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發布視頻稱,在5月11日舉辦的環巢湖全國自行車公開賽現場,有參賽者因摔車事故受傷,其中一位傷者疑似頭部遭到后車碾壓,傷情較為嚴重。5月14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從合肥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獲悉,該比賽中確實發生了事故,有參賽者因此受傷。記者向該頭部受傷參賽者的友人了解到,目前傷者仍處于昏迷狀態。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近年來,自行車騎行運動迎來爆發式增長,參與人群與賽事規模呈井噴態勢。在此背景下,相關管理部門需盡快建立并完善選手注冊積分分級制度,通過科學合理地組織分級分組賽事,降低國內業余自行車比賽中摔車事故的發生概率,為廣大騎行愛好者營造更安全、有序的競賽環境。
圖為比賽現場
環巢湖自行車賽突發摔車事故
多名車手受傷 一人昏迷未醒
5月11日,環巢湖全國自行車公開賽在合肥正式開賽。據網友“十年親子騎行”發布的事故現場視頻顯示,在賽事進行至距離終點約兩公里的一處隧道附近時,男子大師組參賽者突發摔車事故。
摔車事故現場畫面
“比賽中,一名參賽者在騎行過程中試圖變道超越前車,而被超車的參賽者在察覺到對方變道意圖后,迅速做出對抗動作。隨后,對抗失去平衡,多名參賽者接連摔車倒地。其中,那位進行對抗的被超車參賽者受傷最為嚴重。”視頻中的數據顯示,事故發生瞬間,該參賽網友的行駛速度約為56公里/小時。事故發生后,他發現自己的自行車在混亂中被壓壞,膝蓋和手腕疼痛難忍,無法行走,最終被救護車緊急送往醫院接受治療。
網友在視頻中稱自己腿部受傷
從視頻畫面中可以看到,被超車的參賽者摔車后躺倒在地,由于事發突然,后方車手來不及做出避讓反應,疑似導致其頭部被碾壓。此外,在事發隧道內,多名車手因受到事故波及而身體受傷、車輛受損,不得不停下休整。
有傷者躺倒在地
該視頻一經發布,迅速引發騎行愛好者們的廣泛關注。眾多網友在視頻下方留言,試圖分析事故發生的原因。部分網友指責變道者,認為其變道行為過于隨意,沒有考慮其他參賽者的安全,存在強行擠占車道的嫌疑;但也有網友持有不同觀點,他們表示,在激烈的自行車比賽中,此類變道行為尚不能簡單判定為惡意行為,且雙方身體對抗程度并不劇烈,事故的發生大概率是因為參賽者技術水平不過關,未能在復雜的賽況中妥善應對。
5月14日,合肥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的工作人員證實了此次事故的發生,并表示確有參賽者在事故中受傷,但截至目前,尚未接到有人因本次事故身亡的報告。
隨后,記者聯系到視頻中疑似頭部遭受碾壓的傷者友人。據其透露,傷者傷情極為嚴重,出現腦部多處出血、腦挫傷等情況,目前病情尚未穩定,仍昏迷未醒。
簽了免責協議就該自甘風險?
律師:責任認定需多方考量
事故發生后,有不少網友提出疑問:參加此類比賽的參賽者都簽訂了相關免責協議,遇到此類事故是否就該自甘風險?
針對自甘風險原則的適用邊界,浙江鐵券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張永輝律師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176條規定,自愿參加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因其他參加者的行為受到損害的,受害人不得請求其他參加者承擔侵權責任;但是,其他參加者對損害的發生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因此,自甘風險原則僅免除其他參賽者的一般過失責任,若存在惡意別車、違規變道等故意或重大過失,施害者仍需擔責。同時,參賽者簽署的“風險告知書”等免責協議通常有效,但若組織者未盡到賽道安全檢查、醫療救援延誤等義務,仍需承擔部分責任,不能免除組織者的安全保障義務。
在此次事故中,賽事組織者賽前應明確比賽變道等規則,如果未充分告知可能被認定存在過錯。當參賽者涉及違規變道或故意對抗等行為,存在違反賽事規則的嫌疑時,施害者需承擔侵權責任;但若受傷參賽者自身存在冒險變道等過錯,可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173條“過失相抵”原則,減輕施害者或組織者的賠償責任。
張永輝律師表示,傷者雖簽署免責協議且適用自甘風險原則,但若賽事組織者未盡安全保障義務,或其他參賽者存在故意、重大過失,仍可追究相應責任。傷者家屬可通過法律程序鎖定賽事錄像、醫療記錄、現場照片等證據,綜合運用保險賠付與侵權索賠維護權益。
業內人士:業余賽摔車事故時有發生
呼吁推行分級分組比賽制度
公開資料顯示,環巢湖全國自行車公開賽始于2012年6月,截至2025年,此項賽事已舉辦了十一屆。5月11日,2025中國自行車運動騎游大會(湖系列)暨環巢湖全國自行車公開賽在合肥正式開賽。賽道全程約156公里,賽事設男子精英組、男子大師組、女子精英組、男子公開組、女子公開組五個組別,僅限彎把公路自行車參賽,共有2600余名自行車運動愛好者參賽。
針對此次賽事中出現的事故,自行車運動業內人士張先生認為,從視頻來看,涉事變道參賽者的動作幅度有限,并無明顯惡意別車跡象。此次摔車事故可能是因頭部受傷的參賽者在對抗過程中,未能及時控制發力節奏,導致身體失衡而引發。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張先生指出,近年來,自行車騎行運動迎來了爆發式增長,無論是參與人群規模,還是賽事舉辦體量,都呈現出井噴式發展態勢。據他了解,業余公路自行車比賽中發生摔車事故并非個例。他指出,此類賽事報名門檻相對較低,主要依據參賽者年齡段進行分組,如18歲至35歲劃歸精英組,36歲至60歲則為大師組。同時,比賽對選手騎行平均速度設有一定標準,這也使得參賽者需面臨相應風險挑戰。
事發隧道內多位車手停下休整
記者調查發現,社交平臺上騎行愛好者的分享內容顯示,自行車比賽中的摔車意外并不少見。從擦傷、挫傷等輕微皮外傷,到骨折、脫臼等較為嚴重的傷情,各類案例均有出現。
多位騎行愛好者發文稱曾在比賽中摔車受傷
“在自行車騎行過程中,車手為節省體力,常借助前車形成的破風效應,因而車距往往保持較近。一旦前方突發狀況,后方車手難以及時制動,極易引發連環摔車的嚴重后果。”張先生介紹道,在自行車賽事領域,摔車事故幾乎難以完全規避,即便在職業自行車賽事中,此類意外也偶有發生。不過,與業余賽事相比,職業自行車賽通過嚴格篩選機制,對參賽車手的比賽經驗、控車技術等進行考量,能顯著降低大規模摔車事故的發生幾率。
在此背景下,張先生提出建議,希望相關管理部門盡快建立并完善選手注冊積分分級制度,通過科學規劃、合理組織分級分組賽事,降低業余自行車比賽中摔車事故的發生概率,為廣大騎行愛好者營造更安全、有序的競賽環境。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見習記者 魯玥
校對 王麗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