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近日,北約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接連上演大規模軍演,意圖通過所謂“多國聯合”“戰力整合”制造軍事震懾,尤其是針對中國、俄羅斯等“不聽話”的國家發出挑釁信號。然而,越是這般虛張聲勢,越暴露出西方集體戰略焦慮與地緣控制力的持續衰退。從“地中海打擊25”(Mediterranean Strike 25)到“極地星25”(Polaris 25),看似兵力調動頻繁、編隊復雜多樣,實則不過是西方列強在海權瓦解面前的最后掙扎。
“地中海打擊25”號稱集結9國、21艘軍艦、41架戰機、8000多兵力的聯合力量,包括英、美、意、西、法、土、挪威、加拿大等北約主力國家,集中兩支航母戰斗群參演。英國“威爾士親王”號與意大利“加富爾”號雙航母領銜,F-35B戰機“空中炫技”,反潛、對空、防無人機一應俱全,意圖構建一個全面封控地中海通道的“迷你版聯合艦隊”。與此同時,法國則在大西洋啟動“極地星25”大型演習,涵蓋陸海空多軍種、多國協同,涵蓋英、德、美、意、西、葡、荷、巴西等國,超3000兵力參與,多艘兩棲攻擊艦與核潛艇開赴前線,構建多域打擊能力。
表面上,這是一次次“協同備戰”“增強威懾”的聯合軍事行動,實質上卻暴露出西方戰略體系的系統性崩塌。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北約正在走向東擴極限,軍事影響力與實際控制力之間出現了斷層。他們以為靠航母和戰機的炫耀,就能重新塑造“西方中心”的海權霸主地位,但全球南方國家早已不再是19世紀的殖民地,中國更不是被他們嚇大的。
在“極地星25”演習中,法國海軍的“戴高樂”號航母,作為其艦隊象征,竟然因為“剛從印太任務返回”而缺席此次演習。換句話說,連法國自己都明白,當前西方國家的資源已被過度消耗,難以支撐雙線高強度作戰。法國空軍甚至要出動E-3預警機、MQ-9“死神”無人機、A330加油機湊數,多國裝備拼湊,展現的不是協同高效,而是疲于奔命。
與此同時,美國在“地中海打擊25”中派出兩艘導彈驅逐艦“蘇利文號”“特魯克斯頓號”,看似象征性參演,實則是戰略游移的體現。在俄烏沖突尚未平息、以色列戰火蔓延、中東愈發失控之際,美國根本無暇全力支持北約海上大演,所有動作只是姿態大于實質。面對這樣的“秀肌肉”,中國只需冷靜旁觀,靜待西方軍事擴張的崩盤。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一系列演習并非孤立行動,而是與近期美國拼湊“印太小北約”的舉動遙相呼應。美、英、日、澳不斷拉攏菲律賓、韓國,試圖構建第二島鏈封鎖圈;而在歐洲方向則通過多國聯合演習向中國發出“跨洋制衡”的信號。他們以為可以實現“兩洋聯動”、從印度洋包圍南海,從大西洋撕裂亞歐大陸橋,妄圖讓中國陷入“海上包圍圈”。但這套冷戰思維早已過時,面對中國高端制造、北斗系統、航母艦隊與衛星網絡構建的新型國防戰略,西方那一套“槍炮外交”早已過氣。
同時,西方軍演暴露的另一個問題是:他們正在失去全球南方國家的信任。從拉美到非洲,從東盟到中亞,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質疑北約的“和平”面具,清醒認識到其本質是為美國利益服務的戰爭機器。相比之下,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與安全倡議正在全球贏得信任,我們用基建、投資與互利合作取代干涉、制裁與武力威脅,贏得的是朋友,而非附庸。
當北約頻繁以“中國威脅”為借口,試圖延伸觸角至印度洋與西太平洋時,我們更要保持警覺。但警覺不等于恐懼,強硬不是魯莽。中國有能力看透其套路,有定力不被其牽著走,有實力在危機中抓住戰略主動。北約聯合艦隊演得再熱鬧,也無法撼動亞太穩定的大局,更改變不了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歷史趨勢。
可以預見,未來北約還會繼續搞更多“聯合演習”“跨域合作”,但這些終將成為全球軍費透支與內部裂痕的負累。西方可以造更多航母,但航母會銹,戰機會老,霸權會滅,唯有真正贏得世界尊重的國家,才配擁有全球影響力。
所以,讓西方繼續在地中海擺拍戰艦吧,中國不會被嚇倒。今天他們在演,明天他們就會疲,后天他們終將退場。世界的未來,不在“炮聲隆隆”的舊秩序里,而在“和合共贏”的新格局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