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2015年曾經簽署進口蘇35的合同,到2018年交付完成24架,我國當時為何要購買蘇35戰機?考慮補充戰斗力,以及應對現實潛在敵人的威脅。美國一直都在進行重返亞太的軍事威脅,不斷在亞太區域強化軍事基地,補充各種武器裝備,對中國和俄羅斯以及其他幾個國家形成圍堵之勢的計劃。
我國為了補充戰機的數量缺口,從俄羅斯購買了二十多架蘇35,這款戰機是有著較為先進的雷達裝備,能夠探測到100公里內的隱身目標,和地面雷達偵查的信息一起分析捕捉敵人的飛行器,能發現敵人的隱身飛行器,而且具有12個武器外掛裝置,可以發射多類型的導彈,組建距離不同的三重火力網,因此對我國空中防御力量,起到更重要的及時輔助作用。后續俄羅斯也在進行推銷,希望我國能加單訂購蘇35戰機,但是我國已經研發建造成功五代戰機,不需要再增加進口機型了。
網絡上關于蘇35進口事宜,很多網友都在爭論甚至有不同的意見,我國進口24架蘇35花費了20億美元,這個價格并不算太高,也是一個很中肯的友情價,俄羅斯沒有收取過分的高價。但是很多網友表示不理解,因為采購蘇35時,我國的殲20當時已經進行試飛,取得良好的試飛結果,為何當時還要繼續采購進口戰機,不等待五代戰機部署到位?
空中戰機研發成功之后,有一個定型量產的時間周期,并非今天試飛成功,明天就能上生產線,而且對于戰機測飛中表現的參數,還有細致嚴謹的調整和優化,需要在很多細節進行排除潛在的隱患,再有經過累計達到一定飛行時間的極限測試,把戰斗機的各種參數和數據,拉到極限,才能對一款戰斗機有著充分的了解,才能放心交給空軍部署入列服役。
而這一整套流程下來,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我國既然已經和俄羅斯簽訂了合同,肯定要守信中諾,再加上空軍增加24架戰機,總量并不多,于是蘇35就順利部署到我國空中戰隊,成為新的空中執勤力量。
殲20作為五代戰機,有先進的隱身性能,高速飛行的動能,以及綜合威力巨大的作戰實力,和蘇35相比,要更勝一籌,作為兩款不同代際技術的戰斗機,有著諸多不同之處,因此我國的殲20開始穩定量產之后,就不再大量進口戰斗機,而是主要部署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新型戰機。
殲20擁有菱形機身,S進氣道設計,對隱身技術有著綜合設計,雷達的反射面更小,而蘇35是四代半戰機,沒有隱身功能加持,機身外觀更為傳統,變化不大,沒有使用高科技材料協助隱蔽,因此容易被敵人的偵測系統探查到。
蘇35的無源相控陣雷達能探測距離范圍400公里,也有著不錯的表現,但是和殲20的光學孔徑系統,綜合航電系統相比,顯然要遜色一些,殲20的戰術頭盔,能直接顯示戰場的實時畫面,同時根據飛行員眼珠的移動方向,投屏影像和瞄準,處理信息的速度和效率非常快,同時也能抗擊敵人的信號干擾。
在空中敵我戰機遭遇時,快敵人一步,往往意味著能掌控先機,殲20的拉高極限也很出色,能夠迅速拉升到2萬米的高空,這個能力可以讓其躲避敵人的雷達追蹤,同時也能從高空位置俯視和打擊敵人,從而有效進行更大限度的摧毀。
蘇35作為俄羅斯的重要機型,也有著不可取代的優勢,但是和殲20相比,還有需要提升電子戰斗力,智能航電系統,機速機位調整等方面的空間,而且我國的五代戰機技術,開發打造出我國軍工的核心體系,從設計到建造,都能實現國產化支持,這對于未來我國空軍的發展壯大,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不再大規模進口戰斗機,意味著中國的航空工業進展神速,能夠國產解決空軍精良戰備的不足,這個飛躍震動世界,也是中國提升國防安全的重要實力。
俄羅斯看到中國航空研發能力如此驚人,不斷推出新型戰機,能夠自行研發建造航空發動機,一條龍解決戰斗機的型號開發,甚至推出三款五代戰機,羨慕我國戰斗機越發先進的同時,終于放棄對我國推銷蘇35,這個出口的意圖也塵埃落定。
很多網友曾經糾葛國家當時為何要進口蘇35,在看到殲20有條不紊地提升產能,空中戰機各個型號各司其職各有分工,才發現中國軍工的發展智慧,從來不僅僅看到眼前,而是著眼長遠有著未雨綢繆的規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