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公開宣稱“完全履行中方要求”,并高調邀請普京15日在土耳其直接會面。這場被西方稱為“最不可能的和談”為何突然加速?烏克蘭為何主動向中國“交卷”,甚至將中方立場列為談判前提?
5月9日勝利日前夕,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要求烏克蘭在5月8日至10日期間暫停襲擊俄羅斯本土。澤連斯基在最新采訪中證實:“我們信守承諾,未在這3天內發動任何跨境打擊。”這一表態直指中方5月8日的外交呼吁——“各方應率先停止針對民用設施的軍事行動,為和談創造基本信任”。
回溯5月5日至6日,烏軍曾出動百余架無人機猛攻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城市,導致俄四大機場關閉。但自7日起,隨著多國領導人陸續抵俄參加紅場閱兵,烏方攻勢戛然而止。外界分析,烏克蘭的“克制”既因莫斯科嚴密的防空部署,更因中國等27國領導人代表的國際壓力——畢竟“沒人敢在貴客云集時砸場子”。
5月13日,中巴聯合聲明成為澤連斯基口中的“關鍵信號”。聲明明確支持“普京的和談提議與澤連斯基的積極表態”,并呼吁“盡快開啟直接對話”。值得注意的是,澤連斯基刻意淡化巴西角色,單獨強調“中方支持烏方30天停火提議”,意圖有三:
1. 爭奪國際話語權,凸顯停火方案比俄方“無條件和談”更受認可;
2. 施壓俄羅斯,普京曾兩度向中方重申“不設前提談判”,足見其對華重視;
3. 為談判鋪路,中國作為普京“最可能接受的調解方”,或為俄烏首腦會晤提供場地。
盡管普京提議15日在伊斯坦布爾談判,澤連斯基卻直接喊話:“我將在土耳其等普京,希望他別找借口。”特朗普也“湊熱鬧”稱可能親赴現場。但克里姆林宮至今僅承諾派外交代表團,普京本人是否現身仍是謎。
歐洲五國(法德波英烏)的“30天停火通牒”與俄方“談判不停火”的立場尖銳對立。而中方的斡旋智慧在于:同時支持停火與和談,既避免選邊站,又為雙方留下臺階。
從2024年指責中國“偏袒俄羅斯”,到2025年請求中方參與重建、配合停火,澤連斯基態度180度轉變的根源在于:美國承諾的4860億美元重建基金到賬不足3%,歐盟50億貸款杯水車薪;3月中烏秘密達成“糧食換變壓器”協議,烏方以玉米換取2.3億美元電力設備,修復70%被毀電網。
如今,澤連斯基更在停火前夕向中國駐烏大使提出三項請求:保障黑海糧道安全、監督能源設施停火、納入“一帶一路”中歐班列——每一步都精準呼應中方“產業鏈穩定”的核心關切。
俄烏沖突三年,中國從“旁觀者”漸成“關鍵調解方”。無論是勝利日停火,還是中巴聯合聲明,都證明了一點:在美俄歐的夾縫中,唯有中國能同時讓莫斯科和基輔買賬。若想結束戰爭,中國的角色無可替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