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娘子”的繞指柔
——記全國先進工作者、云南省云縣檢察院第二檢察部主任楊莎莎
2021年,楊莎莎(左)在辦案區為涉案未成年人開展心理疏導。
人物檔案
楊莎莎,女,回族,1985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2009年10月參加工作,現任云南省云縣檢察院第二檢察部主任,一級檢察官。先后榮獲“云南省三八紅旗手”“云南省優秀共產黨員”“云南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國三八紅旗手”等20余項榮譽。2025年4月,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在觀護幫教基地,她俯下身子耐心地給被附條件不起訴的少年釋法說理;在“一站式”取證保護中心,她輕輕地為受侵害的少女梳理凌亂的頭發,轉身偷偷流下了眼淚;在學校,她與孩子們歡快地做“學法”小游戲,傳播法律知識……翻開楊莎莎的工作相冊,這些充滿溫暖的瞬間,勾勒出她15年檢察生涯中最動人的篇章。
今年4月28日,楊莎莎的相冊里又定格了一個光榮的瞬間——參加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并作為全國檢察系統獲獎代表上臺領獎。
“能夠走進人民大會堂,并登上領獎臺,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頒獎,我感到無比榮耀,也感到身上沉甸甸的責任。”回想起領獎經歷,楊莎莎仍然激動不已。
從公訴席上的“鐵娘子”到孩子們口中的“未檢姐姐”,回顧一路走來的歷程,楊莎莎感慨地說:“以前覺得司法的力量就在于嚴懲犯罪,干了未檢工作后才逐漸明白,司法的力量也在于教育感化挽救,更藏在幫教后孩子們每一次向好的轉變上,藏在為孩子們點亮未來的每一次努力中。”
作為一名未成年人檢察工作者,楊莎莎經手的案件都與青春、成長相關,看似平凡,卻在細微之處改變著一個個少年的命運。
從公訴人到“未檢姐姐”
“上大三時到檢察院實習,看著公訴人在法庭上唇槍舌劍、英姿颯爽,非常羨慕,當時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成為一名這樣的檢察官。”2010年,楊莎莎如愿考入云南省云縣檢察院,先后在偵查監督科、辦公室、公訴科工作,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公訴人。2018年,她被安排從事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為打開工作局面,在楊莎莎的牽頭下,云縣檢察院組建未檢辦案組,創建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室——“滄江明珠”未檢工作室,啟動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捕訴監防教”一體化辦案模式,嚴厲打擊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對涉罪未成年人進行分級干預,做到精準幫教。
“剛開始從事未檢工作,全市都無經驗可循、無模式可鑒,但只要用心辦案,總能摸索出有用的經驗。”楊莎莎說,她的成長得益于一個個案件的磨煉,對于自己辦理的案件,她如數家珍。
16歲的小志(化名)在KTV飲酒后將17歲的小強(化名)打傷。案件移送檢察機關后,楊莎莎帶領辦案團隊進行詳細的社會調查,最終決定對小志適用附條件不起訴,并開展為期6個月的監督考察。
“小志剛上初三,處于青春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與父母缺乏有效溝通。我們跟他溝通時,感覺他有叛逆心理和厭學情緒。”小志的情況引起了楊莎莎的注意,她牽頭成立“檢察官+監護人+學校+司法社工+法治志愿者”的幫教小組,制定個性化幫教方案,同時向小志父母發出“督促監護令”和“家庭教育令”。在多方努力下,小志最終順利通過了監督考察期,考入當地高中就讀。
“未成年人檢察工作要堅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工作中,既要助力‘浪子回頭’,也要保護好未成年被害人的權益。”履職過程中,楊莎莎發現小強因受傷錯過了外出務工的機會,出現了輕度抑郁的癥狀。“我們迅速啟動被害人‘一站式’關愛救助工作機制,為小強提供多元化社會救助,為其進行心理疏導,聯系當地勞動就業服務企業為他提供勞動技能培訓并推薦上崗。與此同時,針對轄區KTV等娛樂場所違規接納未成年人的問題,我院依法向相關部門制發檢察建議,督促進行整治,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筑牢安全屏障。”談及案件辦理過程,楊莎莎娓娓道來。
