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一次沒考,還有下一次,但同學的生命只有一次,錯過了就不會再重來。”2025年5月10日,山東考生姜昭鵬為救同窗放棄春季高考(職教高考)語文考試的行為感動全網。14日上午,煙臺市授予姜昭鵬和王濤“煙臺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同日,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發布公告:經報請上級主管部門同意,將按照規定程序啟用春季高考語文科目副題,安排姜某參加考試。
真正的考試從來不在教室里,而在我們怎么對待生命,姜昭鵬面對同學的突發情況,用行動交出了人生最棒的答卷。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同意讓姜昭鵬補考,是對其救人善舉的最好褒獎。實際上,高考“補考”此前也有先例,2014年高考前夕的5月31日,江西高三考生柳艷兵、易政勇見義勇為負傷不能如期參加當年高考,兩人隨后還是得到了補考、單招的機會,消除了網友“行善成本”的隱性焦慮,被很多人認可與點贊。
姜昭鵬獲得補考機會讓人欣慰,但我們不能總指望“法”外容情,而需建立長效激勵機制。比如高校在自主招生中設立相應評價標準,對救援經歷賦予實質性權重;或者政府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出“施救者意外險”,覆蓋施救過程中的意外損失等。新加坡就將急救證書作為公務員招錄加分項。此類政策的普及能將“急救能力”更好的轉化為社會資本,使“德行之舉”獲得實質性回饋。
姜昭鵬的故事不應被簡化為“美德少年”的個體敘事,一個現代社會的文明程度,不在于它擁有多少高分數考生,而在于它能否讓每個公民在他人危難時“敢救、會救、能救”。褒揚善舉之外,更要將目光投向更深處——構建覆蓋教育、法律、技術的全民急救網絡,讓“德者有得”,或許才是對這份善舉最有尊嚴的回應。 (評論員 王育昕)
校對 王麗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