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錢穆:近百年來諸儒論讀書

0
分享至


每一時代的學者,必有許多對后學指示讀書門徑和指導讀書方法的話。循此推尋,不僅使我們可以知道許多學術上的門徑和方法,而且各時代學術的精神、路向和風氣之不同,亦可藉此窺見。本篇為便初學,遠的不說,專取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者,粗述百年來,而自陳澧始。

一、陳澧

(一)

陳澧,廣東番禺人,生于清嘉慶十五年,距今已一百二十余年。當他十五歲時,兩廣總督阮元在廣州粵秀山建學海堂,是為長江下游清代考據經學傳播到南方之重大開始。陳澧在他十七歲時,始應學海堂季課,而阮元已調云貴。然陳澧早年,因此受到很深的乾嘉考證學之影響與薰陶。他后來所著書,如《漢書地理志水道圖說》,《聲律通義》,《切韻考》等,都還遵守著乾嘉經學正統派的榘鑊。然而時代的劇變,鴉片戰爭,洪楊起事,以及英法軍侵入廣東,種種驚心動魄,使他漸漸地轉換他學術的路徑。他說:

中年以前,為近時之學所錮蔽。全賴甲辰出都,(道光二十四年,《南京條約》后兩年,陳澧年三十五。)途中與李碧舲爭辨,歸而悔之,乃有此二十年學問。

又言:

少時只知近人之學。中年以后,知南宋朱子、北宋司馬溫公、胡安定、唐韓文公、陸宣公、晉陶淵明、漢鄭康成之學。再努力讀書,或可知七十子之徒之學歟。

這是陳氏自述因于時代轉變而影響他走上學術轉變之大概。屈指到今,恰恰九十多年。陳氏在當時,受了乾嘉漢學考據極深的洗禮,正當考據學全盛時,他能首先覺其錮蔽,要努力來創造一種學術的新途轍,陳氏實不愧是近百年來提倡新的讀書運動之第一人。

(二)

陳氏既發見了漢學考據之錮蔽,遂漸漸轉移方向,注意于宋學義理之探求,與學問大體之玩索。其最先完成的第一書,為《漢儒通義》。其書取名“通義”,即是主張從事學問該從大體上探索義理之表示。陳氏謂:

漢儒善言義理,無異于宋儒。宋儒漢儒講訓詁而不及義理,非也。近儒專崇漢學,發明訓詁,而不講義理,亦非也。

竊冀后之君子,袪門戶之偏見,誦先儒之遺言,有益于身,有用于世,是區區之志。

陳氏要從“善言義理”這一點上來溝通漢、宋之門戶,而以“有益于身”與“有用于世”二語,懸為著書講學之標幟。當時考據學家之大病,正在持門戶之見過深,過分排斥宋儒,讀書專重訓詁考據,而忽略了義理,因此其所學于身世乃兩無關益。陳氏所言,可謂對癥發藥。故陳氏又謂:

經學無關于世道,則經學甚輕。謂有關于世道,則世道衰亂如此,講經學者不得辭其責。蓋百年以來,講經學者,訓釋甚精,考據甚博,而絕不發明義理,以警覺世人,此世道所以衰亂。

又說:

今人只講訓詁考據,而不求義理,遂至于終年讀許多書,而做人辦事全無長進,與不讀書者等。此風氣急宜挽回。

當時學者,正以能考據訓詁,自負為最善讀書者。而陳氏卻直斥與不讀書者等,又且加上他們一個造成世道衰亂的罪狀。由今論之,我們實不能不佩服陳氏的大膽與深識。近人尚多認考據訓詁為讀書治學之不二法門者,其實若專從訓詁考據之見地來讀書,其間流弊煞是不少。最所易犯者,常為忽略了書中平正通達的部分,而專從難解難考處下手,因此讀書不得大體,而流于瑣碎。也可說,不注意大道理,而專在枝節上賣弄小聰明。他們訓詁考據之所得,并不說是錯了,只是于身無益,于世無用。

陳氏又說:

朱子云:“近日學者意思都不確實。不曾見理會得一事徹頭徹尾,東邊掉得幾句,西邊掉得幾句,都不曾貫穿浹洽。此是大病。有志之士,不可不深戒?!保ā洞鸷倦S書》)朱子論當時道學之弊如此,然今之說經者,尤多此病。

蓋專以訓詁考據的興趣與見解來讀書,則讀書只為我作文地步。只求覓得書中一罅縫,提得出一個題目,寫得出幾條筆記或一篇文字,或甚至一本書,便謂學問能事已盡。卻于所讀那書之全體上,或大體上,懶于玩索。陳氏謂:

但能全觀一經者已少,況欲其融會乎?皆節取一二語,為題目,作經解耳。

當時經學正盛,而學者已懶看全經,其流弊可想。只為專以讀書為我作文題目,則極其所成,亦不過為一追遂時趨之名士,卻說不上真知學問。

陳氏謂:

浮躁者其志非真欲治經,但欲為世俗所謂名士耳。彼徒以講經學為名士,則其所作經解,不過名士招牌而已。即使解經可取,而其心并不在圣賢之經,此不得謂之讀經書之人也。

又說:

科舉之士,以一句經書為題,作一篇時文。經學之士,以一句經書為題,作一篇經解。二者無以異也。皆俗學也。

其實任何一時代的學術,只要成為時趨,久而久之,未有不成為俗學的。乾嘉經學,正為其太時髦了,一輩人揣摩風氣,追隨時尚,便不期然而然的成了俗學。陳氏這一糾彈,是值得我們深切體會的。

而且如陳氏意,像當時那般做經解,縱使做得極好,亦只是訓詁考據,無關大義,亦只成得一個博士,不成為一個士大夫?!安┦俊弊疃嗄苤懒诵┤思宜恢赖模瑓s與做人辦事一切世道仍無關。“士大夫”則須從讀書中明義理,來做社會上一個有用人物。陳氏說:

有士大夫之學,有博士之學。近人幾無士大夫之學。士大夫之學,更要于博士之學。士大夫無學,則博士之學亦難自立,此所以近數十年學問頹廢也。

陳氏又說:

略觀大義,士大夫之學也。

陳氏此一分辨極關重要。若在學術界昧失了大義,則訓詁考據亦將無所麗以自存。所以說“士大夫無學,則博士之學亦難自立”也。

而且博士之學,正因為其不究大義,只從難解難考處留心,所以又漸漸養成了一種驕矜之心,其讀書似乎只在尋求古人罅隙,有意和古人為難,卻并不能把前人所著書平心靜氣從頭細讀。陳氏說:

王西莊云:“大凡人學問精實者必謙退,虛偽者必驕矜。若鑿空翻案,動思掩蓋古人,以自為功,其情最可惡(《十七史商榷》卷一百)此所謂博學以知服。”

陳氏論學,極提倡“博學以知服”的風氣。所謂博學以知服者,即是自己學問愈博,愈知道佩服人家。他說:

讀書者若平心靜氣,自首至尾讀之,于其誤者考而辨之,則雖言經誤可也,況注疏乎?若隨手抽閱,搜求一二以作文字,則言注疏之誤亦僭也。

若真讀注疏,自首至尾,于其疏而駁正之,雖寥寥數語,亦足珍。若不自首至尾讀之,隨意翻閱,隨意駁難,雖其說勝于先儒,而失讀書之法。此風氣之壞,必須救。

當知著書之本在讀書。壞了讀書風氣,便斷難有著書成績。當時讀書講經學的人,竟至不讀全經,不讀注疏,只是隨手翻閱,隨意駁難,貌若艱深,實已淺陋。所以陳氏說:

余嘗言近人多言樸學,然近人之經學,華而非樸。

正因為當時研究經學的,實際上早已不能通體將經文及經疏細讀,只一意在難解難考處搜求題目作文,求勝前人,為名士,學時髦。此等風氣,不僅不能通義理,不求通義理,而且那番心理更是要不得。陳氏又說:

讀注疏,既明其說,復讀經文者,經學也。不復讀經文者,非經學也。讀注疏,自首至尾讀之者,經學也。隨意檢閱者,非經學也。讀之而即寫一簡題目,作一篇文字者,尤非經學也。學者之病,在懶而躁,不肯讀一部書。此病能使天下亂。讀經而詳味之,此學要大振興。

陳氏論學,先注重在工夫上。有了工夫,再能有表現。若把讀書認做是作文的工具,這便表現為主,工夫為次。只要東西翻閱,搜求一二題目,來寫文章,此種風氣,定會養成學術界一種懶而且躁的心理。懶是不肯平心靜氣,精詳閱讀。躁是急于成名,好出鋒頭,掩蓋前賢,凌駕古人。待到讀書人全受此種風氣之薰陶,由他們出來領導社會,主持時局,其勢自然足使天下亂。陳氏的話,一些也不過分。

然而那些不肯從頭到尾細心讀書,而專做零碎搜求的人,他們還有一套為自已辯護的理論。他們常說:“不識字即不能讀書”,這是訓詁小學家的論調。陳氏說:

近人講訓詁者,輒云“訓詁明而后義理可明”。此言是也。然訓詁者,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讀經傳之言,固多古今不異,不必訓詁而明者,何不先于此而求其義理乎?

又云:

試問今之說經者,非欲明其文義乎?明其文義之后,將再讀之乎,抑置之不讀乎?若置之不讀,則明其文義何為?若明其文義將再讀之,則文義已明者多矣,何以不讀,而獨覓其文義未明者讀之乎?

又云:

經文之本明者,世人不讀,而惟于其難明者解之。既解亦仍歸于不讀。解經而不讀經,其心曰:“我既解之,已皓首矣,使后之人讀之無疑可也?!倍笾擞帜狡浣饨?,于是又解經,又不讀經,不知待何人而始讀之也。

當時學者群言經學,而其弊至于不讀經。此情真可浩嘆。即如當時的漢學家們,對一部許氏《說文》,真不知廢卻他們幾許輩的心力。然而許氏《說文》一書,到底還有不少解不通的字。而道、咸以下,自《說文》而鐘鼎古籀,及今而又有殷契龜甲。若待識字再讀書,豈不真是河清難俟?若論考據,則范圍更廣大,更是考不勝考。若果讀書為學,不先融會大義,只向零碎處考釋,則此路無極,將永無到頭之期。如是則讀書人永遠在搜集材料,為人作工具的準備。永遠是一些竹頭木屑之收藏,永遠無一間半架真建筑。照此下去,盡可遍天下是讀書人,而實際并無一真讀書人,社會上亦并不會受到讀書人的真效用。清代乾嘉經學,極盛之后,正犯了這個毛病。而況他們還避免不掉一種懶而躁的心理,在不合理的讀書風氣下,還會制造出種種牽連而生的病態。陳澧可算是在這種空氣里面首先有到覺悟的,在他四十九歲刻成《漢儒通義》,以后他便積極干他新理想的讀書工作,直到他七十三歲卒年,前后二十余年,積成了他畢生偉大的巨作《東塾讀書記》

(三)