此前的楊莎莎,是公訴席上的“鐵娘子”。但當面對涉罪未成年人時,她的語氣會不自覺地柔軟下來。走到未檢崗位后,楊莎莎坦言:“感覺理念變化還是很大的,未檢工作不是簡單的起訴與懲戒,不能就案辦案,要時刻想著怎么幫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幫他們找到回家的路。”
記者注意到,在楊莎莎辦公室的角落,有一個“談心角”,里面擺著毛絨玩具和彩色的信紙。“有時候,我就在這兒和孩子們談心,讓他們放松下來。說起來,我們工作室的Logo還和‘談心角’有關。”楊莎莎告訴記者,第一個走進“談心角”的孩子在信紙上畫了只斷翅的小鳥,她在旁邊畫了一雙托舉的手,這個細節后來成為“滄江明珠”未檢工作室Logo的雛形——一雙手托舉著躍出云海的太陽。
用愛編織守護網
在云縣婦幼保健院二樓,三間淡藍色的房間組成了“未成年人一站式取證保護中心”,墻上貼著可愛的卡通貼紙。13歲的小美(化名)蜷縮在沙發上,眼神驚恐又無助。楊莎莎輕輕握著她的手,將玩偶遞給她,安撫好她的情緒后,以便于偵查人員和醫務人員一次性完成后續的詢問、生物檢材提取等取證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小美受到二次傷害。這個建在醫療機構內的“未成年人一站式取證保護中心”,是楊莎莎跑了10余次縣婦聯、衛健局、公安局后促成的“暖心工程”。
“以前未成年被害人要在醫院、派出所、檢察院、婦聯之間來回跑,每說一次遭遇就像重新撕裂一次傷口。現在我們通過跨部門、多專業的銜接機制,優化工作流程,在相對集中的時間和空間內,實現‘一站式’辦案和未成年人保護。”楊莎莎說,這樣能最大限度避免未成年被害人受到二次傷害,同時因為多部門搭建了聯合機制,可以為未成年被害人提供集法律援助、心理服務、醫療幫助、家庭教育等“多位一體”的綜合性救助。
“被害人需要保護,對于涉罪未成年人,我們也要盡力教育感化挽救,為他們搭建起回歸社會的橋梁。”楊莎莎說。
17歲的小華(化名)因犯故意傷害罪被移送至檢察機關審查起訴。父親早逝、母親改嫁,不幸的家庭讓小華稚嫩的臉上寫滿了絕望。楊莎莎帶著辦案團隊走訪時,發現小華經常幫助村里的老人修理物件。綜合各種情況,在對小華作出不起訴決定后,楊莎莎申請讓他入駐觀護幫教基地,學習汽修技術,并推薦就業。6個月后,監督考察期滿時,小華眼里閃著光說:“莎姐,我修好了第一輛摩托車,車主夸我手藝好。”如今的小華在廣州的一家大型修理廠擔任技工,還定期寄來手寫的明信片,分享工作和生活的點滴。
這樣的故事在未成年人觀護幫教基地里不斷上演。楊莎莎創新“文化+技能+公益勞動”的觀護幫教新模式,讓10多個孩子在非羈押狀態下學會謀生技能。她常說:“法律的溫度,不是縱容錯誤,而是給迷途的孩子遞上一把打開未來的鑰匙。”
讓每個孩子眼中永駐星河
“同學們,遇到壞人要記住‘三要三不要’——要跑、要喊、要記特征,不要硬拼、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慌!”在云縣第二完全小學的操場上,楊莎莎戴著卡通頭飾,和孩子們玩起“自護小衛士”的闖關游戲。
這是楊莎莎為孩子們普法的一個微鏡頭。她發現傳統法治課效果不佳,便帶著團隊把課堂搬到茶園、搬到篝火旁,用情景劇演繹校園欺凌,用短視頻講解網絡安全。在古茶園,她帶著孩子們觀察茶樹生長:“每棵茶樹都需要陽光和雨露,就像每個孩子都需要法律的保護。”在佤族村寨的火塘邊,她用民族諺語向孩子家長講解監護責任,得到家長們的認可。
作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檢察官,楊莎莎更懂得守護的分量。當發現傣族村寨有兒童早婚現象,她聯合縣婦聯工作人員挨家挨戶走訪調查,送法上門;得知山區學校留守兒童多,缺乏法治老師,她帶著團隊每月驅車3個小時送課上門。
“這里的孩子,有的跟著爺爺奶奶長大,有的住在云霧繚繞的山上,但每個孩子的眼睛里,都該有星辰大海。”楊莎莎指著工作室墻上的地圖,212個幫教對象的分布點連成溫暖的星河。從公訴席到未檢崗,從法庭到校園,她始終相信:“當我們蹲下身子和孩子說話,法律就不再是冰冷的條文,而是托舉他們飛翔的翅膀。”
如今,楊莎莎設計的滄江明珠“護‘未’課堂”覆蓋了全縣78所中小學,原創手偶劇被評選為全國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精品課程,而她也成了孩子們心中最親切的“莎姐”。她還帶領團隊創辦了未檢專刊、電臺,依托新媒體平臺每周五定期推送“未檢姐姐”敲黑板、自護小攻略等專題專欄,多渠道全方位向社會宣傳未檢工作,普及相關法律知識。
夕陽西下,余暉灑在瀾滄江上,波光粼粼。楊莎莎又踏上了走訪的路,她的身影與這片土地漸漸融為一體。她知道,守護孩子們的成長,永遠沒有終點。
來源:檢察日報·要聞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