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巴基斯坦民眾高喊“感謝中國”時,莫迪也在電視上宣稱“印度贏了”。同一場沖突,兩份戰報,誰在說謊?這場荒誕劇背后,藏著三個不能說的秘密……
印巴邊境的硝煙尚未散盡,兩國民眾已陷入截然相反的狂歡。
日前,網上流傳的視頻顯示,巴基斯坦街頭,改裝成花車的大巴載滿揮舞國旗的民眾,華人游客記錄到有當地人鞠躬致謝,高呼“J-10C太厲害了,感謝中國”;
而環球網消息顯示,停火后,巴官方也曾公開表示對中國的感謝。
作為這場短暫沖突中的“勝利者”,巴基斯坦舉辦慶典慶祝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損失慘重的印度同樣開始“舉國歡慶勝利”。印度政府正啟動為期十天的"愛國勝利宣講",要把“朱砂行動”的成就,告知所有人。
至于巴方稱擊落6架印軍戰機、摧毀俄制S-400系統等戰績,印度一并歸為“謠言”。
印度總理莫迪更是發表了電視講話,稱炸毀巴方9處“恐怖營地”,讓巴方“震驚不已”。
此外,他還堅稱停火是因為巴基斯坦給出了承諾“主動求和”,直言印度“贏了”。但是,巴方則表示從未認輸,是國際社會的斡旋才讓沖突停止。
顯而易見,在兩國官方敘事中,呈現出了完全鏡像的"雙贏"結局。那么到底是哪方在說謊?
從官方公布的“陣風”等戰機的殘骸照片等來看,巴基斯坦取得的成果確實要比印度多。
不得不說,印度洗腦行動從上至下無一例外均被貫徹到底。
莫迪這種“輸不起”的話術背后,無非還是政治的算計:承認失敗意味著其“大國崛起”敘事破產,這是不可接受的。
莫迪在講話中還明確提到,現在只是暫停了軍事行動,印度將用自己的方式對襲擊展開“報復”,甚至還發出了"核訛詐"指控轉移視線。
顯然,莫迪既要安撫國內民族主義情緒,又要為后續行動留退路。這也意味著,吃了大虧的印度是不會就此罷休的。
對此,巴基斯坦方面也表示,印巴雖然停火,但是長期協商并未達成,希望理智占據上風,但只要印度威脅到了領土主權,那巴方必然會反擊。
此外,停火協議墨跡未干,雙方就開始互逐外交官。
印度將巴方專員列為"不受歡迎的人",巴方立刻對等報復。
而且,印度將停火稱為"重新評估戰爭的窗口",消息顯示其正考慮增加無人機蜂群襲擊頻率,用布拉莫斯導彈實施遠程精確打擊。
巴方則加速部署中國提供的防空預警系統,這場矛與盾的升級賽可能比正面空戰更危險。
盡管巴外長達爾強調"從未考慮核選項",但當莫迪揚言要打擊"恐怖主義滋生的每一寸土地"時,這種熟悉的劇本暗示著沖突遠未結束。
整體來看,印巴就是“不戰不和”的狀態,即便有協議在手,但在沒有互信基礎的條件下,作用也沒有很大。
雙方現在仍然在邊境地區做著積極的準備,南亞的這顆火種顯然還沒有被撲滅。
說白了,停火協議更像是一張隨時可能撕毀的休戰書,根本問題不得到解決,雙方再次開戰是很有可能的。
而中國的調停者角色也正變得愈發微妙。
雖然中方在沖突爆發后,第一時間分別與印巴高層通了話,呼吁各方克制,希望切實執行停火協議。
但因為中國武器的突出表現,印度媒體開始炒作“中國偏袒論”,在這種情況下,王毅外長“印巴都是中國鄰國”的表態,正是在促和與避免誤判之間找到的平衡點。
未來三個月可能面臨三種可能性:
一是印度轉向支持俾路支分離勢力繼續打代理人戰爭;二是巴基斯坦利用中國提供的預警系統對印實施“外科手術式打擊”;最危險的是美俄借軍售升級介入,例如美國向印開放F-35銷售。
這樣一來,各方似乎都在"適度對抗"中獲益。
莫迪借外部危機轉移了國內通脹壓力,巴軍方通過戰果鞏固了政治地位,中國武器則獲得免費實戰檢驗,甚至美俄也樂見軍售訂單暴漲——只要戰火不波及自家利益。
但不可忽視的是,巴基斯坦此次雖取得了勝利,但也面臨空前嚴峻的軍事經濟雙重危機。
據巴財政部數據顯示,巴方每日軍費消耗高達500萬美元,而外匯儲備僅剩3個月的進口支撐能力。即便停火后,裝備維護、傷員安置等長期支出仍像無底洞般吞噬國庫。
反觀印度,其"以拖待變"策略已顯成效:軍力重整進度正在加速,邊境極端武裝襲擊頻率也在激增,明顯是在為下一輪沖突鋪墊。
軍事專家指出,印軍很可能利用巴方經濟疲軟期發動突襲,屆時巴鐵將陷入"彈藥見底、外匯枯竭"的絕境。
屆時,巴基斯坦可能被迫兩線作戰——既要應對印軍機械化部隊沖擊,又要鎮壓境內激增的極端勢力。
眼下巴方的出路是緊急縮減非必要開支,優先保障軍工生產線運轉,同時向中俄尋求裝備租賃或分期采購,以應對印度下一次有備而來的沖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