現在就我們的時代,來平心持論,把《東塾讀書記》與乾嘉經學專務訓詁考據的許多著作對看,也確實是遠勝了。即如劉臺拱的《論語駢枝》,為當時學者所推尊,若以較之《東塾讀書記》中《論語》之一卷,其間高下得失自顯。一則專從難解難考處著想,一則改從大義大體上用心,即面目便自不同。然而陳澧在當時,他自身感受經學的影響,實亦太深了?!稏|塾讀書記》中所論,究竟也還脫不了當時經學的范圍;而在經學上看,究竟也還是考據訓詁的氣味重些。所以陳氏的《讀書記》,雖則竭意要追步清初大儒顧炎武的《日知錄》,而《日知錄》內容,分經術、治道、博聞三類,《讀書記》則只能自限于經術之一途。陳氏極愛讀《通鑒》,晚年徧治諸史及《通典》,惜今《讀書記》中關于史的幾卷均未成。由我們今天來平心衡論陳氏學業上之成就,也仍只可算他是一個經學家,這是極顯然的。

而且陳氏治經,先勸人從頭到尾讀一部注疏,他說:

讀注疏使學者心性靜細。

然而在陳氏當時,內憂外患相逼而來,人人有不可終日之想,究竟已非細心靜氣來從頭到尾讀注疏的時代了。即使人人再能從頭到尾讀一部注疏,人人由此養到心性靜細的地位,也不見得對社會有何真用處。因此,陳氏的讀書主張,只算是看到了從前人的病痛,但他自已所開的藥方,卻不見有力量,未能使此病霍然而愈。況且《讀書記》又是一部太過謹嚴的書,溫和有余,峻厲不足。一輩舊派經學者見了,亦還一般的贊成。至于上舉陳氏種種言論,卻多半在他的日記、隨筆、未刻稿里。他的《讀書記》,只是弦有余音,引而不發,不足以發聾震瞆。所以陳氏身后,還不見有一個面目一新的讀書風氣,而仍還是五十步與百步的一進一退,在乾嘉經學訓詁考據的積習下討生活。換辭言之,陳氏在學術思想史上還不夠做成一個畫界線的人物。

正因近百年來第一個有志開讀書新風氣的學者,他自己已不能有他很鮮明的旗幟,很淸楚的路線,來領導后生學者向一新方向進行,所以直到如今,陳氏所說當時學術界的種種病痛,也多還未能洗滌凈盡。似乎現在一般的讀書風氣,也還脫不了極狹的門戶之見,也還看重在小節目上的訓詁考據之類,而看輕從學問大體上來求大義之融會與貫通。也還只像是多數走在博士之學的路上,以“為學術而學術”之語調為護符,而實際則學術未必有裨于身世。做學問的仍多只為尋題目作文而讀書,以作文為名士招牌之余習,依然存在。也未見大家肯細心來讀一部書,從頭到尾心性靜細來讀,也還只是隨手翻閱,隨意駁難。距離“博學知服”的風氣,似乎還尚遠。學者的心地,不僅全要掩蓋先賢,即在并世師友,亦多輕心凌駕。說到此層,則似乎更不如乾嘉當時。學者驕矜之氣,似乎比前益甚。只聽說“我愛吾師,我更愛真理”,究竟真識得真理者未必多,而尊師服善之心,則全為其重道愛真理之一句堂皇話頭所犧牲了。讀書多半是為了作文,作文最好是出奇的發見與創辟。書本似乎只是學者作文時所運用之材料,讀書似乎只為是臨文時作參考。有人從大體上作大義之融會與玩味,則反目為空洞或腐敗。喜騖新知,懶鉆舊義。極其所至,最多也只還是何休武庫之矛戟,而非鄭玄宗廟之禮器。(此亦陳澧語,見《讀書記鄭學卷》。)雖則其所考索的內容,與乾嘉經學已有不問,然就種種方面看,今天學術界的風氣與路徑,卻還是乾嘉舊轍。大體上,陳澧所謂“懶與躁”的心病,似乎仍是深深埋在我們的身里。而世道衰亂,我們學術界也還不得不負相當的責任。

二、曾國藩

(一)

治近百年史的,論到人物方面,無論如何,不能不首先推到曾國藩。曾氏氣魄之雄厚,人格之偉大,及其在政治上、社會上種種之建立,其不可磨滅處,縱然近人有好持異論的,到底也不能不承認。至論學術,曾氏也有他自已一套獨特之旗幟與地位。述說近百年來之諸儒讀書論,曾氏是極可注意的一人。

曾氏湖南湘鄉人,生嘉慶十六年,后陳澧一年。卒同治十一年,先陳澧十年。曾、陳是同時代的人物。陳氏嘗自說:“中年以前,為近時之學所錮蔽。”而湖南在清代學術史上,是一個比較落后的省分,曾氏又是一個農家子,所以在他少年時代,幸而卻沒有受到當時時髦學派之錮蔽。任何一學派,一到時髦,則無不有其錮蔽者。陳氏又說:“學者之病,在懶而躁,不肯讀一部書,此病能使天下亂?!苯Y果不幸而言中,不久天下果亂了,而曾氏則是力挽狂瀾為當時平亂的人物。曾氏讀書,生平力主一“耐”字訣,一“恒”字訣。他說:“一書未完,斷斷不讀別書?!蹦菚r的天下,正在讀書人懶而躁,不肯讀完一部書的風氣下弄壞了,卻恰恰在一書未畢,決不換讀別書的人的手里把來平定了。我們便把這一件小事,兩兩相照,尤可見讀書人的習慣與風氣,對于世道,真有偌大的影響。陳氏常提倡“士大夫之學”,說:“士大夫之學,略觀大義,有益于身,有用于世。”曾氏做學問,卻恰恰是走的這條路。他恰恰來為陳氏所說的“士大夫之學”做出一個好榜樣。因此,我們把曾、陳兩氏的言論學術,對照比看,便會更覺有味了。

(二)

曾氏在當時,亦曾極力提倡一種新的讀書風氣,散見于其有名的《家書》、《家訓》、《日記》、及《文集》中。照理,曾氏的《家訓》之類,誰都應當涉獵過,用不著在此特地再介紹。下面也只偶舉幾點,為近來有志提倡讀書運動的人作參考。

曾氏自己說:

仆早不自立,自庚子以來,稍事學問。(《致劉孟蓉書》)

原來曾氏在道光十八年戊戌,會試中式,即以是年成進士。及道光二十年庚子,散館授檢討。那時曾氏年已三十,而他實在是從那時起才開始走上講學的路徑。這時距今亦恰九十多年。他有名的家書,亦從庚子開始。然今刻《家書》里所收,則只有庚子二月初到京后的一函。在他家書里正式開始討論到讀書和做學問的,還要到道光二十二年壬寅的秋天。

那時曾氏的讀書課程是:

剛日讀經,柔日讀史。

他自己說:

讀經常懶散不沉著,讀《后漢書》已丹筆點過八本,雖全不記憶,而較之去年讀《前漢書》,領會較深。

當時的曾氏,已是清廷翰林院的檢討,國史的協修,在三十二歲的年齡,才開始點讀前后《兩漢書》。他說“早不自立”,實非過自謙抑。曾氏在早年,用功的只是八股時文。誰料到中年是一個得意的闊官了,卻再發憤讀書,而將來也竟有如許成就。這一點,使我們感到讀書運動的對象,不該老是一輩大中小學校里的青年和兒童,或是推車賣漿不識字的貧民;而社會上的中年人物,比較站在領導地位的縉紳士大夫,尤其應該是我們讀書運動的第一對象呀!至少他們都應該“稍事學問”,庶乎希望可再有曾氏般的人物出現。否則青年們縱是努力讀書,若將來涉足社會,便可不學無術,另以一種捷徑高翔,那豈不是任何學術全成了八股?此其一。

曾氏自成進士,入翰林,以后官位日高,由侍講侍讀擢升內閣學士,歷任禮、兵、工、刑、吏各部侍郞,又做過好幾次主考閱卷大臣。自道光二十年到咸豐二年放江西正主考官,以丁艱回籍,前后十三年。雖處境較優,而“應酬之繁,日不暇給”(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家書》)一類的話,在他家書里,屢次見到??梢娝诋敃r,已并不能擺棄一切,專意讀書。此后則從事兵戎,生活一變,更不是讀書的環境。然他從咸豐二年創辦鄉團,直到同治三年攻破南京,前后又恰是十三年。在這宦海紛綸,乃至戎馬倥傯的二十多年時間里,曾氏卻建立了他學業上卓絕的成就。這一點,又使我們感覺到,讀書并不定要一種特殊的環境,乃及一種特殊的生活,而實為社會一般人大家所能從事的。至于達官闊人,政軍大僚,以及社會上各色各行的領導人物,他們已然負擔著國家社會更大的重任,那么他們更該“稍事學問”,奉曾氏為模范。此其二。

(三)

至論曾氏學問、事業,何以能互相輝映,而各有其卓絕的成就,一面固是由于其意志之堅毅,生活之嚴整;而另一面,則在其眼光之遠大,與方法之切實。此則關于為學擇術之點,我們尤當注意。曾氏本是一個做時文八股的舉子,一旦入京華,走進讀書講學的世界,其初頗得益于朋友交游之啟示。他道光二十二年的家書上說:

吳竹如近日往來甚密,來則作竟日談,所言皆身心國家大道理。

又說:

子序(吳嘉賓)之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識見最大且精。嘗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這是曾氏最先討論到學問的第一封家書。他所述兩位朋友的言論,已大體規定了曾氏將來學問成就之規模。若不是“老守一井”從“約而?!鄙嫌霉?,則博雅考訂,乾嘉以來的四庫翰苑之學,實與曾氏將來的事業生活不相容。若老守一井,而注意不在“身心國家大道理”上,則不賢識小,諛聞淺見,不僅對其將來事業無所裨補,而他的學問地位亦決不能高卓。所以如用“約”的工夫,便須先從“大”處著眼,這是相互為用的兩面。

曾氏用“約”字訣讀書,屢見其《家書》、《家訓》中。如云:

窮經必專一經,不可泛騖。讀經以研尋義理為本,考據名物為末。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讀史之法,莫妙于設身處地。每看一處,如我便為當時之人,酬酢笑語于其間。不必人人皆能記也,但記一人,則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記也,但記一事,則恍如親其事。經則窮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別無學矣。(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家書》)

又說:

經則專守一經,史則專熟一代,讀經史則專主義理,此皆守約之道,確乎不可易。若經史之外,諸子百家,汗牛充棟,或欲閱之,但當讀一人之專集,不當東翻西閱。如讀《昌黎集》,則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無非昌黎,以為天地間,除《昌黎集》而外,更別無書也。此一集未讀完,斷斷不換他集,亦“專”字訣也。讀經讀史讀專集,講義理之學,此有志者萬不可易者也。圣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他又說:

讀背誦之書不必多,十葉可耳??瓷娅C之書不必多,亦十葉可耳。但一部未完,不可換他部,此萬萬不易之道。阿兄數千里外教爾,僅此一語。(道光二十四年三月)

那時曾氏對于“守約”的讀書法,已有十分堅確的自信。他的此項見解,至老不變,實與當時博雅考訂之學,絕然異趨。他以后教人“耐”字訣,“恒”字訣,“拙”字訣,“誠”字訣,以及“扎硬寨,打死仗”的口號,凡曾氏功業上的成就,和其從事學問的精神,處處呼吸相通,沆瀣一氣。

(四)

讀書既主守約,則選擇不可不審。所以他說:

買書不可不多,而看書不可不知所擇。韓退之為千古大儒,而自述所服膺之書不過數種。柳子厚自述所讀書,亦不甚多。本朝善讀書者,余最好高郵王氏父子?!蹲x書雜志》中所考訂之書,凡十六種?!督浟x述聞》中所考訂之書,凡十二種。王氏父子之博,古今所罕,然亦不滿三十種。余于《四書》、《五經》外,最好《史記》、《漢書》、《莊子》、韓文四種,好之十余年,惜不能熟讀精考。又好《通鑒》、《文選》及姚惜抱所選之《古文辭類纂》,余所選《十八家詩鈔》四種,共不過十余種。(咸豐九年四月。其他曾氏所述書目散見者尚多,然大體相類似。)

讀書能選擇,實為守約之第一要義。而選擇的標準,應該“先務乎其大”。最可代表這種精神的是曾氏的《圣哲畫像記》。他說:

書籍之浩浩,著述者之眾,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盡飲也,要在慎擇焉而已。

姚姬傳氏言學問之途有三,曰義理、曰詞章、曰考據。戴東原氏亦以為言。如文王、周公、孔、孟之圣,左、莊、班、馬之才,誠不可以一方體論矣。至若葛(諸葛亮)、陸(贄)、范(仲淹)、馬(司馬光),在圣門則以德行而兼政事也。周、程、朱、張,在圣門則德行之科也。皆義理也。韓、柳、歐、曾,李、杜、蘇、黃,在圣門則言語之科也,所謂詞章者也。許、鄭、杜(佑)、馬(端臨)、顧(炎武)、秦(蕙田)、姚(鼐)、王(念孫、引之父子),在圣門則文學之科也。顧、秦于杜、馬為近,姚、王于許、鄭為近。皆考據也。此三十二子者,師其一人,讀其一書,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若又有陋于此,而求益于外,譬若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則以一井為隘,而必廣掘數十百井,身老力疲而卒無見泉之一日,其庸有當乎?

