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戰略界近日聚焦中印軍事博弈,印度民間普遍存在"戰勝中國"的迷之自信。2023全球軍力排名顯示,印度雖位列第四,但其140萬常備軍與600架戰機的紙面數據難掩致命缺陷——70%武器裝備依賴進口,國產"光輝"戰機研發30年仍難堪大用,2014-2022年間墜毀40余架米格戰機更暴露后勤危機。
反觀中國,200萬解放軍坐擁全球最大五代機群,殲-20年產量超印度空軍四代機總和。海軍三航母戰斗群與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形成戰略威懾,2300億美元軍費支撐的全工業鏈優勢碾壓印度760億預算的"萬國牌"軍備。更致命的是,印度軍工連步槍子彈都需進口,其宣稱的"戰時彈藥儲備"僅夠10天高強度消耗。
【熱點評論】
當新德里街頭民眾高呼"今日印度已非1962"時,這場跨越喜馬拉雅的戰略錯覺正在演變成危險的地緣賭局。印度執政精英并非不知中印軍力存在代差,卻仍放任民粹情緒裹挾國防政策,本質是場精心設計的政治操盤——用邊境摩擦轉移國內矛盾,借"中國威脅"合理化天價軍購,靠反華姿態換取西方戰略扶持。
但莫迪政府顯然誤判了三個致命維度:其一,現代戰爭早非坦克數量的加減法,中國北斗導航系統與人工智能作戰體系已形成降維打擊能力;其二,中印1300億美元貿易額構筑的經濟防火墻,讓印度所謂"對華脫鉤"淪為政治口號;其三,美國"印太戰略"從來都是離岸平衡的把戲,2023年紅海危機中美國軍艦對印度商船見死不救,早已戳破其安全承諾的泡沫。
更值得警惕的是,印度軍工復合體正陷入"進口依賴-國產停滯-技術落后"的死循環,其引以為傲的"陣風"戰機在中國殲-16D電子戰機面前已成過時武器。當西藏軍區列裝遠程火箭炮射程覆蓋新德里,印度軍政高層應清醒認識到:用1962年的冷戰思維應對2024年的智能戰爭,無異于用弓箭挑戰電磁炮。這場自嗨式對抗若繼續升級,恐將讓印度重蹈"尊嚴盡失卻不敢報復"的覆轍,畢竟,數字化戰場的勝負在開火前就已注定。
點擊小編頭像+【關注】訂閱精彩圖文每日推送,不容錯過!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