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文化伴隨文明的出現而興,其內涵隨歷史更迭而不斷更新。
在長達八千年的玉文化發展歷程中,古代玉器從作為通靈神物到祭天禮器,從“事神”到“事王”再到“事人”,其流變源遠流長。
在漫長的“玉石之路”上,夏商時期無疑是一座氣勢恢宏的里程碑。夏商玉器以其星羅棋布的分布、融會貫通的形制和制作精湛的工藝掀起中國玉文化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從中原到西北,從黃河下游到長江流域,猶如滿天星斗,凝聚了那個時代全部的精華。
長方形鏤空玉牌飾 商長8.9厘米、寬4.7厘米、厚0.7厘米河南安陽后岡1號墓葬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綠色。扁長方形,上端較窄,似榫,中部有一圓穿,下端鈍刃。正面雕饕餮紋兩組,上下對稱,方鼻圓睛,雙眉彎粗。器兩側有扉棱,扉上鏤刻出對稱的狹槽六對。
組合頭飾龍山晚期至夏時期通長23.1厘米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經復原。由骨笄1、半圓形穿孔玉飾1、彎頭形穿孔玉飾1、扁長條形穿孔玉墜飾1、綠松石飾片60 余枚聯綴黏合而成。
玉魚 商長10.6厘米、寬(厚)0.2厘米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淺綠色,有褐斑。浮雕,體窄長。
魚作跳躍狀,閉口圓眼,尾分兩歧。背鰭雕作扉齒形,胸鰭和腹鰭雕出長方形扉齒,上刻短斜線,頸下有一足,雕出三爪。腹部正中雕一組扉牙。口部有短榫,可插嵌。
玉鸚鵡 商高11.0厘米、厚0.6厘米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淺綠色,有褐斑。浮雕,作站立狀。
高冠,鉤喙,“臣”字形目,細長眉,翅較短,長尾下垂,足粗短,雕四爪,足下有三角形短榫。身、尾飾云紋,翅雕翎紋,冠邊緣雕出扉牙,足部兩面均有未鉆透的小圓孔。
玉獸面龍山晚期至夏時期長6.4厘米、寬3.4厘米、厚0.2厘米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質,乳白色。器近三角形,雙眼鏤空,底部有一個小圓穿,整器正面凸,背面平。正面有紋飾,陽線刻紋,表現外輪廓線、豎眉線和鼻梁線,眼角為陰線刻紋。
玉璜形佩龍山晚期至夏時期長8.9厘米、寬2.7厘米、厚0.3厘米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質,乳白色,一端有褐斑。
器身扁平,較窄,有光澤,器體近圓周的四分之一,背緣有四組“M”形扉牙。一端平齊,有一小圓孔,另一端內凹鋸形缺口,似扉牙。
玉箍形器晚商至西周直徑6.3厘米、壁厚0.5厘米、高3.8厘米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出土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藏
器表呈灰黑色,有大量不規則灰白色條狀沁斑。器呈圓筒形,中空,器身中部微束腰。
器表上下邊緣各飾兩道凹弦紋。
金沙出土的青銅立人手腕上戴有一裝飾,其形制和玉箍形器相似,推測這類玉箍形器可能是一種戴在手腕上的裝飾品。
玉鴟鸮 商高6.5厘米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綠色,有白斑,器身有一褐色綹裂。
作站立狀,鉤喙,三角形眼,圓睛略外鼓,兩耳豎起,雙翼并攏,短尾下垂,兩肢粗短。
胸飾羽毛紋,背飾蟬紋,蟬尖嘴向上,方眼;翅雕翎紋。足、尾之間有十字形小槽,上有圓孔,深4.1 厘米;頭頂后有一上下鉆通的斜孔,可作插嵌之用。
玉蟬 商長2.5厘米、寬1.8厘米、厚0.6厘米河南安陽白家墳西墓葬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牙黃色。作伏狀,方頭圓眼,雙翼合攏,短尾,足前屈,雕四爪。單面刻紋,頭、眼、翼、尾清晰。
嵌綠松石銅牌飾 夏時期長14.2厘米、寬9.8厘米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長圓形,兩側為弧狀束腰,近似鞋底形,兩側各有二穿孔紐。凸面由許多不同形狀的綠松石片黏嵌排列成獸面紋;凹面附著有麻布紋。凸面綠松石片圖案組合異常精巧,保存極好。器物出土時放置在墓主人的胸部略偏左。
玉鹿 商周高6.0厘米、寬3.2厘米、厚0.5厘米山東滕州前掌大墓地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豆綠色兼微黃。雙面雕,兩角枝杈突出,作彎頸回首狀、翹耳、圓目,上下頜鼻嘴分明,圓臀小尾、后腿微彎。
玦形玉龍 商直徑4.5厘米、孔徑1.0厘米、厚1.5厘米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淡綠色。圓形,兩面均雕蟠龍紋,頭、尾銜接,作卷曲狀。龍背脊雕作扉棱形。
龍張口露齒,大鼻,方形目,尾尖外卷,身、尾飾變形云紋,頸飾鱗紋。頸上有小孔。形制規整,孔壁經拋光。
活環羽人玉佩飾 商通高11.5厘米、身高8.7厘米、厚1.4厘米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