大凡有意指導人讀書,終不免要做一番開書目的工夫。清代乾嘉學全盛時期的代表書目,便是江藩《國朝經師經義目錄》,以及接踵而起的《皇清經解正續編》。這一類繁瑣的考證學,除非特殊環境以內的特殊人物,無法接近,亦無法研究。陳澧已識其錮蔽而思有以變之,然陳澧勸人讀注疏,仍不脫經師經義范圍。曾氏則不然,正因他早年沒有受錮蔽,故能徹底擺脫當時傳統考據學之束縛。此所以陳氏仍還是“博士”之學,而曾氏始得謂真是“士大夫”之學。而曾氏卻又能相當的采取考據學之長處。其《家書》中多有不取考據的言論,而《家訓》中則主采考據訓詁之長,此是曾氏學問與日俱進之一證。又曾氏論考據淵源,分杜馬、許鄭為兩派,以顧秦接杜馬,以二王接許鄭,將考據學范圍放大,更是一種絕大見識,為乾嘉諸儒所未逮。

(五)

當知乾嘉學之錮蔽,正為把考據范圍看狹了,專側重在許、鄭一邊。于是他們的學術路徑,便不期然而然的趨向到??薄⒂栐b方面去。極其所至,二王遂成為此一方面成績之最高表現。現在曾氏把考據范圍放寬了,又特為辟出杜、馬一路直到顧炎武與秦蕙田,那便在經學之外擴開了史學,于校勘、訓詁之外,辟出了典章、制度。至少這樣一來,更與陳澧所舉“于世有用”的一目標上,更易接近了。而陳澧《東塾讀書記》的價值,所以不免稍遜于顧炎武之《日知錄》者,其主要關鍵亦在此。所以曾氏在考據學路上特提杜、馬兩人,實在是深具意義的。

曾氏曾從唐鏡海聞義理,又私淑于姚姬傳學古文法,而曾氏之言義理文章,其識解意境,也均超出于唐、姚二人之上。曾氏與唐、姚之異點,也正在唐、姚空疏,而曾則博大。此等處,均見曾氏學問實有所精深自得,實有另辟戶牖、別開途徑之氣魄與抱負。

孫鼎丞《芻論》,追溯洪、楊亂源,深歸咎于漢學家言。而曾氏為之作序,謂孫譏之已甚。此猶漢學家譏評陽明提倡良知學,釀成晚明之禍。如此刻深立論,其流弊終不免同陷于黨仇訟爭。而曾氏對乾嘉漢學,其立論似轉較陳澧為持平,此尤不可及也。曾氏序文,作于咸豐九月己未,時曾氏尚在軍中??梢娫蠟閷W,實能抉破乾嘉以來義理、考據、詞章三派之藩籬,而求能從大處著眼,俾可兼得三者之精華。他的《圣哲畫像記》,平心論之,不能不說他的識解氣魄,與其指示學術途徑,確已越出江藩、陳澧之上。就現在平心立論,也必如曾氏為學,乃庶可有當于陳澧之所謂士大夫之學。亦必如此,乃庶可謂是士大夫略觀大義之學也。略觀大義,并非忽略粗疏之略。所謂大義,亦非陸象山所謂“著意精微轉陸沉”之義理。此層學者貴細辨。

現在讓我們回頭來看最近的學術界。似乎領導學術者,其存心多只看重了博士之學,而不看重士大夫之學。因為有此趨向,所以我們當前的學術空氣,漸漸和一般社會分離,而形成為一種特殊環境里的一種特殊生活。一個有志讀書的靑年,他們的最要條件,便是盼望能走進像樣的大學,浩博的圖書館,完備的研究所。而論其學問之所成就,則只是一種近乎博士論文式的著作。我們并不說學術界不該如此,卻不能認為學術界只該如此。若我們放大眼光,為一般社會著想,便見學問并不全是關門而做的事。有一種是專門博士之學,為少數人所專攻;另有一種則是普通的士大夫之學,為社會多數智識分子所應領解。曾氏《圣哲畫像記》所論,若以專家博士的眼光來評量,有人不免將目其為淺陋。但若注意到社會上一般人物之陶冶與進修,則曾氏的見解,實在是極可取法了。

(六)

惟專就曾氏個人論,曾氏亦并不僅是一個具有開明常識的讀書人,曾氏實還是一個有學術上特殊地位特殊貢獻的學者。自然,我們該先具第一條件,再希第二條件。曾氏對學術上的特殊地位,即是他的詩古文之學。曾氏對此,亦屢屢自已說過。他說:

惟古文各體詩,自覺有進境。將來此事當有成,惟恨當世無韓愈、王安石一流人與我相質證耳。(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家書》)

此乃曾氏開始自覺地尋到他學問的前程,那時他已是三十四歲的年齡了。他那時自定一個每日熟讀的書目是:

《易經》、《詩經》、《史記》、《明史》、《屈子》、《荘子》、杜詩、韓文。

這一書目,亦即就他自感最有希望的詩、古文的前程上來選定。曾氏自說:

國藩粗解文章,由姚先生(鼐)啟之。(《圣哲畫像記》)

然曾氏對詩、古文的見解,其精深博大處,實非姚氏所及。曾氏對于指導研究文學上最可寶貴的意見,即在勸人讀專集,而不要讀選本。他說:

吾意讀總集不如讀專集。……學詩須先看一家集,不要東翻西閱。(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家書》)

又說:

學詩無別法,但須看一家之專集,不可讀選本,以汨沒性靈。(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家書》)

曾氏從不要汩沒性靈的見解上,來勸人勿讀選本,這真是研究文學一種極可珍視的意見。

曾氏又主詩文以聲調為本之說,此層則源自姚鼐。曾氏姚氏皆主以聲調探取性靈,從此使讀者精神與作者精神相欣合。此乃從文學上的探求來接觸古圣賢的心情,使讀者與作者呼吸相應,不啻同堂而覿面。此一境界,與當時博雅派所主從訓詁考訂上來認識圣賢真理者,其實也是各得一邊,雙方未見有十分的高下。所以桐城派古文家在乾嘉樸學極盛時代,終還有其相當的位置。

曾氏研攻詩文,最愛韓愈、王安石,蓋取其雄直之性趣,倔強之格調,與己相近也。曾氏說:

讀《原毀》、《伯夷頌》、《獲麟解》、《龍》、《雜說》諸首,岸然想見古人獨立千古,確乎不拔之象。(《求闕齋日記類鈔》壬戌)

又云:

閱陶詩全部,取其大閑適者記出,將鈔一冊,合之杜、韋、白、蘇、陸五家之閑適詩,纂成一集,以備朝夕諷誦,洗滌名利爭勝之心。(辛未)

蓋雄直倔強,曾氏性格之所長;恬憺閑適,曾氏性格之所短。曾氏研攻詩文,著眼在此兩點上,切就己身,釋回增美。縱使不以詩文名家,而此種研習方法,對于自已性靈修養上,也會有絕大益處。此仍是士大夫之學所以與博士學不同所在。

(七)

然若專重性靈,則往往易陷于空虛,而曾氏則并無此弊。曾氏嘗謂:“雄奇萬變,納之于薄物小篇之中”(《圣哲畫像記》),此可謂是曾氏論詩文所懸一大標的。至其對于學術大體之見解,歸納以文學為全部學問之中心之一點,則見于其《致劉孟蓉書》。故曾氏既選定了一部《十八家詩鈔》,主從專集求性靈,又選了一部《經史百家雜鈔》,則義理、考據、辭章,兼收并蓄,一以貫之。曾氏認為此三者,莫非為文之所有事。今天的我們,必須參會曾氏此兩選本,細細研尋,庶可得曾氏論詩文學之整部見解。如近人專拿“文以載道”一語來輕蔑桐城、湘鄉派古文,此亦只見為是近人之淺見而已。

然曾氏學術,論其對自己個人人格及事業上之影響,可說甚深甚大。而就其在近百年來學術界上之影響言,則究竟還嫌不夠。這又是何故呢?我想:

一則曾氏從事學問,已在中年,又久歷兵戎,日不暇給,實嫌其在學術上未能自竭其能事。

二則曾氏幕府賓僚,相從于戎馬之間者,究以功名事業之士為多,未能深細接受曾氏論學之淵旨。

三則曾氏論學,除對詩古文辭有獨特卓見外,究竟也還是切實處多,高明處少。其家書、家訓,諄諄然恰是一個賢父兄之教訓其家人子弟,而究異乎一代大師之暮鼓晨鐘,發揚大道。這是曾氏為學根本缺點。

故論曾氏學問上的成就,到底只在文學一途多些。論義理,則僅較唐鏡海諸人差強。論考據,則曾氏雖見及有杜、馬、顧、秦這一路,而他自己在此一條路上,全未能建立起規模來。因此曾氏幕僚中的學者,也只有吳摯甫、張濂卿一輩文士,稍有成就。曾氏以后人,崇仰曾氏者,以道德、文章、經濟俱備之一點,把曾氏與陽明并論。實則曾氏在當時政治上的影響,遠較陽明為大。而論學術思想,則視陽明望塵莫及。近百年來第一個偉大人物像曾氏,論其在讀書運動的成績上,因此竟亦暗慘地沒落了,這不能不說是我們這時代一個極大的損失。

三、張之洞

(一)

述說近百年來諸儒之讀書論,陳澧、曾國藩以下,便不得不提到張之洞。張之洞,嚴格說,算不得是一個合標準的學者,但他的《書目答問》和《勸學篇》,確是代表了當時學術界一種風氣和傾向?!稌看饐枴冯m有人說他是倩人代作,然我們在這里,不妨仍用他名字來敘述。

《書目答問》算不得是一部指導人做學問的門徑書,只好算是一部便于翻檢的參考書。一部指導人做學問的門徑書,至少該備具下列幾條件:

一、在于他所想要指導人做的學問里面,擺出一個體系,而顯示其相互間之緩急輕重先后。

二、指出做此項學問的幾部人人必讀的基本書,使學者有處下手。

三、提示該項學問之極高境界,使做此項學問的人有一個努力追求的目標。

讀曾氏的家書、家訓,雖似簡陋,然循此做去,卻可成就一種學問,因為曾書備具上列的條件;而《書目答問》則否。他里面整整齊齊排列著經、史、子、集、叢書五大類,每一類中又各分子目,至于三四十項,一些也不漏。似乎全部的學問其實只是書本,都平鋪放在一堆,教人茫如煙海,望洋向若,問津無從?!稌看饐枴分兴e書共二千余種。若論卷數,則應在十萬卷上下。分類言之,經、子兩部,都在一萬卷以上,集部幾及兩萬卷,史部則出兩萬卷之外。這樣巨大的書目,只好算是一種簿錄,絕不能作為指導人讀書的門徑。然而《答問》開首的《略例》明說:

此編為告語生童而設。

諸生好學者來問應讀何書,……因錄此以告初學。

讀書不知要領,勞而無功?!駷榉謩e條流,慎擇約舉,……令其門徑狹然,緩急易見。……

總期令初學者易買易讀,不致迷惘?;蠖?。茲乃隨手記錄,欲使初學便于翻檢。

所舉二千余部,疑于浩繁,然分類以求,亦尚易盡,較之泛濫無歸者則少矣。

諸生當知其約,勿駭其多。

可見他明明要做一部指導初學的簡約的門徑書,而所開書目竟如此浩繁。這只好說是編《答問》的人,自己就不知學問;或是他自己對學問上,便就不知甘苦,不知深淺,并未真實如此般去下工夫。所以羅舉了二千余部書目,卻叫初學的人“當知其約,勿駭其多”。其實《答問》中所吿訴我們的,只是一些版本、目錄之學,可說是為一般??奔摇⑹詹丶页醪綉械某WR。而版本目錄??笔詹?,還只是給做某種學問的人以一種方便,并不算是一個門徑。若是其人先對某一種學問稍知門徑了,再來翻看《書目答問》,也未嘗無助益。若其人對各項學問,尚屬全無門徑,而想從《書目答問》中去尋找,則他所尋到的,自然是一種版本學、目錄學的門徑,或是??薄⑹詹丶业拈T徑罷了。因此《書目答問》的功效,不啻像在教人去做一種版本目錄的學問,或是做一種校勘收藏的工夫。而在指示人真實做學問的一點上,則可說并無貢獻。這無異乎告訴我們,在那時提倡讀書的人,他實在也只能提倡一種目錄版本之學,他只能領人走上收藏或校勘的路子。最多亦不過造成一種博雜無統,泛濫無歸的學風而已。

(二)

或者有人要為《答問》辯護,說此書《略例》本云:

弁陋者當思擴其見聞,泛濫者當知舉其流別。

本來教人讀書,當視其性之所近,分類以求。《答問》備列群書,也并不是教人去做博雜無統,泛濫無歸的學問。此說似而實非。學有流別,學者當就性近,此二義發于章實齋。章實齋的《文史通義》,本是對于他當時經學考據獨霸權威的風氣下之一種抗議。其《校讎通義》一書,所謂“平章學術,考鏡源流”,亦是對當時《四庫》館臣一種進一步的獻議。然當時《四庫》館臣所編《總目提要》,雖不能上追劉、班,下媲夾漈,做到章氏所論平章學術、考鏡源流之能事,終還有他的提綱挈領、溯源竟委處。以《書目答問》較之《四庫提要》,則所出尚遠在其下。讀《提要》,多少可以知道些古今學術的流變得失;讀《答問》,便只能知道一些現行版本的異同、精惡。所以《答問》一書,最多是一部便于翻檢的目錄,不能從他書里來懂得學問的流別。

或者又說:《答問》所錄,其原書為修《四庫》時所未有者,十之三四?!端膸臁酚衅鋾?,而校本、注本晚出者亦十之七八。(見《略例》)精注精校,是清代二百四十年學人工力所萃?!洞饐枴窞闀?,在這點上,至少透露著清代的學術精祌。若純從清學作觀點,此書不能不說是一個門徑。此說亦似而實非。即論清代,順、康、雍早年,與乾、嘉全異。不僅明末遺老如黃、顧諸大儒,那種生動博大的精神,在《答問》里全看不出。即乾、嘉考證學全盛時代之森嚴壁壘,亦復在《答問》里昧失了。從清初到乾、嘉,我們還可說學術重心之轉移。從乾、嘉到晚清,則實是學術重心之消失?!洞饐枴窞闀?,則正是乾、嘉考證學墮落到消失重心以后的出品。因此這一部書目,縱然收羅著不少乾、嘉以下的精校注本,而實際已是游魂失魄,沒頭腦,沒綱領,極其能事,亦止于是目錄??倍选H舳ㄒ覍ご砬宕鷿h學家的一部門徑書,則毋寧還是江鄭堂(藩)所著的《漢學師承記》和那篇《國朝經師經義目錄》,來得更好些。

(三)

張氏原書《書目》五卷后,亦附一個《國朝著述諸家姓名略》。他說:

讀書欲知門徑,必須有師。師不易得,莫如即以國朝著述諸名家為師。……知國朝人學術之流別,便知歷代學術之流別。胸有繩尺,自不為野言謬說所誤。

其《姓名略》又分經學、史學、理學、經學史學兼理學、小學、文選學、算學、??睂W、金石學、古文家、駢體文家、詩家、詞家、經濟家十四門。他說:

由小學入經學者,其經學可信。由經學入史學者,其史學可信。由經學史學入理學者,其理學可信。以經學史學兼詞章者,其詞章有用。以經學史學兼經濟者,其經濟成就遠大。

這里好像著《答問》的人,亦想把清代學術來籠罩古今,而以小學為清代學術的最先根基;他指示學術大體,亦自有系統,自有涂轍,不能說他僅是一堆的書目。然而亦不盡然。若論學術大體,則張氏所分十四門,可謂不倫不類。若論為學層次,則“由小學入經學”一語,可說是開口便錯了。若謂清代大師治經,多通小學,此誠有之。若謂必由小學入經學,則不僅清初如顧炎武、張爾岐(此依《姓名略》所舉)一輩并不然,即稍后胡渭以至惠棟諸人亦不然。甚至王念孫、王引之、段玉裁諸人,謂其專精小學則可,若謂其是由小學入經學,亦不免看錯了他們?!缎彰浴匪e“漢學專門經學家”凡一百五十一人,試問這里面幾個是真由小學入?又“漢宋兼采經學家”五十人,如黃宗羲、宗炎以下,試問他們是否亦由小學入?若不自小學入,是否可說其經學便不可信?

至謂“經學入史學,其史學可信”,則更屬影響之談。如章學誠,不能不說其史學可信,但卻不能說他由經學入。如崔述,可說由經學入史學,《答問》所列史學家中無其名,而歸入漢宋兼采的經學家中。根據《姓名略》兩百零一個人的名單來研究經學,不免要使人迷惘眩惑。若根據《姓名略》史學家九十個人的名單來研究史學,便會更得不到史學上的一些綱領把握的。在此九十人中,大部可說是經學考據之旁門,須嚴加洗汰,始可呈現出史學規模。一面還須添入,如王船山、秦蕙田、崔述諸人入經學,潘次耕、嚴可均諸人入小學,劉獻廷、戴名世諸人則各門皆無。

至于理學、詞章、經濟,照他排列,尚在小學、經、史三累之下,那就更可不論了。而《答問》又說:

士人博極群書而無用于世,讀書何為?故以經濟一家終。

不知清初諸老多講經濟,卻尚不甚重小學;逮及乾、嘉考證學全盛時,方力尊小學,卻又不重經濟。道、咸以下,漸漸又重經濟,而小學卻又漸漸為人淡視。今《答問》不辨此中消息,其教人治學,似乎該由小學始,由經濟終。在他似乎既不知道小學的甘苦,又不知道經濟的艱巨。對于清初及乾、嘉兩段的學術界,既屬顧此失彼;即在晚清一派經世致用的新思潮下,亦可謂是不分輕重。徒然捃摭了一些裝點門面話頭,而精神則全不在此,明眼人自能識破。所以我說《書目答問》只可供稍知學問門徑的人作參考翻檢之用,而并不能指導初學走上學問的門徑。

而不幸六十年來的學術界,卻多把此書當作教人治學的門徑書看。湘潭葉德輝說:

其書損益劉、班,自成著作。書成以來,翻印重雕不下數十余次。承學之士,視為津筏,幾于家置一編。

則六十年來的學術界,(按:《答問》刊于光緒元年。)宜可不言而喻矣。

張氏尚有《輶軒語》,與《答問》同時并刊,然其書益庸膚,偶作門面套語,全是模糊影響,無足深論。本來清代學術,到同、光以下,已是勢在必變,然以陳蘭甫、曾滌生兩人的氣魄力量,尚不能負之以趨。張之洞則只是一名士,一顯宦。相傳繆荃孫為其代撰《答問》一書,不知信否?要之其人亦只是一名士。由他們來指導人學術門徑和讀書方法,其成績宜乎難得使人滿意了。然而依今而論,則官僚如張,名士如繆,亦已不可多得。學術一差,人才自退,即此便是一好例。

(四)

張氏又有《勸學篇》,在《書目答問》后二十四年,其意識態度乃與《答問》大變。他說:

先博后約,孔孟之教所同,而處今日之世變,則當以孟子守約施博之說通之?!酌现畷r,經籍無多,人執一業,……官習一事,……其博易言。今日四部之書,汗牛充棟,老死不能遍觀而盡識。即以經論,古言古義,隱奧難明,訛舛莫定。后師群儒之說解,紛紜百出,大率有確解定論者,不過什五。滄海橫流,外侮洊至,不講新學則勢不行,兼講舊學則力不給。再歷數年,苦其難而不知其益,則儒益為人所賤。圣教儒者,寖微寖滅,雖無嬴秦坑焚之禍,亦必有梁元文武道盡之憂。此可為大懼者已?!裼嬷袑W,必自守約始,守約必自破除門面始。爰舉中學各門求約之法,條列于后。損之又損,義主救世,以致用當務為貴,不以殫見洽聞為賢。(《守約·內篇第八》)

這幾句話,和《答問·略例》所謂:“所舉二千部,分類以求,亦尚易盡,諸生知其約,勿駭其多”云云,竟如天壤懸隔了。平心而論,不能不說這是張氏的覺悟和進步。這是在此二十四年中大勢推遷,逼得他不得不如此想,如此說;逼得他不得不破除門面,再不敢以“殫見洽聞為賢”,再不敢教人以“博雜浩瀚為學”。因此,《書目答問》還是保存著乾、嘉相傳之門面,而《勸學篇》乃透露了同、光以下的時世。由博反約,正是近百年來諸儒論讀書一個共同傾向,共同要求。陳蘭甫、曾滌生皆有此意。張之洞雖乏深知灼見,然在此亦不能自外,正見這是時代的壓力。

然而讀書求博固難,求約更不易。求博只須“功力”,求約則貴有“識趣”。乾、嘉以來學者,幸值社會安定,世運升平,一向務博,盡肯用功夫,但識趣卻日卑日下。一旦要改走守約路子,請問又如何個約法?《勸學篇》說:

