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媒體《印度快報》近日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必須牢記印度的紅線”的文章,對中國發出了前所未有的警告。
該文稱,“平等和相互尊重應成為雙邊關系的基石,但尊重核心關切不能是單方面的。”
就拿臺灣問題來說,印度總理莫迪在2023年G20峰會上還跟中國領導人說“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可轉頭就讓外長在記者會上含糊其辭。
要說核心利益,中國在西藏問題上的立場從來沒動搖過,可印度在達蘭薩拉給分裂勢力留著辦事處,每年偷偷撥的“活動經費”夠修10所學校。
這種一邊喊“尊重主權”一邊給分裂分子遞刀子的事,也就印度干得這么順手。
2024年印度從中國進口的光伏板占其總量的82%,手機整機進口75%來自中國,這些數字背后,是印度超市里的小米手機比本土品牌多三倍,年輕人排隊買華為Mate70的隊伍比買印度自產電動車的長兩倍。
而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印度更沒資格說三道四。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關于克什米爾的決議上,17次投票都堅持“尊重當地人民意愿”,從沒偏過任何一方。
可印度呢,2019年單方面廢除查謨和克什米爾特殊地位,把軍隊增派到90萬,比中印邊境的駐軍多五倍。
有意思的是,印度每年從巴基斯坦進口的棉花占其紡織業原料的18%,卻在聯合國天天提案制裁巴基斯坦,印度媒體口口聲聲說“中國沒回應其核心利益”,可看看數據就明白——2024年中國在印度投資的光伏電站解決了30萬人就業,比印度在克什米爾的駐軍還多。
不僅如此,中歐班列給印度北部運去的醫療設備,還讓當地的嬰兒死亡率降了12%。這些實實在在的好處,印度媒體提都不提,一門心思盯著邊境那幾頂帳篷較勁。
就像2025年春天,印度在藏南地區修的簡易公路,剛通車就被暴雨沖垮,而中國在同一緯度的墨脫公路,全年通車率98%,這種基建差距擺在那,喊“紅線”不如多修幾座橋。
可印度在國際上的“紅線”其實早就被自己踩得稀爛。一邊在上海合作組織里喊“反恐合作”,一邊給巴基斯坦的反政府武裝發簽證;一邊求中國加入“全球南方聯盟”,一邊還在聯合國跟著美國投反對票。
2024年印度從中國進口的原料藥占其制藥業的68%,卻在WTO起訴中國“壟斷市場”,這就算了,但印度軍隊里的AK-203步槍,零件70%來自中國,士兵們握著中國制造的槍喊“反對中國”,不知道槍管會不會覺得尷尬。
歸根結底,中國對印度的核心利益從來沒含糊過。巴基斯坦和中國的合作,全是經濟基建項目,2024年中巴經濟走廊創造的就業崗位里,有15%是印度裔工人,這些印度媒體從來不報。
反倒是印度自己,在2025年把邊境的山地師擴編到12個,卻連士兵的防寒服都湊不齊,這種“軍備競賽趕不上后勤”的窘境,喊“紅線”時怕是得捂著凍僵的耳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