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想起那些藏在老家角角落落的老物件兒,心里頭就滿是說不出的滋味。那些陪伴著咱爺爺奶奶,甚至太爺爺太奶奶的東西,承載著咱們不知道的故事。歲月雖然匆匆,但這些老物件卻安靜地見證著時光流轉
涼粉擦子
記得小時候跟著姥姥去街上吃涼粉,店家總會拿出這么個木頭疙瘩,三下五除二就把一鍋涼粉刮成薄薄的片兒。那聲音聽著都讓人饞得慌,沙沙沙特有節奏感。
當時那涼粉一碗才兩毛錢,再加上辣椒油和蒜汁兒,香得我直吸溜口水。
現在那手藝幾乎失傳了,講究的師傅用的是桑木做的擦子,說是不容易變形,刮出來的涼粉口感最好。
粉彩杯
姥姥家的柜子頂上放著一對粉彩杯,只有來了貴客才會拿出來,平常連看都不讓看。
那杯子薄得跟蟬翼似的,透過光能瞧見里頭的茶葉。聽老人講這是結婚時的陪嫁,一對得小心翼翼藏著。
五十年代那會子,一對這樣的杯子能換兩袋大米呢,誰家舍得天天用啊。
現在超市里的杯子花花綠綠的,可就是沒了那份溫潤如玉的感覺,手藝人說那上面的顏色都是用金屬礦物燒出來的,現在早不會做了。
老牛角煙斗
爺爺的煙斗子是打鬼子那會兒從山東帶回來的,黑黢黢的跟爺爺的手一樣,都是歲月磨出來的顏色。
牛角煙斗得懂行的才會用,不像現在的香煙那么簡單。光是那個裝煙絲的姿勢就有講究,塞太緊了抽不動,太松了一口氣就著火了。
一到冬天,爺爺就摸出煙斗子,瞇著眼睛慢慢地抽,屋里霎時間彌漫著那股特有的土煙味兒。
現在城里的娃娃們怕是連煙斗長啥樣都不知道了,那個年代的東西,跟著老人們慢慢地就沒了。
鐵馬蹬
村東頭的李老漢家墻上掛著一對鐵馬蹬,銹跡斑斑卻擦得锃亮,那是他當年在馬隊里當馬倌時候的寶貝。
四九年解放前,李老漢還給地主牽過馬,那馬蹬子是手工打的,用的是北邊運來的好鐵,硬得很。
一對馬蹬三十多斤重,聽說還能當武器使,當年跟土匪打架全靠它。
現在的娃娃們哪里還騎馬啊,別說馬蹬了,連馬都是去動物園才能看見的。李老漢總說:這馬蹬子是老時光的見證,比那些金銀財寶都值錢
粉彩博古插花瓶
奶奶最寶貝的就是那個插花瓶了,擺在堂屋正中央的八仙桌上,一年四季都不挪窩。粉彩的底色,上面畫著古董古玩的圖案,聽村里老支書說這叫博古圖。
過去逢年過節,奶奶就摘幾枝桃花或者菊花插進去,整個屋子都鮮亮起來。那瓶子是太奶奶的嫁妝,聽說是民國時期一個江南來的瓷器匠人燒制的。
那手藝現在是真沒了,現在的瓷器雖然花樣多,可就是沒有那種溫潤如玉的質感,摸著都不一樣。
紙繩
記得小時候過年,最高興的就是看奶奶用紙繩捆點心。那紙繩是用老黃歷或者報紙搓出來的,細細長長的,看著不起眼卻結實得很。
奶奶的手指頭粗糙,但一捻就能搓出又細又勻的紙繩,然后麻利地把年糕、粽子捆得結結實實。
那個年代,沒有塑料繩,更沒有彩色絲帶,就靠這紙繩子解決問題。用它捆的東西格外香,有種說不出的年味兒。
現在超市里賣的點心都用彩色塑料繩扎著,再也聞不到那股子紙墨混合的淡淡清香了。
友友們,這些老物件兒你們見過幾樣?要是你家老宅子里還珍藏著這些寶貝,那可得好好守著它們,那可是咱們家的傳家寶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