一、經學通大義。

《論》、《孟》、《學》、《庸》以朱《注》為主,參以國朝經師之說。劉、焦《正義》,可資考鑒古說,惟義理仍以朱《注》為主。

《易》止讀程《傳》及孫星衍《周易集解》。

《書》止讀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

《詩》止讀陳奐《毛詩傳疏》。

《春秋》《左傳》止讀顧棟高《春秋大事表》。

《春秋公羊傳》止讀孔廣森《公羊通義》。

《春秋榖梁傳》止讀鐘文蒸《榖梁補注》。

《儀禮》止讀胡培翚《儀禮正義》。

《周禮》止讀孫詒讓《周禮正義》。

《禮記》止讀朱彬《禮記訓纂》。

《孝經》即讀通行注本,不必考辨。

《爾雅》止讀郝懿行《爾雅義疏》。

《五經總義》止讀陳澧《東塾讀書記》,王引之《經義述聞》。

《說文》止讀王筠《說文句讀》。

張氏說:

以上所舉諸書,卷帙已不為少,全讀全解,亦須五年。故主張就原本擇要鉤乙標識,但看定論,引征辨駁,不必措意。又欲節錄纂集以成一書,皆采舊說,而不必章釋句解,期以一年或一年半畢之。

張氏又說:

總之必先盡破經生著述之門面,……然已非村塾學究科舉時流之所能矣。

以上是張氏對讀經的守約論。我所以在此不憚詳舉者,一則自新文化運動以來,一時蠭起的“學生國學必讀書目”,以及各種“學生國學叢書”之類的編行,其實仍只是同一個時代需要下的產物,在張之洞時已然提及。二則最近又有一種新興的讀經運動,卻只聽見人提倡讀經,沒看見人指導人如何讀法。似乎只要讀經便得,更不感有問題。此其對于經學上的常識了解,又比張氏當時倒退得多了?,F在重新提出張氏的《勸學篇》,正可使我們當前的新舊兩派,都用來作一個參考。

二、史學考治亂典制。

史學切用大端有二:一事實,一典制。事實求之《通鑒》?!锻ㄨb》之學,約之讀《紀事本末》。典制求之正史、二《通》。正史之學,約之以讀志,及列傳中奏議。二《通》之學,《通典》、《通考》,約之以節本?!锻肌啡∈?,《通典》取十之一。考史之書,約之以趙翼《二十二史札記》。史評約之以讀《御批通鑒輯覽》。凡此皆為通今致用之史學,若考古之史學,不在此例。

此為張氏對于史學之守約論。

三、諸子知取舍。

四、理學看《學案》。(黃梨洲《明儒學案》,全謝山《宋元學案》,以提要鉤玄法取其什之二。)

五、詞章讀有實事者。

六、政治書讀近今者。(百年以內政事,五十年以內奏議。)

七、地理考今日有用者。(形勢、水道、物產、都會、交通、險要、海產邊防、通商口岸。)若《漢志》之證古,《水經注》之博文,姑俟暇日。

八、算學各隨所習之事學之。天文、地圖、化力光電,一切格致制造,莫不有算。

九、小學但通大旨大例。

此為張氏對于各項學問之守約論。平心論之,其間實自有幾許通明的見解。如經學看《四書》,《四書》專主朱注。史學主通今致用,不取考古。理學重新加入到學問的圈子內。小學退居到最后。這幾點,只須稍治清代學術史的,便可知其意態之開明與識解的重要了。

(五)

然而張氏還深恐那種守約的方案,不能見效。他說:

如資性平弱,并此亦畏難者,則先讀《近思錄》、《東塾讀書記》、《御批通鑒輯覽》、《文獻通考詳節》。果能熟此四書,于中學亦有主宰矣。

讓我們回頭再看他二十四年前的《書目答問》,千百種精校精注本,分門別類,儼如七寶樓臺,何等莊嚴!待到《勸學篇》里,語氣竟如此蕭索;一再的打折扣,只希望人能讀《近思錄》、《東塾讀書記》、《通鑒輯覽》、《通考詳節》。偌大的學術門面,到底破壞無遺了。這不能叫作“守約”,只能算是“居陋”。譬如一個大商店,愈是削盤大落價,過客愈是懷疑,不愿光顧,結果只有關門大吉。張之洞的《勸學篇》,似乎是那商店大減價的廣告,便是將近歇業之預兆。

從光緒元年到光緒二十四年,中國學術界一般情形之惡化,及其急轉直下之勢,正可于張氏的先后兩書中看出?!洞饐枴房谒拇?,《勸學篇》刊于江蘇,這里也有一些地域的關系。四川僻在長江上游,還能使當時人發其懷古之幽情。江蘇接近海洋,門洞開,風氣鼓蕩,便最先搖動。因此張之洞在晚清學術史上,雖說沒有他的地位,然而他究已粉墨登場,由他來表演出當時一幕很重要的劇情了。

四、康有為

(一)

近百年來的讀書運動,上面雖述說了陳、曾、張三人,然陳澧所說,只是一個學者偶感而發的不公開的私議,曾國藩則是一個賢父兄對他家庭子弟的家訓,張之洞則是一個闊官僚,裝門面,對下屬的教誡。若儼然以圣賢大師自命,對于當時傳統的讀書風氣,加以鮮明反對,而嚴正地出來提倡一種新的讀書風氣的人,則此一百年內,不得不首先要輪到康有為。

康氏生于清咸豐八年戊午,距今不到八十年。他正式起來做一種嚴肅的新讀書運動,厥為其三十四歲在廣州長興里萬木草堂之講學。時為清光緖十七年辛卯,距今四十五年,還不到五十年。近代的新讀書運動,嚴格說來,并不是百年以內的事,而只是五十年內的事。

(二)

記載康氏萬木草堂講學詳情的,有康氏自著的《長興學記》,及其弟子梁啟超的《南海康先生傳》?!堕L興學記》是主持講學者當時手定的一種學規,《康先生傳》則為當時從學者事后追憶的一種講學精神之描寫。梁氏說:

先生以為欲任天下之事,開中國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乃歸講學于里城。

又說:

其時張之洞實督兩粵,先生勸以開局譯日本書,輯《萬國文獻通考》,張氏不能用;乃盡出其所學,教授弟子。

張之洞刊布《書目答問》,在此前十七年,其為《勸學篇》,則尚在此后七年。大概當時的張之洞,在他心中,還只知道一大批國朝諸先生的精校精刊書目錄,對康氏意見,自然不易接受。至康氏講學精神,梁氏說他:

以孔學、佛學、宋學為體,以史學、西學為用。其教旨專在激厲氣節,發揚精神,廣求智慧。

這竟依稀是回復到晚明諸遺老之矩矱。乾、嘉以來學者,可說無一人知有此境界。尤可異者,在他所想象的學術體統里,竟無“經學”一門,因之???、訓詁、輯佚種種乾、嘉以來正統相傳認為了不起的治學工夫,充分表現在張之洞《書目答問》里的,一到康氏所提倡的新學統里,可說已全無地位。即陳澧主張看一部注疏的見解,似乎在康氏學統里看來,亦可謂無甚意味了。另一點值得注意者,康氏的新學統里,也沒有了文學一門,以此較之曾國藩的《家書》、《家訓》所指示的路徑面貌,又自絕然不同。陳澧只想就乾、嘉經學上略略作補偏救弊的工夫,因此他主張漢、宋兼采。曾國藩則只就桐城派古文家的見解稍事擴大,而容納了些經學上訓詁考據的長處。平心而論,康氏所提倡的新學,比之陳、曾兩人該是高明得多了。至如張之洞,無別擇,無旨趣,僅僅是開一個目錄,說一些門面話,究竟談不到所謂學術與門徑。

至康氏以宋、明學與孔學并重,這已為乾、嘉學者所不肯言;而其以佛學與孔學并重,則又為宋、明學者所不敢言。至云“以孔學、宋學為體,以史學、西學為用”,其意似以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哲學對立,亦較近人只認有科學不認有哲學者稍勝一籌。亦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說較少毛病。至其教旨,提出“激厲氣節”,“發揚精神”,“廣求智慧”三項,尤其恰中了清代兩百多年在異族統治下所壓迫成的士大夫意態風氣之痼疾。即以最近二三十年的大學教育言,能做到廣求智慧一項,已遠不易。不僅講文史的只是紙篇字面之學,脫不掉乾、嘉以來訓詁、考據、記誦之積習;即治科學的,亦還不免如此。在講堂上稗販,豈不仍等如在紙篇上搬弄。至于激厲氣節,發揚精神,此兩項,在主政者固無此意提倡,即掌教者亦少見及其重要。我深感梁氏所記康氏當日萬木草堂一段講學精神,卻實有再受我們今日注意之價值。

因為康氏所欲提倡之新學術,與陳、曾、張諸人不同,可以說前一種是“經籍書本”之學,而后一種乃是“人文知行”之學。故在陳、曾、張諸人,只須開一書目,學者可以閉門自求;而康氏則感覺需要恢復宋、明講學的精神。他在《長興學記》里提出此意見說:孔子曰:“學之不講,是吾憂也?!标懽釉唬骸皩W者一人抵當流俗不去。故曾子謂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朋友講習,磨勵激發,不可廢矣?!鳖櫷ち骤b晚明講學之弊,乃曰:“今日只當著書,不當講學?!庇谑呛筮M沿流,以講學為大戒。江藩謂:“劉臺拱言義理而不講學,所以可取”,其悖謬如此。近世著書,獵奇炫博,于人心世道,絕無所關。戴震死時乃曰:“至此,平日所讀之書皆不能記,方知義理之學可以養心。”段玉裁曰:“今日氣節壞,政事蕪,皆由不講學之過。”此與王衍之悔清談無異。故國朝讀書之博,風俗之壞,亭林為功之首,亦罪之魁也。

如此說來,在陳、曾、張諸人,似乎只要有一種讀書運動已夠,而在康氏則主張在讀書運動之上,先要有一個講學運動。讀書只是講學中所有之一事。講學乃為讀書一事所應先決的問題。宋、明學者太看重講學了,流弊遂成只講學而不讀書。顧亭林則只從此點加以挽救,不謂經歷清代異族高壓統治兩百年后,學者只知讀書,不復知講學,于是所讀日趨于紙篇字面記誦考訂,而與人文知行了無關。換言之,社會只有了經師,卻不能有人師。因此學術界也只能有學問,卻不再有人才??凳弦浴白x書之博,風俗之壞”八字來批評清代二百年學人利病,可說一些也不差??凳弦谧x書之上先安一個“講學”,即此一點,已可說是兩百年來未有之卓識。

然而康氏長興講學迄今已五十年,世局震蕩,千變萬化,康氏的意趣,終亦未為后人所了解。我們三十年來的大學教育,能重新走上讀書路子,已算是極大努力了。到最近,又有人在發起“讀經運動”,“書院制度復活”等等口號,這些都還算是在讀書的路上打圈子,依然仍是清代乾、嘉在異族統治下的舊把戲,似乎還趕不上康氏長興講學的一段意氣。

(三)

長興學舍的課程,分別如下諸目:

志于道:

一曰格物。(捍格外物,勿以人欲害天理。)

二曰厲節。(提倡后漢、晚明之儒風。)

三曰辨惑。(近世聲音訓詁之學,小言破道,足收小學之益,不能冒大道之傳。)

四曰慎獨。(劉蕺山據為宗旨,以救王學末流。)