葉蠟石質,呈棕紅色,色澤勻潤,蠟脂光澤,無瑕疵,不透明。
通體作側身蹲坐式,兩側基本對稱。
高冠,呈鳥形。鳥尾琢出三個相連的鏈環。“臣”字目,粗橫眉,半壞耳。嘴巴呈高鉤而內卷成喙狀,雙臂拳曲于胸前,雙腿彎曲成蹲坐式。腰、背兩側至臀部各有一豎列鱗片紋,鱗片紋外側雕有羽翼;足背前各有三條陰刻短線,以示足趾。足背上有一斜洞,直斜穿至足后跟,足底板下有長方形短榫。
玉琮龍山晚期至夏時期中線長7.0厘米、中孔徑6.1-6.2厘米、射高0.5厘米、通高1.4厘米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軟玉,青白色,有土沁。器外方內圓,略呈正方形。一面平整,另一面有短射。出土時平置于墓主右上臂部位。
玉琮晚商至西周長5.7厘米、寬5.6厘米、高5.6厘米、孔徑3.1厘米、壁厚1.6厘米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出土
透閃石軟玉,紫紅色,不透明。有黑色點狀、白色筋條狀沁斑。器呈方柱體,器身方正低矮,圓形射口較矮,上射口微傾斜,孔壁較薄,整器制作規整,器內外打磨光滑。
玉璧龍山晚期至夏時期直徑14.2厘米、好徑6.9厘米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玉質,淺綠色,有褐斑。扁圓環狀。內緣為規整的圓形,外緣不甚規整。出土時,與銅齒輪形器疊撂,套在墓主手臂上。
玉璧 商直徑18.6厘米、孔徑6.0厘米、孔壁高1.4厘米、邊厚0.4厘米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圓環形,孔周兩面突起呈圓口狀,孔壁較直、拋光。兩面各飾同心圓刻線四組,每組由粗線一條、細線三條構成,線條規矩而流暢。
玉璧 商直徑11.2厘米、孔徑4.9厘米、領高0.6厘米、領厚0.3厘米河南安陽新安莊商代墓葬出土
青灰色,有褐色雜斑和沁。圓環形,孔周兩面突起呈圓口狀,孔壁較直,外緣略平直。器身黏有朱砂。
五璜聯璧龍山晚期至夏時期外徑10.9-12.0厘米、內徑7.0-7.7厘米、厚0.2厘米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
軟玉,黃褐間藍色,有沁,表面拋光。
由五璜聯綴而成,內緣較直,外緣圓鈍。璜寬窄不一,兩端各有一小孔,三玉璜中部或邊緣有散孔一。出土時套于墓主右肘部。
銅齒輪形器龍山晚期至夏時期外徑12.5厘米、內徑7.5厘米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
青銅質。
扁薄圓環狀,邊緣突出29 齒,齒間寬度基本相等。出土時,與玉璧疊撂,套在墓主手臂上。
玉璧 商直徑11.0厘米、高3.3厘米1931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真武宮燕家院子出土
此器形完好。軟玉質,半透明。醬黃色,局部有白色纖維狀沁斑。器薄,體圓滑,寬肉,肉面平直。凸起的好緣微外侈,好孔壁微內束,孔中段近肉處略厚。在肉的兩面碾琢出兩兩成組的兩組同心圓凹弦紋。
銅骹玉矛 商通長20.5厘米、葉寬5.4厘米、矛長12.1厘米、厚0.4厘米、銅柄長10.3厘米、銎徑1.5厘米
玉矛青玉制成,呈淡綠色,有線狀褐色斑。
柳葉形,有中脊,邊鋒不銳。銅骹(柄)作蛇形,張口,矛頭的后緣嵌入蛇口內,深約1. 5 厘米。骹上細下粗,后端有深銎,銎內有朽木痕跡。骹兩面飾蛇紋,三角形頭,嘴、眼清楚,雙角彎曲,身長而扭曲,遍體鑲以綠松石片,排列勻稱緊密,工藝極佳。骹(柄)末端飾一組簡化饕餮紋圖案,亦鑲綠松石片。整器造型精美,線條流暢,形象立體。
玉柄形飾 商長7.9厘米、寬2.5厘米、厚1.5厘米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乳白色,有黃斑。
近長方柱形,頂端為盝頂式,束頸,頸部有一周凸棱。器身四面均雕蓮瓣形花紋兩段,花瓣之上分別有凸棱兩周;下端較寬,兩面均刻獸面紋,獸口均向下。大眼巨眉,刻紋精細。在獸口之下有外伸的扁榫,似伸出的舌。從實物觀察,似作器柄用。
蟬紋玉柄形器 商通長20.0厘米、寬2.2厘米、厚1.8厘米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
中等沁蝕,色不均勻,器身中部交叉斷裂,現粘合,仍有殘缺。
(圖文源自網絡 版權屬原作者)
(聲明:尊重作者原創。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時,歡迎廣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創好文章。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發布文章,請另取標題,以免讀者誤會。如使用本刊標題,必須注明“轉自公眾號:九門收藏匯”。謝謝合作!)
九門收藏,只為藏友謀福利!
收藏新時代,一步一精彩!
藏品購買微信:jmtd5888
美妙人生的關鍵 在于你迷上什么
The key to a wonderful life is what you fall in love with.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