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迫使對方服從我方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而勝利往往只是短暫的喘息。”戰爭從未給人類帶來真正的安寧,印巴之間的沖突便是最好的例證。當地時間5月10日,印巴宣布全面停火,然而48小時后,印度總理莫迪卻對著全國14億人發表講話,堅稱印度是這場沖突的贏家。這一表態不僅與巴基斯坦的觀點針鋒相對,也讓外界對這場沖突的真實結果充滿了疑惑。
停火協議的背后:各取所需的暫時妥協
印巴之間的這場沖突并非毫無預兆。自5月7日起,印度以“反恐”為名,發起了代號為“朱砂”的軍事行動,出動40余架戰機攜帶空地導彈,對巴基斯坦進行轟炸。據人民日報海外網報道,這次轟炸造成了巴基斯坦至少31人死亡、57人受傷。隨后,巴基斯坦進行了強有力的回擊,擊落了印軍至少5架戰機,其中包括3架“陣風”戰斗機。雙方軍事對峙不斷升級,戰火一度籠罩在克什米爾地區的上空。
“陣風”戰斗機(資料圖)
然而,戰爭的殘酷讓雙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當地時間5月10日,印度對巴基斯坦伯拉力空軍基地發動巡航導彈襲擊,造成巴基斯坦第53預警機中隊指揮官烏斯曼·優素福和4名戰友犧牲。
這一事件成為了沖突的轉折點,激起了巴基斯坦軍民的憤怒。巴基斯坦隨即發動了名為“銅墻鐵壁”的報復行動,不僅打死了印方克什米爾地區的一位官員,還摧毀了印度的一套S-400防空系統。網絡攻擊更是導致印度近70%的電網癱瘓,在空戰過程中,巴基斯坦再次擊落了一架印軍“陣風”戰機。再加上此前巴基斯坦炸掉了印軍第12步兵旅總部,印方的犧牲人數上升至百人以上。
此時的印度開始有些扛不住了。印方意識到繼續戰爭可能會讓局勢更加不可控,于是表態將對巴基斯坦發動對等報復,但并不想將戰事升級。而巴基斯坦在回應中表示,所有軍事行動都是為了反擊,若印度不將戰事升級,巴方也不升級。雙方都沒有升級沖突的動機,于是很快達成了停火協議。
莫迪(資料圖)
莫迪的“勝利宣言”:強硬表態背后的矛盾邏輯
在停火協議達成48小時后,莫迪于5月13日對著全國14億印度人發表講話。他在講話中堅稱印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并宣稱要慶祝10天,仿佛印巴之間從未發生過激烈的沖突。莫迪表示,印度只是“暫停”了軍事行動,如果未來還有恐怖襲擊發生,印度將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報復”。他強調,巴基斯坦向國際社會尋求緩和局勢是印軍直搗黃龍,攻擊了巴基斯坦的心臟地帶,隨后巴方口風變軟,印度才考慮接受停火。
莫迪還聲稱,印軍通過這次打擊“恐怖主義”的斗爭,開辟了“新路線、新標準、新常態”,“新常態”一詞釋放出強烈的信號。他強調,印度的軍事打擊行動讓巴方“吃驚不已”。然而,印度方面的說法與事實存在諸多矛盾。盡管印度宣稱取得了重大戰果,但在具體細節上卻閃爍其詞。印度空軍中將巴蒂承認損失是戰爭的一部分,保證飛行員安全歸來,卻拒絕透露印軍損失情況,稱印軍打下幾架巴方飛機但因殘骸不在印境內未獲得,還強調印軍的工作是打擊目標,而不是清點傷亡人數。這顯然無法讓人信服,印軍在空戰中的真實損失情況究竟如何,恐怕只有印度軍方自己清楚。
莫迪(資料圖)
印巴交鋒真相:究竟誰是贏家?
在這場沖突中,雙方都有一定的戰果和損失。軍事上,印度雖然發動了大規模空襲,但未能摧毀巴方關鍵目標,還損失了至少一架陣風戰機(巴方宣稱),多架戰機受損。而巴基斯坦成功攔截大部分導彈,擊落印軍戰機并摧毀S-400系統,網絡攻擊還導致印度大量電網癱瘓,反制能力得到國際關注。
從政治和輿論角度看,印巴也有不同的收獲。印度國內,莫迪政府借停火大肆進行“愛國宣傳”,試圖鞏固支持率,轉移民眾對軍事失利的質疑。而巴基斯坦則通過飛行員葬禮等行動,強調和平價值,向國際社會展示“以斗爭換穩定”的立場,贏得了部分國際輿論的同情。
然而,對于兩國的17億民眾來說,這場沖突沒有贏家。5月11日,巴基斯坦為在沖突中犧牲的烏斯曼·優素福舉行葬禮,巴總理謝里夫親自參加。葬禮的肅穆氣氛與莫迪的“勝利演講”形成鮮明對比,也在提醒著人們,戰爭會給無數家庭帶來傷痛。莫迪在停火后依然堅稱勝利,進行“喪事喜辦”,這種態度不僅忽視了民眾的感受,也讓人們對印度的國際形象產生質疑。停火協議只是暫時的,若不解決克什米爾等核心問題,印巴之間的和平只是短暫的喘息。未來,雙方能否通過對話真正解決爭端,才是決定這場沖突最終走向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