這里的第一項,即是要恢復乾、嘉所推第一流學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里所要打破的“天理”“人欲”之辨。第三項則是要打破乾、嘉正統派所建立的聲音訓詁學在整個學術系統里的地位。第二、第四項,則可說是康氏講學的新骨干。

據于德:

一曰主觀出倪。

二曰養心不動。

三曰變化氣質。

四曰檢攝威儀。

依于仁:

一曰敦行孝弟。

二曰崇尚任恤。

三曰廣宣教惠。

四曰同體饑溺。

游于藝:

一曰義理之學。(原于孔子,推于宋賢,今但推本于孔子。)

二曰經世之學。(令今可行,務通變宜民。)

三曰考據之學。(賢者識大,是在高識之士。)

曰詞章之學。

在這系統里,乾、嘉考據只占到第四項的第三目,而其間猶有大小之辨。乾、嘉考據學者能在大節目上下工夫的實在也并不多。

康氏說:

孔子之學,有義理,有經世。宋學本于《論語》,而《小戴》之《大學》、《中庸》及《孟子》佐之,朱子為之嫡嗣,凡宋、明以來之學,皆其所統,多于義理。漢學則本于《春秋》之《公羊》、《榖梁》,而《小戴》之《王制》及《荀子》輔之,而以董仲舒為《公羊》嫡嗣,凡漢學皆其所統,近于經世。義理即德行,經世即政事,言語、文學亦發明此二者。

孔子經世之學在于《春秋》,凡兩漢四百年,政事學術皆法焉。非如近世言經學者,僅為士大夫口耳簡畢之用,朝廷之施行,概乎不相聞也。

今與二三子通漢、宋之故,而一歸于孔子,譬如導水自江河,則南北條皆可正。

這是康氏的學術史觀。漢儒經世,宋儒義理,皆在孔門四科設教之系統下,而清代聲音、訓詁、考據之學不與焉。此是何等的大議論。

依照康氏之意,先要講明了應做如何樣的學問,才配說到須讀何等樣的書。康氏又說:

本原既舉,則歷朝經世之學,自《二十四史》外,《通鑒》著治亂之統,《通考》詳沿革之故,及夫國朝掌故,外夷政俗,皆宜考焉。宋、明義理之學,自朱子書外,陸、王心學為別派,四朝《學案》為薈萃。至于諸子學術,異教學派,亦當審焉。博稽而通其變,務致諸用,以求仁為歸。

此是長興講學教人讀書的大體見解。

當時未滿二十齡,親受業于萬木草堂的青年弟子梁啟超說:

余以少年科第,且于時流所推重之訓詁詞章學頗有所知,輒沾沾自喜。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獅子吼,取其所挾持之數百年無用舊學,更端駁詰,悉舉而摧陷廓清之。自辰入見,及戌始退,冷水澆背,當頭一棒。一旦盡失其故壘,惘惘然不知所從事。且驚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懼,竟夕不能寐。明日再謁,請為學方針,先生乃教以陸王心學而并及史學西學之梗概。自是決然舍去舊學,自退出學海堂,而間日請謁南海之門。(梁以十七歲中舉,時年十八。)

辛卯,余年十九,南海先生始講學于廣東城長興里之萬木草堂?!壬鸀橹v中國數千年來學術源流,歷史政治沿革得失,取萬國以比例推斷之?!照n則宋元、明儒學案,二十四史,《文獻通考》等。(以上具見梁氏《三十自述》)

雖說梁氏筆端常挾感情,然使熟治清代兩百年學術史的人,一看了《長興學記》的大概,自知梁氏此種記載,也未必是過分張皇了。

(四)

然而習俗移人,雖豪杰之士有不免??凳显诨浿v學凡三年,而最先第一年里,康氏已自陷落在經學考據的深阱中去了。他誤聽了川人廖平的一夕話,他誤以為漢代經學有“今”“古”文兩種絕不同的東西,他遂把一切古文說歸罪于王莽、劉歆之偽造。他以為后世流傳之經學,全是莽、歆古文學說,全是“偽經”,只可說是王莽新朝的新學,不能稱他為孔學。他要想在這上面入室操戈,摧陷廓清,把東漢以來迄于清代相傳的經學大統,一筆全寫在王莽、劉歆的帳上,然后他再提出一種新鮮的、道地的“新經學”出來,這即是南海康氏之學,而上托于董仲舒乃及《公羊春秋》。他要把考據工夫來推翻傳統的考據。

然而考據之學亦豈易言!往往為一個字,一個音,可以費人思考,累人年月,積了若干年歲,或更換了若干人物的若干說法,而始得一定論。現在康氏要以玩耍大刀闊斧的辦法來做閨房繡鴛鴦的考據工作,以他前后不滿兩年的時間,匆匆地寫成乃至刻成《新學偽經考》,(康以庚寅春得廖說,于辛卯秋七月刊成《偽經考》。關于此事,我尚有詳細考據,見《近三百年學術史》)拔趙幟,立漢幟,為中國兩千年經學,獨創新說。當時萬木草堂青年弟子陳通甫、梁啟超,都曾為他此書幫忙,然已心懷不滿。這一書,簡直是考據里的海派,野狐禪,不啻如清代初年毛西河之有意為《古文尚書》作冤詞。他不知乾、嘉以來的考據學,均遵守一種極謹慎極嚴肅的態度,要解決偌大一個問題,不該如此般鹵莽滅裂。

康氏一面自己存心菲薄考據工夫,一面卻想在考據圈里翻新花樣。心粗氣浮,已失學者風度,同時亦因此引起了許多不必要的糾紛與麻煩。其時義烏朱一新長教廣雅,首先對康說表示懷疑,屢貽書獻難??凳蠠o法說服他,卻于朱氏死后說其“請我打破后壁實言,言已大悟,其與人言及見之書札者,乃門面語”云云;此如方望溪為李恕谷作《墓志》,一樣的誣其死友。其后《新學偽經考》為清廷下諭焚禁,康氏亦避游桂林,而有《桂學答問》。

(五)

《桂學答問》與《長興學記》先后只隔四年,(辛卯至甲午)然而兩書精神遠異。他說:

天下之所宗師者,孔子也。凡為孔子之學者,皆當學經學。而經學之書汗牛充棟,有窮老涉學不得其門者,則經說亂之,偽文雜之。

如此說來,則孔學仍然是經學,而在經學上又要厘訂雜說,辨別偽文,則豈不仍須走上考據、訓詁的老路。康氏從此說到《公羊春秋》,董仲舒《繁露》,何休《注》,乃至于清儒陳立之《義疏》,劉逢祿之《釋例》,凌曙之《禮疏》諸書,則是仍走上了乾、嘉考據的船頭了。而且照此路向,也還只是蘇州惠氏學專講家法師傳之一派,還及不到徽州學與揚州學之博通。

康氏本以《論語》與《春秋》為孔學之兩途,然自劉逢祿《論語述何》,下及戴望《論語注》,他們都想把《公羊》與《論語》打通,而結果已知此路不通了?,F在康氏既專主《公羊》,則不得不拋棄《論語》,因而遂并拋棄了宋、明。本來康氏以《公羊》、《榖梁》分歸董仲舒、劉向兩家,把來包括漢儒經世之學;現在則專取《公羊》,于是又不得不拋卻《榖梁》乃至劉向。而康氏所謂漢學之經世,乃一變而為專講“微言大義”??凳洗藘煞N先后看法之不同,孰得孰失,是進是退,稍治儒學,則可以不煩言而辨。

總之,治孔學重《論語》,不失為是一條活路。若改重《春秋》,則是一條死路。此在宋儒早已看透,現在康氏仍舍活路而改走死路,還在《春秋》學中要專走《公羊》,則更是走進了牛角尖,更無出路,更無活意。人家說康氏攘竊了廖平的著作發明權而博得大名,我只說康氏上了廖平的大當而誤入歧途,葬送了他長興講學的前程,這實在是一件極可惋惜的事。

康氏又說:

孔門后學有二大支,其一孟子,其一荀子。孟子為《公羊》正傳,荀子為《榖梁》太祖,而群經多傳自荀子,其功尤大。

這里又發現了沖突。孟子是否《公羊》正傳?康氏已難自圓其說。今康氏既主專治《公羊》,則又何必再敷衍群經多傳自荀卿之舊說。其實此等云云,本是乾、嘉早期經師之見解,若果要專取《公羊》家法,即無取乎此多傳群經之荀子。

康氏又說:

孔學聚訟,不在心性而在禮制?!栋谆⑼ā窞槭牟┦克C萃之說,字字如珠,與《繁露》可謂孔門真傳秘本。賴有此以見孔學,當細讀。

此等話,更為荒唐。完全是道、咸以后始有的不通見解,完全上的廖平的大當,歧之又歧,迷途不返;較之長興講學精神,相隔更遠。

康氏又勸人讀陳壽祺注《五經異義》,讀《四庫提要》經部目錄,讀魏源《詩古微》,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胡渭《禹貢錐指》、《易圖明辨》,惠棟《易漢學》,江永《禮書綱目》,秦蕙田《五禮通考》及一切今學經說,《大小戴禮》,《尚書大傳》,《韓詩外傳》,乃至《欽定御纂十經》、《十三經注疏》、《經學匯函》、《通志堂經解》、《皇清經解》、《續經解》,皆涉獵擇讀之,而嘆曰:

此真浩如煙海,若無本領,宜其窮老無所入也。

此外還須讀清代各家的《說文》,《爾雅》,以及《廣韻》、唐《石經》、《七經緯書》,《玉函山房輯佚書》之類。我想當梁啟超起初見康氏,自辰及戌,“取其所挾持之數百年無用舊學,更端駁詰,悉舉而摧陷廓清之”者,大概也就是這些吧。而梁啟超卻說:

后又講學于桂林,其宗旨方法,一如長興。

這句話,我實在不敢信。至少長興講學時,康氏還像一個有意提倡講學的思想家。而《桂學答問》,只是一個自矜博通的讀書人。換言之,也可說長興講學時的康氏,還像是有意提倡“士大夫之學”的;待到《桂學答問》時,他仍自陷入了“博士之學”的圈套中去了。這一種變化,好在兩書俱在,可留供我們細讀細研。而康氏在此前后四年間,所以有偌大一變遷者,我想他到底奈何不下他自己的那一部《新學偽經考》,那部書始終在他肚子里作梗;這一層,至少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桂學答問》于經學外,照例還有史、子、集三部門的書目和讀法。然那樣分門別類,平鋪的羅列著,言其意趣之警策,已遠不如康氏自己的舊著《長興學記》。言其項目之詳備,則又遠不如張之洞的《書目答問》。所以康氏也說:

書目博深,莫如欽定《四庫提要》。精要且詳,莫如《書目答問》??沙V脩研涫煊?,學問自進。

又說:

右所條目為學者之初桄,良以《四庫提要》及《書目答問》目錄浩繁,窮鄉僻遠,家無藏書,限于聞見,濡染無從。或稍有見聞,而門徑不得,望若云煙,向若而嘆,從此卻步。故為導之先路。若大雅宏達,贍見洽聞,固無俟區區也。

《長興學記》有其弟子陳千秋《跋》,謂:

康先生思圣道之衰,憫王制之闕,慨然發憤,思易天下。既絀之于國,故講之于鄉。

不謂四年后的《桂學答問》,只自居于為張之洞的《書目答問》導先路,做一種教人讀書入門的入門書。在張氏的《勸學篇》以前,康氏先已代替他做了這一番工作。

(六)

