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孫紹平,出生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一個連吃飽飯都成奢望的農村。家里窮得叮當響,初中畢業后,我就跟著生產隊干活,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子過得像老牛拉磨,沉重又看不到盡頭。
直到1973年秋天,村里貼出了征兵告示,我的心一下子被點燃了。當兵,或許是我這輩子唯一能改變命運的機會。
報名、體檢、政審,一切順利得出乎意料。當我穿上那身嶄新的軍裝,坐上開往浙江金華的火車時,心里既興奮又忐忑。我不知道等待我的會是什么,但我知道,這條路,我必須走好。
新兵連,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跑操、隊列、戰術訓練,汗水浸透了衣服,腳底磨出了血泡。但我咬著牙堅持,因為我知道,只有熬過去,才能在這支部隊站穩腳跟。
三個月集訓結束后,我被師油料庫警勤連的領導選中,成了警勤連的戰士。油料庫是重點防護單位,責任重大,連長說:“站崗就是打仗,一刻都不能松懈。”我把這句話牢牢記在心里。
記得那是一個冬天的早晨,我站在庫區門口值勤,寒風刺骨,但我站得筆直。遠處走來一個穿著軍裝的中年人,沒戴帽子,步伐匆匆,看樣子是要進庫區。
我立刻伸手攔住他:“同志,請出示證件。”他愣了一下,似乎沒想到會被攔下,隨后笑了笑,從口袋里掏出一張皺巴巴的紙條遞給我。
我仔細檢查,發現上面沒有公章,便嚴肅地說:“對不起,您的證件不符合規定,不能進入。”
他皺了皺眉,又摸了摸口袋,掏出一包煙,似乎想遞給我。
我搖頭拒絕:“部隊規定,執勤期間不能收受任何物品。”
他盯著我看了幾秒,忽然笑了:“好,好,警惕性很高嘛。”
后來我才知道,他是我們師的副師長,那天是臨時來檢查工作,故意沒帶證件,就是想看看我們的執勤態度。
事后,連長專門表揚了我,說副師長夸我“原則性強”。
這件事讓我更加堅定了信念——在部隊,紀律就是生命,任何時候都不能馬虎。
1976年6月7日,那是個平常的夜晚,我和戰友小王在油料庫值夜班。凌晨兩點多,我們換崗休息,去廁所時,我突然聞到一股焦糊味。
起初以為是炊事班在燒火,可仔細一聞,味道不對。
我順著氣味找過去,發現廁所隔壁的雜物間門縫里冒出黑煙。
我心里一緊,立刻踹開門,發現里面的電線因老化短路,已經引燃了堆放的舊棉被。
火苗正往上躥,再晚一步,很可能燒到油料庫的管線。
“快!滅火!”我大喊一聲,和小王抓起旁邊的沙桶就往火上潑。火勢不大,但蔓延很快,我們拼盡全力才控制住。隨后,我立刻跑去值班室報告,連長帶著人趕來時,火已經滅了。
事后,團里調查認定,如果不是我們發現及時,后果不堪設想。
為此,我榮立三等功,全團通報表揚。
立功那天,連長找我談話,問我愿不愿意超期服役。
他說:“你在部隊有前途,留下來,以后有機會提干。”我幾乎沒有猶豫就答應了。對我來說,部隊不僅是謀生的地方,更是讓我脫胎換骨的地方。
年底,我被推薦到師教導隊學習,結業后升任排長,開始了帶兵的生涯。
在部隊的二十年里,我從一個懵懂的農村青年,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軍人。我學會了責任、擔當,也收獲了戰友間最真摯的情誼。那些同吃一鍋飯、同睡一張鋪的兄弟,那些在訓練場上揮汗如雨、在任務中并肩作戰的日子,成了我生命中最珍貴的記憶。
1993年,我以副營職轉業回鄉。脫下軍裝的那天,我站在營房門口,看著熟悉的操場、宿舍,心里百感交集。
二十年,仿佛一眨眼就過去了,可那些經歷,卻深深烙在了我的骨子里。
如今,歲月流逝,許多往事漸漸模糊,但軍旅生涯中的那些片段,卻依然清晰如昨。我常常想,如果當年沒有抓住那次征兵的機會,我的人生會是什么樣子?或許一輩子都在田里刨食,或許在時代的浪潮里隨波逐流。
但幸運的是,我選擇了軍營,而軍營也塑造了我。
紀律、責任、勇氣,這些在部隊里學到的東西,讓我在后來的人生路上始終走得踏實。即便脫下軍裝,我依然記得自己曾是一名軍人,依然以軍人的標準要求自己。
有時候,夜深人靜,我會想起那個攔住副師長的清晨,想起那個奮力滅火的夜晚,想起訓練場上震天的口號,想起退伍時戰友們的擁抱……這些記憶,像一顆顆珍珠,串成了我生命中最閃亮的項鏈。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但有些路,走過了,就再也忘不掉;有些情,經歷了,就再也放不下。軍旅生涯,是我這輩子最無悔的選擇,也是我最驕傲的回憶。
(作者:清風曉,故事來源于“哨位上的風”網友講述,情節有文學加工,圖片來源于網絡,請勿對號入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