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報道了一個大新聞,那就是歐洲衛星的導航系統伽利略,又又又一次崩了,更讓歐洲人崩潰的是,弄不好這一次是徹底崩潰!
伽利略系統是歐盟國家最主要的衛星導航系統,是歐盟搞的“自家定位系統”,但是鮮為人知的是,當年為了這個伽利略系統,中國投資了20億!可沒想到,轉頭歐洲人就把中國當外人踢出局!
沒想到,他們貪小便宜吃大虧,等伽利略系統上線之后才發現,這套花大價錢搞出來的東西動不動就“罷工”。
那到底當年發生了什么?為什么歐洲會把中國踢出局?為何如今這套系統又要徹底罷工?
一、合作
一切的故事得從二十多年前說起,那時候全球真正研發導航的只有美國,基本上是美國GPS的“一言堂”。
因此,整個控制權就在美國手里。美國的信號強就強,說弱就弱,甚至想掐斷就掐斷。
1993年,“銀河號”事件爆發就是這個原因。我國的貨輪在公海上正常航行,美國突然關閉了GPS信號,銀河號一下子成了“睜眼瞎”,在海上漂了33天!
正是這件事情讓中國徹底明白,導航這東西不僅僅是地圖,也是鑰匙。未來不但航天和航運要用,甚至戰爭也是必須要用到的。人家什么時候想給你停了,你就只能忍著。
因此,中國就想自主研發自己的導航系統。巧的是,那時候歐洲也正琢磨著“搞點大事”。他們也覺得總被美國GPS壓一頭,心里不舒坦。
尤其是當時的歐洲,其實還是比中國更為先進,航天領域也算是有些家底,更不愿意在導航服務上看美國的臉色。
于是歐盟國家就提出想搞個自己的全球導航系統,也就是后來的伽利略系統。不但保證了歐盟成員內部的安全,不再被美國卡脖子,還能靠導航服務去賺其他國家的錢。
但研發衛星導航系統可不是一筆小數目,一顆導航衛星就得花上幾億歐元,整個導航網絡建立就得幾十顆衛星。
別看歐洲都是發達國家,實際上大多是繡花枕頭,表面上看起來挺有錢,但實際上一個個都是負債累累。
更重要的問題是,歐盟終究是個聯合體,不是一個獨立國家,出錢的時候都只想自己,都想多占便宜少花錢。最后你推我我推你,半天湊不齊!
就在左右為難的時候,歐盟看中了中國。此次中國正是高速發展的起步時期,按照中國的人口來說,蔚來的導航市場一定非常巨大。
而且中國自身也正迫切地想擺脫美國的GPS,也愿意為之掏錢。更重要的是中國自身缺乏技術和經驗,正在謀求技術和合作。
這樣一個有市場有資金,還迫切想找人合作的對象,可不就是最理想的合作伙伴嗎?
于是在2003年,中歐簽了合作協議,成了伽利略計劃的第一個非歐盟參與國。
為了這項計劃,通過實打實的套路,2.3億美元。按當時的匯率,折合人民幣差不多20億左右。
當時達成的合作內容,雙方都非常滿意。中國出錢出市場,歐洲出技術出經驗。雙方一起把新的導航系統做出來,然后技術共享,利潤分成。
當時的中國也確確實實是想跟歐盟進行合作,還想通過這個合作項目學習知識,積累經驗。真到未來有一天自己進行研發的時候,還能從中得到一些借鑒。
歐盟那邊一開始也裝的非常熱情,帶著中國的工程師去參觀衛星的工廠,開會的時候還拉著中國的負責人登上了主席臺。當時雙方的媒體對此事也非常熱衷,稱那段時間為“中歐航天蜜月期”。
二、分路
可惜,中歐的蜜月持續時間很短。主要就是雙方的這種合作,讓美國坐立難安。
GPS在全球賺了多少好處,只怕美國自己都算不清!飛機導航、軍艦定位、甚至手機地圖服務,都得給美國交專利費和服務費。
要是伽利略系統真的搞成了,再加上中國這個大市場,GPS的地位肯定受影響。
更讓美國擔心的是,中國要是通過合作學到真技術,以后做出自己的導航系統,那全球衛星導航的格局就變了。
于是美國開始插手,各種鼓吹中國參與會泄露技術。而且一直在強調伽利略系統的軍事作用,認為伽利略系統必須由歐洲本土主導,中國的參與會降低歐洲的軍事安全。
歐洲這邊本來就有點“小圈子”心態,部分歐盟國家一開始就對中國的加入持觀望態度,美國這樣一摻和,讓這些本來對中國就有反對的國家站了出來。
就這樣,2005年進行王新項目會議的時候,突然把中國的代表從核心技術討論組請了出去,理由是“這部分涉及歐盟內部機密”。
接著又強調中國的投資比例不夠,得追加資金才能參與決策。
這種態度讓中國極為憤慨,也就是說中國掏了20個億,想要參與會議,居然還要繼續掏錢!