“道假眾緣,復須時熟?!保ā陡呱畟鳌窌夷σ釅糁姓Z。)大概這一百年來,時代的力量始終凌壓在人物的上面。我們也可以說是緣不湊,時不熟;但到底還是那些人物,種因無力,不夠條件。在康氏早年,粗聞其鄉前輩朱次琦之緒論,當時他對宋學本無深造,而志高趣博,對于考訂瑣瑣,又所不耐。但那時一般的風尚,還是重在博雅考訂,所以張之洞從《書目答問》轉變出《勸學篇》,而康氏則從《長興學記》轉變出《桂學答問》來。我們從這兩面各打一折扣,恰可把握到晚清之學術界。而傲然以圣人自命的康氏,又是汲汲皇皇,熱心政治,并不專精在講學上。

及戊戌政變,康氏奔亡海外,他的學術生命,遂與其政治生命相隨俱盡。然而退一步言之,戊戌政變,究不得不說是我們五十年來第一件大事。而且康氏論學,素重《禮運》,到現在,《禮運》居然已譜成國歌,而“天下為公”的橫匾,則凡政府公署所在無不有。可見康氏那時長興講學的一段精神,究竟不能說他沒有收獲,所惜是僅僅止斯而已。

五、梁啟超

(一)

追隨康門,從事于新讀書運動的,最著者為梁啟超。梁氏生于清同治十二年葵酉,卒于民國十七年,距今還不到十年,他還是一個嶄新的現代人物。

康有為講學桂林,自著《桂學答問》外,又囑咐梁氏為《讀書分月課程》,時梁氏年二十二?!斗衷抡n程》,似乎有意無意地模仿著有名的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而來。程書可說代表大部分老派的宋學家的讀書精神,而梁氏的《分月課程》,則正為現代新讀書運動中一種有力的主張。我們不妨把來對比一看。

一個是專本朱子,一個是專本康先生,都是有宗主的在教人讀書,此是兩家之所同。然而一分年,一分月,只此意思緩急之間,便見兩種讀書精神之異點。前者意求玩索精熟,透徹融會,朱子所謂:“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循序漸進,熟讀精思,緩視微吟,虛心涵泳。”“分年”是寬著期限,“日程”便是緊著課程,翻讀程書的自可得其意味。至于梁說則謂:“康先生劃除無用之學,獨標大義,故用日少而蓄德多。循其次第之序以治經,一月可通《春秋》,半載可通禮學。度天下便易之事,無有過于此者。學者亦何惜此一月半載之力而不從事?”

所以程書自八歲入學,分年程限至二十二三歲或二十四五歲,失時失序的至三十歲前而辦,始終應有十四五年或十六七年的工夫。因此程氏亦說:“此法似乎迂闊。”而梁氏所謂《讀書次第表》,則前后只有六個月,故自謂“便易之事無過于此也?!?/p>

今將其《讀書次第表》中六月分配之大概介紹如次:

六月中讀書共分經學、史學、子學、理學、西學五項,內以經學為主。

一、經學,專舉《春秋》與禮學。其六月之分配,如次:

第一月,先讀《公羊釋例》(劉逢祿著)。擇其要者數篇先讀,一二日可卒。再讀其他諸篇,六七八日可卒。

次讀《公羊傳注》(何休注)。共為書三本,十日可卒。再讀《春秋繁露》,先擇其言《春秋》之義者,五日可卒。

第二月,可以半月之功,再溫《公羊傳注》、《繁露》二書。

次,并讀《谷梁傳》與《王制》。

第三月,讀《新學偽經考》(康著),《左氏春秋考證》(劉逢祿著),《禮經通論》(邵懿辰著),《詩古微》(魏源著)。

第四月,讀《五經異義》,《白虎通》。

第五月,讀《禮記》。

第六月,讀《大戴禮記》及《春秋繁露》中言陰陽天人者。

二、史學,六月中分讀《史記》,《前》、《后漢書》。

三、子學,六月中凡讀《孟》、《荀》、《管》、《墨》、《老》、《莊》、《列》、《呂》、《淮南》諸家。

四、理學,六月中凡讀宋、元、明三朝《學案》,及《朱子語類》。

五、西學,自第三月起,四個月中讀《瀛寰志略》,《萬國史記》,《列國歲記》,《政要》,《談天》,《地學淺識》諸書。

這樣的讀書,要在前后六月之間,古今中外無不知,微言大義無不曉,至少易犯著兩種流弊:

一是意思迫促,不能有沉潛深細之樂,近于太要討便宜。

二是自視過高,看外面事理太輕率,易于長成一種傲慢與輕率的態度,不肯虛心玩索。這并非說康、梁本身定是如此,只是康、梁之提倡,決然易走上如此的路向。現在固然沒有依照著梁氏六月課程來讀書的人,然而那種意思迫促以及自視過高的風氣,似乎已成了四十年來的時代病;而在康、梁指導人讀書的意見里,恰恰把此種時代病,十分地透露了出來。

(二)

在康氏游桂林三年,梁氏在湖南與譚嗣同諸人創南學會。其時宛平徐仁鑄為督學,梁氏主講事物學堂,徐氏有《輶軒今語》一書,據說出梁氏手。所謂《輶軒今語》者,針對張之洞《輶軒語》而名,謂此書無非欲多士急究當務,挽濟時艱。其書尚在張之洞《勸學篇》成書前一年。張之洞所以從《書目答問》轉到《勸學篇》,自然亦受此書影響。茲再摘要介紹如次:(下引據《翼教叢編》卷四)

一、經學

經學當求微言大義,勿為考據訓詁所困,(西漢主微言大義,東漢主名物訓詁。)

經學當口說、傳記二者并重。(經學本以通微言大義達于政事為主,不必沾沾于章句訓詁間,此西漢經術所以為美也。)

經學當以通今為主義。

經學當先通《春秋公羊傳》。

《四書》宜留心熟讀。(孔子外王之道在《春秋》,內圣之道在《論語》,朱子特尊《四書》,誠為卓識。)

《爾雅》只須讀郝氏《義疏》一部,《說文》只須讀段《注》一部。(古人以此等為小說,近儒窮畢生精力,白首而研之,甚乖于小學之義。)

二、史學

史學以通知歷朝掌故沿革得失為主,不可徒觀治亂興亡之跡。

史學以官制、學派二端為最要。(官制為一朝政治之所出,學派為一朝人才之所出,二者皆治亂興衰之大原也。)

史學以民間風俗為要義。

《史記》乃一家之言,不可徒作史讀。

《史記》、《后漢書》宜先讀。

史公以后,以鄭夾漈為史才之最。

《九通》當擇讀。

近儒史學考訂之書,悉宜屏絕。(梁玉繩、王鳴盛輩,雜引筆記,旁搜金石,訂年月,校人名,雕蟲小技,壯夫不為。)

三、諸子學

諸子之學,可與《六經》相輔而行。

漢以后無子書。(漢后號稱子書者,皆可不讀。)

四、宋學

宋學為立身根本,不可不講。(學者茍志趣不立,行誼不端,雖讀書萬卷,只益其為小人之具而已。)

宋學宜先讀《學案》。

朱子書宜讀《語類》。

諸儒文集宜擇讀。

此雖寥寥十數條,然經學主以微言大義通經致用,史學主通掌故沿革,以推籀政治人才興衰之大原,以諸子至《六經》相輔,以宋學為立身基本,皆不失為一種粗大而有氣力的見解。而當時遂立刻引起一輩守舊者之反對,謂其:

紕繆無根之語,不一而足。如以訓詁為無用,以考古為大謬,以諸子與《六經》并列,謂漢以后無子書,一時簧舍之子,相與撟舌屏息,不知其學之所由來。(語見《翼教叢編》卷四《長興學記駁義敘》)

即此可見當時一輩手舊學者之頑固與閉塞。即就彼輩舉斥各點,亦正見《輏軒今語》在當時,不失為一種糾挽時病,極清新開通之見解也。彼輩又謂:

襲謬沿訛,本原于康氏之《長興學記》。

此語卻甚是,《輏軒今語》大體固是《長興學記》之引申也。

(三)

然而一年以后,即是戊戌政變,康、梁均出亡海外,他們所提倡的新讀書運動,從此絕響。平心而論,他們推孔子為教主,守《公羊》為教法,以《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為以毒攻毒、推翻訓詁考據的話柄,此等處未免多有可議。然而他們以作新人才、改革政治為讀書治學的大目標,以經史為根柢,以時務為對象,就大體言,他們提倡的一套,實應與北宋、晚明無大懸殊。在中國學術史上,他們實應占很高的地位。不過北宋比較經歷了一段安寧的過程,積了一百年三四代的醞釀,自胡瑗、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而迄張載、程顥、頤,遂得造成一種有力經久的學風。晚明則梨洲、亭林、船山諸老,其下半世皆在枯槁寂寞中打熬,以三四十年的掩抑深藏,造成他們精光不磨的成績。

今論康、梁,當其奔亡出國,康年只四十一,梁年只二十五,以與梨洲、亭林、船山相擬,尚還未到他們息志匿跡一意學問的年歲。而此后康氏在學術上即并無深造,他講學的聲光與從政的意氣同時暗澹了。所以康氏在學術史上,只有彗光一射,并沒有星月貞明。若就四十歲前的生命而論,梨洲、亭林、船山諸老,都沒有康氏般光耀,而五十以后的二三十年間,則康氏淵泉已竭,遠遜梨洲、亭林、船山諸老之生機蓬勃。康氏自身在學術修養上并沒有一種篤厚堅實的基礎,自然不能領導后起的人來走上一條遠到的路程。只是就他的彗光一閃而論,也就終不能不說是黑暗中的一線光铓了。

而且康、梁當時所欲提倡的新學術,本以通經達務為職志。而論康、梁所遭的時代,則創古未經。其復雜艱難之情形,尤遠非北宋、晚明可比。康、梁在當時,對于中國舊有經史之學,本說不到有甚深之研討。一旦要援以致用,談何容易???、梁以后,“通經達務”“學以致用”的觀念,一發不可制,而中國舊有種種經、史、諸子、理學,卻只見其與時代相捍格,急切挽不上一氣來。于是做學問的只有仍守乾、嘉相傳訓詁考據的舊轍,盡其與時代隔絕;而熱心時務的,卻不期然而然的叫出“把線裝書扔在毛廁里”的無理呼聲來。在此時期中的梁啟超,正在努力于中國之“新民”的提倡,對其以前在廣州萬木草堂乃至湖南時務學堂所講論的一套中國經、史、諸子、理學等等,亦不得不逐漸疏遠。直到辛亥革命前后幾年,學校里幾乎只有英文、算學和各種教科書,社會上幾乎只有政論、新聞以及幾種新小說,學術空氣稀淡到極點,所謂線裝書與毛廁,實在地位也頗已接近?;仡櫼淹悶?、曾國藩、張之洞、康有為諸人的言論,儼如隔世。

此下接著的是新文化運動,而以往一些舊書,才又借著“科學方法整理國故”那一漂亮口號之掩護,而稍稍復活。因此,一方面,雖在高呼“打倒孔家店”,“打倒吃人的舊禮教”,而那批冷閣在毛廁邊緣的線裝書,連孔家店的一應舊禮教在內,卻逐步的藉科學方法整理國故之美名,而重新受時代之盼睞。在那時的梁啟超,又復舊調重彈,而有《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之傳布。

