、Block52四個型號)、法制“陣風”-DM/EM戰斗機和俄制米格-29M/M2“共襄盛舉”,其中美制戰機是毫無疑問的主力。
這也基本就決定了,在面臨危機時只要沒有美國的“首肯”,數百架F-16很可能根本派不上用場,考慮到中東地區復雜的安全形勢,埃方的“焦慮”顯而易見。
更過分的是,這些美制戰機非但幫不上忙,還可以成為美國在關鍵時刻制裁埃及的一記重拳,讓埃方毫無還手之力。
最直觀的例子發生在2018年,埃及向俄羅斯訂購了24架蘇-35SE型戰斗機,結果埃及的飛行員都已開始訓練,俄方也準備好隨時開始交付的關鍵時刻,美方亮出了所謂《以制裁法反擊美國敵人法案》,要求埃方“二選一”:要么拒收這批戰斗機,要么接受美國的二級制裁。
如此霸道的行徑,要說埃方沒意見那是不可能的,但畢竟“把柄”握在美方手里,埃方也只能聽之任之,放棄接收這批俄制戰機。
從那以后,埃方就一直在尋求美制戰機的“替代方案”,斥巨資買來的“陣風”就可以被看做是F-16的“平替”,埃方高層一直對殲-10CE表現得很感興趣,可能也有這方面的考量。
再加上近年來中埃關系在經濟、能源等領域持續深化,軍事合作似乎可以成為鞏固戰略互惠的自然延伸。
當然,美方的態度依舊是埃及想要購買殲-10CE的一個巨大不確定因素,但埃方若想要改變如今受美國“掣肘”的局面,不表現出“破釜沉舟”的決心是很難做到的,該如何取舍需要埃方仔細考慮。
中埃剛剛結束不久的聯合演訓
中國軍工進軍高端市場,幾乎已經成為必然
說完了埃方的不利因素,再來談一談選擇中系裝備的好處,首先中國作為軍貿市場的重要參與者,既不附加嚴苛條款,又能提供全周期服務(從裝備交付到技術培訓),無疑是埃及想要實現戰略自主性的更優選擇。
其次,埃及現有裝備體系在隱身戰機、高端預警機等領域都有較為急迫的需求,中國殲-10CE戰斗機和殲-35隱身戰機的技術定位,恰好能填補埃及在引進四代半/五代機領域的空白。
當然,對于我們來說,若能順利打開新市場,考慮到埃及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軍事影響力,無疑是獲得了一個絕佳地向該地區國家展示中國裝備的窗口。
與此同時,來自海外買家的實戰化測試場景,也可以幫助中國優化多機型指揮系統設計,例如埃及飛行員對戰機的操作反饋,也能加速后續型號的改進迭代,有助于中國航空工業快速彌合與頂尖競爭對手的差距。
打開軍售市場的機會難得需要好好把握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裝備出口體系化的特點和優勢,已經在巴基斯坦空軍的出色表現中得到了證明,這也意味著殲-10CE的出口,將帶動一系列發動機維護、雷達升級等長期服務合約,形成“裝備銷售+技術服務+體系化搭建”的復合收益模式,前景十分客觀。
從這個角度來看,進軍高端市場幾乎已經成為了中國軍工的必然選擇,尤其是在以“陣風”為代表的歐系裝備被殲-10CE擊敗的當下,無論是對于那些尋求軍事自主化的國家,還是對于我們來說,一個難得的機會已經出現,需要好好把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