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里,書友老王突然在微信敲小窗,興沖沖對我說,明早不要困懶覺,跟我讀書去!地點你一定會喜歡。
他是知道我的,專注于寫作后,我便有了每日晚睡晚起的理由。古人形容白天日頭直掛頭頂,謂之“日上三竿”,大約對應巳時,即早上九點到十一點之間。我每天起床的時間大致在此區間,常自詡是“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直追諸葛亮老先生高臥隆中的風雅。
但如此一來,睜眼時差不多是午飯時間,斷斷無心讀書。下午,又總有各種雜務纏身,或出門,或會客,只有碎片時間刷刷手機,無暇讀書。到了晚上,在外燕飲,往往晚歸,也就無力讀書。理想很豐滿,總以為賦閑在家后,歲月悠長,正好讀書,可是現實很骨感,結果正好相反,每日晚睡晚起,無暇閱讀。清代的蕭掄說:“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清爽。”如今我寫作經常卡殼,反思再三,平時讀書少應是禍首。所以,老王的提議雖讓我摸不著頭腦,但早起讀書可是大好事,不再多問,跟他走一遭吧。
第二天早八點,我準時在小區門口等老王。正是仲春時分,小區門前的小河邊滿滿一樹紅花掛滿枝頭,我正欣賞著晨間春意,老王現身了。他帶著我,沿著虎丘路,轉到外灘源,過外白渡橋,走到一處西式大樓前。熟悉上海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這棟大樓是建于1846年的禮查飯店。這家飯店,接待過愛因斯坦等各國名人,如今改建為中國證券博物館。博物館又將大樓臨街處的一處偏廳,辟為“上海早晨”閱覽室,供人免費在此閱讀書籍。
推門入室,只見好大的西式廳堂,層高大約六米,空間絕不令人拘謹。置有若干半人高的書柜,方便取書,又有造型舒雅簡潔鋪著臺布的桌椅幾張,供人休憩閱讀。有一處墻上特制紅木色的書架,架上放置的全是周而復的名著《上海的早晨》。這本小說,見證了上海灘一段風起云涌的歷史,用它裝飾閱覽室,不但點題,也和這里懷舊復古的風格相宜。藏書可隨意取用,最精彩的是關于上海本土歷史的各種書籍。大到大部頭城市歷史,小到上海話俗語詞典,應有盡有,簡直就是把上海濃縮后裝進了小小閱覽室。我找到一本解放前滬語俗語的書籍,書里所列當年流行的俚語,真是看得讓人笑破肚皮,又不禁感慨于滬語之變遷。如今的上海話和當年已是大不相同,這樣的書籍真應該多多編撰。
雖在上海核心地帶,又在經典建筑之內,但一墻之隔,就把城市的喧囂隔絕。閱覽室里的上海就像沉淀下來的老酒一般香醇,我們煩亂的內心,也可以停下來稍作休息,靜靜地閱讀、發呆。我和老王在這里泡了大半天,讀完那本詞典,竟意猶未盡。問老王,下次何時相約再來?老王笑答,上海讀書處頗多,圖書館、咖啡書店,甚至有二十四小時夜讀的地方,你只要早上起得來,我們一處處讀過來。
我恍然,他帶我來,不只是游覽,也不只是在世界讀書日這天讀書;這種感覺更像是在晨光中無聲點撥——早起讀書,自有妙處。想到這里,不禁感動:老王這個老克勒,表達友誼的方式也是那么老派的上海腔調——含蓄又深情。
原標題:《晨讀|孫小方:早晨有書香》
欄目編輯:史佳林 文字編輯:錢衛
來源:作者:孫小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