(四)

《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乃接著胡適的《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而寫成,事在民國十二年四月,距今只有十二年,實在還是一宗嶄新的文件。那時梁氏年踰五十,亦可說比較是他晚年成熟的見解,較之他二十余歲時所寫的《分月課程》等等,確有許多不同。而且我覺得,他這一個《書目及其讀法》,較之百年來陳灃、曾國藩、張之洞、康有為諸人的意見,全要高明得多。在這十幾年來,亦還沒有比他更高明的指導讀書的新方案出現。我很愿鄭重地介紹他這一舊公案于最近有意提倡讀書運動的人作參考。下面是一個約略的介紹。原件尚易得,愿學者自尋閱之。

全《目》共有書一百六十余種,分五類:

甲、修養、應用及思想史關系書類。

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獻學書類。

丙、韻文書類。

丁、小學書及文法書類。

戊、隨時涉覽書類。

戊類,梁氏本不認真。他說:“既謂之涉覽,自然無書不可涉,無書不可覽,本不能臚舉書目。”然若對甲乙兩類書真用功的話,則第五類書全屬可讀,全有價值。丁類,似乎更非梁氏意趣所在,所以雖舉了幾部書,而說:“若非有志研究斯學者,并此諸書不讀,亦無妨耳。”則梁《目》用意所在,實重前三類。

我覺得他把修養、應用及思想史一類書放第一,而以政治史及其他文獻一類書放第二,實在還是以前萬木草堂、長興學舍舊規模。但他并不以孔子為教主,《公羊春秋》為教典。全部《書目》中,再沒有何休《公羊傳注》以及劉逢祿《公羊釋例》乃至《轂梁傳》、《王制》、《五經異義》、《白虎通》、《左氏春秋考證》、《新學偽經考》等等,今文學家張皇附會的書籍。當他二十二歲在桂林為康先生開《分月課程》時,這些書全是學者的最先必讀書,至此卻絕口不提。這是梁氏擺脫康氏束縛,自出手眼的一個絕大進步。

《長興學記》分學術為義理、經世、考據、詞章四種;梁《目》前三類相當于義理、經世、詞章,而偏偏缺去考據;這亦是梁氏見解卓絕處。因各項學問都該要有考據,而考據不應自成為一種學問。

在梁氏《書目》里,又把書分著“精熟”“涉覽”兩類。他說:“一要心細,二要眼快。”這是陳氏、曾氏常說的話,陳氏說:“學者不肯從頭讀一部書,其病可以使天下亂?!痹蟿t力主一書未完,不及他書。梁氏此《目》,已相當地采納了陳、曾兩家勸人精熟讀書的意見,沒有往時《分月課程》內一種意思破促的毛病了。

陳氏勸人讀注疏,不脫經學家圈套。張氏《勸學篇》按著《易》、《書》、《詩》、《春秋》逐一的舉一部代表書,既不成經學,又不是儒學或宋學,更覺無聊。康氏以《公羊》今文學家的偏見教人讀書,尤為專輒褊狹。只有曾氏《圣哲畫像記》,范圍通廣,較有意思。今梁氏采及諸子、諸史,意境較曾氏又恢擴。曾氏著眼,似乎只重在為個人修養立一準繩;而梁氏則注意及于治學之大體,而于個人立身修養方面,又能處處顧到。其第三類韻文一目,勸人讀專集,為陶寫情趣之資,亦兼有曾氏長處,而并不像曾氏之刻意在做一文章家。

又梁《目》多舉后世??弊⑨尵?,此亦兼有張氏《書目答問》之勝場。當知須先擇書,然后再講校注;若凡書只論精校精注,則只是目錄收藏家見識。

又梁《目》雖開列書籍一百六十余種之多,較之《書目答問》已相差得夠遠了。而梁氏在讀法上先后詳略,儘有伸縮,末后附上一個《最低限度必讀書目》,也正如曾氏《家書》、《家訓》般令人有約可守。

上舉諸條,可見梁氏《書目》實已掩有近百年來陳、曾、張、康諸家之長處而無其短疵。

又梁氏《書目》中說:我認定史部書為國學中最主要部分。

此亦以前諸家所不及。以前只知重經學、文學,到梁氏始轉移眼光看重到史學。他的《輶軒今語》,亦以論史學的幾條為最精彩,史學本來是梁氏天資所近的拿手學問。而梁《目》更重要的精神,則在脫去教人做一專家,不論是經學家(如陳、如康)、文學家(如曾)、收藏家或博雅的讀書人(如張),以及正統的理學家(如曾),梁氏都不在這些方面來指點人。梁氏只為一般中國人介紹一批標準的有意義有價值的中國書,使從此認識了解中國文化的大義和理想,而可能在目前中國的政治、社會各方面都有其效益與影響。這一點意義,因為時代較后數十年之故,而使梁氏《書目》,其用意及價值,遂遠超于陳、曾、張、康諸家之上。

(五)

但不幸這十幾年來,梁氏那一篇《書目及其讀法》,也并不為時人所注意。我們不妨將最近的讀書風氣和梁氏意見稍作比較:

第一,似乎近來的風氣,只注意在各自做各自的專門家,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4-0晉級贏78分,3-2領先贏44分!奪冠熱門外強中干,你們快出局了

4-0晉級贏78分,3-2領先贏44分!奪冠熱門外強中干,你們快出局了

老梁體育漫談
2025-05-16 00:29:34
約基奇暴走燃盡自我?看戈登發揮?掘金VS雷霆奮力拖搶七?

約基奇暴走燃盡自我?看戈登發揮?掘金VS雷霆奮力拖搶七?

海棠侃球
2025-05-16 01:18:28
黃海波現狀:早已財富自由,49歲胡子拉碴略顯老,8歲兒子很像媽

黃海波現狀:早已財富自由,49歲胡子拉碴略顯老,8歲兒子很像媽

東方不敗然多多
2025-05-15 16:16:44
蒙古國終于想通了,說出隱藏18年的秘密,將對中俄“言聽計從”?

蒙古國終于想通了,說出隱藏18年的秘密,將對中俄“言聽計從”?

知鑒明史
2025-05-15 17:51:38
爆冷4-1晉級,輕松4-1逆襲!季后賽最強王者誕生,聯盟格局變了

爆冷4-1晉級,輕松4-1逆襲!季后賽最強王者誕生,聯盟格局變了

老梁體育漫談
2025-05-16 00:05:22
任 職 前 公 示

任 職 前 公 示

錫望
2025-05-14 16:12:20
表面正人君子,實則流氓頭子、家暴惡魔,這3位男星簡直令人作嘔

表面正人君子,實則流氓頭子、家暴惡魔,這3位男星簡直令人作嘔

趣文說娛
2025-05-14 11:53:32
如何評價龍珠圈子里只看42卷《龍珠》的人?

如何評價龍珠圈子里只看42卷《龍珠》的人?

亭里說事
2025-05-14 17:33:54
董女士關系網浮出水面,波及多人,主任、院士為何不竭余力幫她?

董女士關系網浮出水面,波及多人,主任、院士為何不竭余力幫她?

辣條小劇場
2025-04-30 00:24:32
華為王炸!折疊屏 PC 官宣

華為王炸!折疊屏 PC 官宣

EETOP半導體社區
2025-05-15 11:35:49
黃圣依母親最新采訪直接掀了楊子家老底!不斷感嘆女兒很不容易

黃圣依母親最新采訪直接掀了楊子家老底!不斷感嘆女兒很不容易

春序娛樂
2025-05-14 13:40:16
震撼宣布!絕不會任“臺獨”禍首賴清德逍遙法外,顫抖吧!

震撼宣布!絕不會任“臺獨”禍首賴清德逍遙法外,顫抖吧!

觀星賞月
2025-05-15 17:07:22
沙特剛與美國簽下6000億大單,不到24小時,轉頭和中國簽70個項目

沙特剛與美國簽下6000億大單,不到24小時,轉頭和中國簽70個項目

悄悄史話
2025-05-15 22:41:54
三名廳級干部被查、主動投案

三名廳級干部被查、主動投案

魯中晨報
2025-05-15 17:19:06
意媒:姆希塔良暗示自己可能很快就退役,國米確實在考察德保羅

意媒:姆希塔良暗示自己可能很快就退役,國米確實在考察德保羅

直播吧
2025-05-15 23:14:28
福布斯2025年運動員收入榜前十:C羅2.75億居首、梅西1.35億第五

福布斯2025年運動員收入榜前十:C羅2.75億居首、梅西1.35億第五

懂球帝
2025-05-15 22:25:07
炮艇撞擊全記錄!愛沙尼亞扣押俄油輪失敗 俄戰機 1 分鐘扭轉局勢

炮艇撞擊全記錄!愛沙尼亞扣押俄油輪失敗 俄戰機 1 分鐘扭轉局勢

中國北方
2025-05-15 15:08:20
惡心!店家曝光顧客試穿褲子沒穿內褲,襠部留下一坨分泌物

惡心!店家曝光顧客試穿褲子沒穿內褲,襠部留下一坨分泌物

小人物看盡人間百態
2025-05-14 18:00:03
僅播4集,熱度破23000,不愧是你們苦苦盼了兩年的權謀劇

僅播4集,熱度破23000,不愧是你們苦苦盼了兩年的權謀劇

體育官已上任
2025-05-14 08:32:22
外媒:埃及消息人士稱,美國正施壓以色列,要求其接受在加沙地帶為期數日的停火

環球網資訊
2025-05-15 09:13:33

2025-05-16 02:12:49
方待夜半聽君語 incentive-icons
方待夜半聽君語
文旅記行
1297文章數 379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藝術要聞

故宮珍藏的墨跡《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這才是地道的魏晉寫法

頭條要聞

劉曉慶被實名舉報涉嫌偷稅漏稅 官方:正依法依規辦理

頭條要聞

劉曉慶被實名舉報涉嫌偷稅漏稅 官方:正依法依規辦理

體育要聞

越過山丘!鄭欽文:山海皆可平 羅馬站4強

娛樂要聞

一場戀情瓜暴露了趙麗穎的真實處境

財經要聞

李強:把做強國內大循環擺到更加突出位置

科技要聞

特朗普施壓庫克:不希望蘋果在印度建廠!

汽車要聞

下半年上市/預計15萬元左右 長安啟源A06官圖發布

態度原創

本地
數碼
房產
家居
公開課

本地新聞

2025年“5·19中國旅游日”活動啟動儀式

數碼要聞

BiCS8 TLC 進入企業級領域,鎧俠發布 CM9 系列 PCIe 5.0 SSD

房產要聞

三年血虧468萬!天河、黃埔網紅盤,跌到底了嗎?

家居要聞

自然木色 松弛溫暖家園

公開課

李玫瑾: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山区| 宜春市| 惠水县| 青冈县| 佛坪县| 沧州市| 昌吉市| 新乡县| 温泉县| 榕江县| 靖州| 津南区| 乌兰浩特市| 千阳县| 新巴尔虎左旗| 莲花县| 武鸣县| 德保县| 嘉禾县| 三门峡市| 龙陵县| 花垣县| 壶关县| 澎湖县| 元谋县| 遂宁市| 罗定市| 霍山县| 罗甸县| 永康市| 友谊县| 怀柔区| 乐东| 大方县| 龙门县| 五河县| 依兰县| 洛南县| 丹寨县| 绥滨县| 湄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