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季度全球掙了21億美金,貼得起中國市場,你本土企業有這個資金和實力玩嗎?等你先燒死了,我們再進來搶市場完全可以。”
這是2023年底起亞的高管喊出的言論,當時很多國人是嗤之以鼻。
第一個原因是,當時的起亞汽車,境況非常慘淡,2016年,現代汽車在華銷量達114萬輛,北京街頭每10輛車就有1輛掛著“H”標。但轉眼到2023年,現代起亞在華合計銷量已不足20萬輛,市場份額縮水至不足1%,起亞汽車應該先關心一下,自己能不能在中國市場活下去,再考慮能不能燒錢燒死中國車企。
第二個原因是,很多人覺得,合資車根本就造不好新能源汽車,包括起亞在內,造出的新能源汽車都是雜牌而已,在智能化領域,中國車企已經形成了不止一個身位的優勢,合資車想要趕上談何容易。
正是因為這兩個原因,起亞高管的這句話說出之后,幾乎遭到了全網炮轟,但是最近這幾個月,情況似乎發生了改變,起亞高管似乎只是說了一句大實話而已。
日前,悅達起亞公布2025年4月銷量達22155輛,同比增長11.8%,1-4月累計銷量達78707輛,同比增長12.7%;4月整車生產22200輛,同比增長6.9%,1-4月累計生產77900輛,同比增長17.2%;與此同時,4月出口發動機12791臺,1-4月累計出口43129臺。在過去的2年時間,起亞汽車沒有倒下,反而靠著出口銷量,頑強活了下去。
但是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合資車企已經找到了新能源汽車的解法。
豐田鉑智3X和日產N7(參數丨圖片),是日系車企近期上線的兩款電動汽車,這兩款車型,都受到了中國消費者的青睞,前者訂單量破2萬,后者2小時訂單破萬。它們有幾個共同點,都搭載了Momenta端到端的智駕大模型,都具備極高的性價比,它們的車機都不再是傳統合資車的傻笨,而是智能化程度頗高,它們都采用了中國新能源供應鏈大量成熟的技術。
當兩款極具性價比的車型擺在面前時,中國消費者也不再考慮什么雜牌不雜牌了,日產和豐田兩款車型的爆火,也給起亞汽車提供了思路,那就是依靠中國新能源汽車非常成熟的供應鏈,未必不能造出一臺,性價比很高,智能化程度很高,智駕也是水準以上的產品。日產可以,豐田可以,起亞為什么不可以?
而且,起亞背靠的現代集團,在海外市場的銷量,可比日產汽車高多了。在2024年,現代起亞集團憑借其出色的全球銷售業績,以723萬輛的銷量穩坐全球汽車銷售的第三把交椅,僅次于行業巨頭豐田和大眾,且這一排名已經連續三年保持不變。在海外市場賺取利潤,補貼給中國市場,這也不是不可行的。而回首這幾年,多少造車新勢力倒在了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
必須得承認,中國極其成熟的新能源汽車供應鏈,才是這些合資車企,能夠攢出這樣的新能源產品的關鍵,但是問題是,合資車企有著更強的資金實力,它們燒的起,它們也可以利用供應鏈造出一臺成熟的新能源汽車。
合資車企的反擊,本質是一場從“制造本地化”到“生態本土化”的升維競爭,合資模式從“技術輸入”轉向“生態共建”。不論如何,自主品牌需要打起精神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