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通州玉帶河大橋東側,一個巨大的白色氣球狀物體引人注目,因其巨大的體積和獨特的外形,被附近居民稱為“副中心的國家大劇院”。
這個氣球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建筑,只是一層氣膜,氣膜內就是北京通州新增海綿城市工程的施工現場。為什么要做這樣一層氣膜把這個項目覆蓋起來呢?
中鐵十六局通州區新增海綿城市項目部項目經理郭磊磊介紹,該項目地處居民核心圈,周邊有3個住宅小區,有18000余名市民居住。如果按照以往方式施工,項目產生的粉塵和噪聲污染將對這些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較大影響。
“為嚴格落實防塵減噪工作要求,以高標準打贏藍天保衛戰,項目在北京首次將全封閉、大跨度氣膜技術應用到施工階段,從源頭解決揚塵、噪聲等一系列問題,最大程度確保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環境。”郭磊磊說。
“基坑氣膜是一種兼具防塵性、降噪性、節能性、防火性、智能性的綠色施工新工藝,借助內外氣壓差支撐,再利用斜向網狀結構加以固定,可以實現自主成形,無需任何梁柱。”中鐵十六局通州區新增海綿城市項目總工程師王煜涵向記者介紹,氣膜膜材本身也采用了高密度聚乙烯材料,經過3層特殊涂裝噴涂,具備較高的強度和一定的自潔性,能夠有效抵抗暴雨、強風碎石等外力損傷,安全性較高。
經過施工方的充分準備和精密施工,通州區新增海綿城市工程所應用的基坑氣膜創下了北京市建筑工程領域“三個第一”:一是規模最大,氣膜長165米、寬80米、高37米,氣膜內最大凈高差達60米,氣膜展開面積達21000平方米,是目前北京市面積最大基坑氣膜。二是發揮效益最高,是北京首例采用斜向網狀鋼纜固定,也是全國首例應用于施工全周期的基坑氣膜。項目從啟動到完工,都是在氣膜內實施完成,最大程度減少施工對周邊的影響,將氣膜措施效益發揮到最大,其防塵效果可達90%以上,噪聲降低率達71%以上。三是氣膜內施工作業最復雜,為北京首例在基坑氣膜內進行塔吊作業,基坑開挖、材料加工、主體建設等所有工序全部在氣膜內完成。
除了防塵、降噪、保護外部環境,基坑氣膜在冬季施工方面也具有獨特的優勢。類似蔬菜大棚的原理,讓氣膜具備了良好的保溫保暖效果,能夠保證施工人員在寒冷的冬天也能自如地進行施工生產,有效地保障了作業人員的身體健康,也保證工程進度不受寒冷天氣影響。
作為通州區新增海綿城市工程的核心施工設施,這一基坑氣膜即將完成近1年的服役使命,為副中心水環境治理與智能建造樹立了新標桿。郭磊磊介紹,目前,通州區新增海綿城市工程玉帶河大街“調蓄池+泵站”項目主體結構施工已經完成。接下來,將全面步入機電裝修施工以及聯調聯試工作階段,為該項目后續投入使用奠定基礎。(經濟日報記者 齊 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