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城市服務職業學院2022級學生姜昭鵬在去往春季高考考點途中,因緊急救助突發心梗的同學導致語文缺考,引發關注。5月14日,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發布公告,經報請上級主管部門同意,將按照規定程序啟用春季高考語文科目副題,安排其參加考試。這一消息迅速沖上熱搜。
此前,多方傳遞的信息顯示出這樣一種困局:該生救人行為很感人,但只能等明年再參加高考了。尤其是,在省招辦稱“無法補考”之后,這事已幾乎沒有轉圜余地。就連眾多網友也帶著惋惜的心情加以撫慰:雖然缺考,但人生已滿分。
在這樣一種局面下,該生獲得補考機會,令人心為之一振。作為當地先例,這一創舉具有符號意義。它打破了只要缺考不問緣由的慣例,為出于道義做出自我犧牲利益者提供了救濟渠道,無論在機制創新上還是在倫理建設上,都寫下了有分量的一頁。
盡管有關部門表示,由于是第一次這么做,具體操作辦法還有待確定,但人們依然透過這種邊研究邊落實的情景,感受到在一個極其重要和敏感的領域打破常規所帶來的沖擊力和示范性。
可以確定,我們將很快認識到采取這種特別舉措的意義和價值。一方面,這一補考機制讓有類似遭遇者感受到了制度性的關懷,有助于在全社會樹立施恩、行善者“不吃虧”的理念,促使更多人面對他人的危難伸出援手;另一方面,這一補考機制也是對考試制度的某種“增益”。盡管開此先河可能會面臨關于公平性、合理性的考問,同時也會帶來更多“麻煩”,但毋庸置疑,一個好的考試制度,應是一個剛性和柔性皆具的制度。
多年來,在行善者不斷陷入窘境的案例中,人們對于“補考”機制的呼喚不絕于耳,帶有一種悲涼意味——“初中生為營救落水女子錯過藝術中考,還能補考嗎?”“研究生為救人耽誤考試,可以補考嗎?”
令人欣慰的是,救人英雄獲得補考機會,已有先例。2014年5月31日,江西宜春高三學生柳艷兵和易政勇從歹徒手中奪刀救人,因傷勢嚴重無法參加當年高考,在教育部允許下,當地教育部門為其安排單獨考試機會。
當然,由于未能形成統一機制,并非所有的因救人而缺考者得以補考。有時,即便投票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網友支持給當事人補考機會,但依然事與愿違。因此,以更大的勇氣和擔當,呼應民意,設置綠色通道,很有必要。在處理個體困局的基礎上,公眾更期望盡快形成系統性的“補考新規”,使之成為照耀人心的一束光。
現代快報/現代+首席評論員 戴之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