更氣人的是,由于中國已經把自己的原子鐘技術公開了,于是也想看看他們原子鐘的核心參數。歐盟方面居然以“敏感技術,不能對外公開”為理由,拒絕向我國公開數據。
雙方的信任由此降入冰點,甚至于溝通都有障礙。有一次中國工程師發現衛星的某個設計有漏洞,好心提了改進建議,結果人家回了句“感謝建議,但我們有自己的技術路線”。
這個意思很明確,已經將中國放在計劃之外,任何提議都不會采納。
2006年,歐盟干脆下了“逐客令”,宣布伽利略計劃改成“歐盟內部項目”,非歐盟國家只能參與邊緣的應用開發,核心研發和決策都不能參與。
這個意思就是,中國前期投入的技術和資金全都打了水漂!相當于去飯店點菜交完了費,卻發現廚師只給會員做菜,非會員不但吃不到飯,還退不了錢!
三、結局
中國交了20億“學費”后,更堅定了“自己搞”的決心。這個道理很明顯,核心技術人家不會賣!
于是,中國又回到了自己研發的路上,一切從零開始。
先是和鋅的原子鐘技術,歐洲把咱們踢出去后,技術合作就中斷了。中國提出買歐盟的銣原子鐘,卻被直接拒絕。
武漢物數所的科研團隊,把自己關在實驗室里,整整研究了三年。
他們嘗試了100多種材料,終于搞出了咱們自己的銣原子鐘,精度比伽利略的還高!
伽利略的系統100萬年誤差1秒,咱們的能做到30萬年誤差1秒。
還有“星間鏈路”技術,伽利略因為沒這項技術,地面站一壞整個系統就癱瘓。而中國從一開始就把這技術當成重點。
這種技術簡單說,就是讓衛星之間能“打電話”,哪怕地面站出問題,衛星也能自己組成網絡進行定位。
也就是說有一顆北斗衛星出了故障,旁邊的衛星就能立馬“接力”,衛星的功能不受任何影響,就連電子干擾都無法打破。這技術現在連美國都得佩服,已經認可北斗的抗干擾能力比GPS還強!
2012年12月27日,北斗二號系統面向亞太區域提供服務,成為國際衛星導航系統四大服務商之一!
2020年,北斗完成全球組網,現在定位精度能到厘米級!也只有中國才有這樣的新聞——給故宮修屋頂的工人,可以用北斗定位來對齊瓦片。
現在打開手機導航,十有八九用的是北斗信號,連東南亞的漁民都愛用。
反觀伽利略系統這邊,卻頻頻出現問題。
失去中國的投資以后,歐盟內部又開始扯皮,德國說“我出的錢最多,得聽我的”,法國說“衛星發射場在我這,我說了算”,意大利說“地面站建在我這,運營費得少交”!
就這樣因為費用問題各國爭吵了好幾年,直到2014年才發射了兩顆衛星。
沒想到火箭出了故障,衛星沒按預定軌道進入太空。
雖然最后勉強能工作,但定位精度從原來的1米變成了幾十米。這樣的誤差,民用上尚可接受,一旦用在軍事上,那就是一場災難!
2017年,伽利略在軌的18顆衛星里,有9顆衛星的原子鐘突然“罷工”。原子鐘一壞,衛星就不知道“現在幾點了”,發出來的定位信號自然就不準。當時所有使用伽利略衛星進行導航的用戶,全部破口大罵!
最打臉的是2019年夏天,伽利略系統直接“躺平”了。26顆衛星突然全跟地面站失去聯系,歐洲的導航App集體癱瘓!
德國航空公司好幾架飛機在降落前,突然收不到導航信號,只能靠塔臺肉眼引導,差點出了事故。
伽利略的這次癱瘓直接罷工了5天,歐洲航天局急得把工程師分成三班倒搶修,最后才查出是意大利富齊諾地面站的一個精密計時裝置壞了。
這就是伽利略系統沒有星鏈的壞處,一處損壞就能癱瘓整個導航系統!
四、總結
伽利略雖然還在撐著,但歐盟內部又在為“要不要給系統升級”開始爭吵,德國想加錢搞星鏈,法國覺得沒必要,吵了半年還沒結果。
反觀北斗,已經開始規劃下一代系統,準備往月球甚至火星送導航信號了。
所以中國被歐盟坑了20億,未必是壞事。它教會我們,沒有自主研發能力,就只能讓別人卡脖子!最終,靠誰都不如靠自己!
參考資料:
1.差點替代“北斗”,讓中國出局的“伽利略”休克了... 廣東共青團 2019-07-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當年中國被踢出伽利略計劃 卻臥薪嘗膽研發出北斗 2019年01月02日 上觀
3.伽利略導航系統“掛”了,24顆衛星全崩潰 07-14 上觀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