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沖突中,印度戰敗已是定局!
雖然印度還在死鴨子嘴硬不承認,但西方早坐不住了:美國等國家急著從印度這里搞中國導彈的數據,英國等國家則趁機推銷自家武器。
最絕的是,英國賣印度預警機,一架敢開價 13 億美元,印度還覺得很劃算!
西方為何敢漫天開價?他們就這么肯定印度會買嗎?
事件背景與西方雙重目的
隨著印巴沖突進入尾聲,看戲的人們里終于有人坐不住了。
有個在新德里的西方軍方人員說,如果真的是中國導彈在 100 公里外打下了印度的 “陣風” 戰斗機,那只能說明印度空軍太需要預警機了。
就算你飛機性能好,但沒有預警機幫忙放哨,敵人在遠處盯著你打,你都發現不了,這不就是被動挨打嗎?
此話一出,西方國家全都醍醐灌頂,火速分成兩撥開始搞事情。
一撥人想從印度手里搞中國武器的情報。
美國、英國、法國這些國家,一直想知道中國的戰斗機和空空導彈到底有多厲害。
這次空戰就是個活教材,他們通過各種渠道找印度軍方打聽、分析衛星數據,甚至花錢買消息,就想搞清楚中國武器在實戰中的細節。
導彈怎么鎖定目標、飛機怎么配合打配合、電子干擾怎么用的。
這些數據能幫他們研究怎么對付中國武器,調整自己預警機的探測模式,或者給自家武器升級。
另一撥人則是趁機推銷預警機,賺印度的錢。
美國、以色列、瑞典這些靠賣軍火賺錢的國家,馬上開始找借口推銷。
他們發報告說印度打敗仗,就是因為預警機太少、太落后,或者和現有裝備不搭然后立刻推銷自己的產品。
美國波音公司說他們的 E-7 預警機是北約同款,能和印度現有的美國武器無縫對接。
以色列翻出 “費爾康” 預警機的方案,強調自己在中東戰場實戰過,經驗豐富。
瑞典薩博公司則主打 “快”,說能短期內給印度交付 “全球眼” 預警機,補上監視漏洞。
這些國家心里清楚,印度每次打敗仗后都會急著買裝備,正好趁機抬高價格,把印度當冤大頭宰。
空戰關鍵因素:預警機效能對比
這場空戰為啥被各國盯著研究?
說白了就是一場 “誰先看見誰就能贏” 的典型案例。
現在遠距離空戰不像以前拼單機性能,關鍵得靠預警機當空中千里眼。
戰斗機自己的雷達受地球弧度影響,看不了多遠,但預警機飛在萬米高空,能看多一倍距離,等于提前給整個機群報信。
誰先通過預警機發現對方位置、機型、動向,誰就能提前找好位置發動攻擊,甚至對方還沒發現你,導彈就已經飛過來了,所以先看到比先開火重要一萬倍。
看看印巴兩邊怎么用預警機,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巴基斯坦雖然整體軍力不如印度,但在預警機部署上特別精明:他們常年保持 7 、8 架預警機輪流值班。
這些預警機在不同高度和方向掃描,雷達掃描區域互相重疊,就像在空中織了一張沒有漏洞的網,不管哪來的飛機,都會被多架預警機同時盯著,既能排除干擾,又能精準追蹤。
這次空戰,巴方預警機提前 40 分鐘就發現印度機群,實時把信息傳給前線戰斗機。
甚至指揮 “梟龍” 戰機從印度雷達照不到的地方偷偷接近,完全掌握了主動權。
再看印度這邊,當天居然只派了 1 架從以色列買的 “費爾康” 預警機上天。一架預警機的雷達覆蓋范圍有限,尤其是北部山區有很多盲區,顧得了東邊顧不了西邊。
其次,沒有其他預警機配合,信息更新慢,一旦這架預警機轉向某個方向,另一邊就成了盲區。
更好笑的是,印度的預警機和戰斗機信息不通,預警機看到的敵情傳不到戰斗機飛行員那里,飛行員只能靠自己飛機的雷達摸索,等發現導彈時已經來不及躲了。
花 3.5 億美元買的預警機,結果只發揮了高空望遠鏡的作用,根本沒起到指揮中樞的功能。
其實這毛病印度早就有。
2019 年空戰就因為預警機太少吃了敗仗,當時就說要采購 18 架預警機,在三個戰區各放 6 架輪流值班。
結果 6 年過去了,計劃還是計劃。
又是國際談判扯皮,又是國內流程拖沓,直到空戰前兩個月才重新提上日程,結果新機還沒到貨,又在同樣的問題上栽了跟頭。
西方瞄準印度預警機軍購商機
印度眼下急得團團轉,他們手頭僅有 7 架老舊預警機,數量還不到巴基斯坦的一半,實戰中被對方碾壓,這讓印度大概率開啟 “砸錢補窟窿” 模式。
軍方內部放話 “3 年內預警機必須翻倍”“不計成本彌補短板”,等于給西方軍火商遞上了提款機。
嗅覺靈敏的西方各國立刻按印度的經濟實力甩出三檔推銷方案。
低價款 Netra Mk I 號稱 “國產性價比之王”,實則是印度斯坦航空拿巴西客機改裝、依賴以色列雷達技術的入門級產品。
探測距離短、抗干擾弱,西方卻忽悠 印度先買來過渡,實際則是低價引流、高價賣配件的套路。
中等價位的以色列 Phalcon A-50 拉來法國當托,拿 2000 年代就用過的舊款改個接口就稱解決數據鏈兼容問題。
瑞典薩博 GlobalEye 則用龐巴迪商務機改裝,吹爆 “高原適應力”“海陸空監視”,吃準印度迷信外國貨心理。
頂級款波音 E-7 更是把宰客玩出花,韓國買 4 架花 50 億。
印度因為急需加上非北約盟友的身份至少加價 10%,單價超 13 億還得捆綁 10 年天價維護費,甚至拿 F-35 優先購買權當誘餌。
結語
西方之所以敢這么狠宰,全因捏住印度三個七寸。
印度自己搞了 15 年的 “國產高級預警機” 連原型機都沒影,只能依賴外購。
并且每次戰敗必搞裝備大躍進,2019 年買 “陣風” 單價貴 3 倍,這次只會更沖動。
最后印度的裝備來自十多個國家、體系混亂,西方喊一句 “能整合現有系統” 就能讓印度無腦掏錢。
更絕的是,西方一邊賺天價訂單,一邊拿印度做試驗。
瑞典借 “優化參數” 收集印度空域數據,美國通過數據共享偷摸獲取印軍指揮漏洞。
反正印度買完也玩不轉體系作戰,下次戰敗還得接著送錢,妥妥形成 “買裝備 - 挨打 - 再買裝備” 的穩賺循環。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