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關注山東考生姜昭鵬的故事。在奔赴職教高考考場的路上,他毫不猶豫地對突發心梗的同學實施急救,被施救的孩子目前已經轉到普通病房。但這也導致他語文考試遲到缺考。按照考試管理規定,春季高考不允許補考。于是“善良該不該被辜負” 的爭議開始沖上熱搜,最后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宣布啟用副題安排補考,結局很溫暖。
看著手機里的新聞,想必有不少家長曾經陷入過糾結:當孩子面臨 “樂于助人” 與 “自我利益” 的沖突時,我們究竟該如何引導?想教孩子善良,但又怕他吃虧;教他自保吧,又怕養出冷漠的靈魂。這場 “救與不救” 的選擇題,真的是讓家長感到迷茫。
其實,大家大可不必那么糾結。
因為善意不是虧本生意,而是孩子的人生儲蓄!
心理學研究表明,經常參與利他行為的孩子,大腦中負責共情和社會認知的區域會發育得更活躍。就像我們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或許會站得有些疲憊,但收獲的不僅是一聲 “謝謝”,更是內心的滿足感和對他人情緒的敏銳感知。這種共情力,將成為他們未來人際交往中最珍貴的 “社交貨幣”。
反觀那些從小被灌輸 “少管閑事” 的孩子,或許他暫時遠離了麻煩,卻也關上了通往他人世界的大門。他們在成長中會逐漸變得冷漠,失去了感受善意與溫暖的能力,這看似是精明的自保,實則是對生命豐富性的透支。姜昭鵬救人時沒有計算得失,本能反應恰恰證明:真正的善良,本就不該被利益衡量。
教孩子做智慧的善良者,而非盲目的犧牲者!
姜昭鵬的故事最動人的地方,不僅在于他的善意,更在于他的智慧。他用專業課學到的急救知識,為同學爭取了黃金搶救時間;在確認同學安全后,第一時間向學校報備,盡可能減少缺考的影響。這給我們上了生動一課:善良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從這些方面引導孩子:
儲備助人的底氣:帶孩子學習基礎急救知識,學校里有時候也會安排相關課程,可以督促孩子認真觀看學習。還可以帶孩子多參加社區志愿服務,讓善意有能力托底。就像教會孩子游泳,不是為了讓他冒險救人,而是在關鍵時刻有保護他人的底氣。
把握助人的邊界:告訴孩子,幫助他人的前提是保障自身安全。遇到危險情況,優先撥打求助電話,或尋找成年人協助。比如看到有人落水,應大聲呼救并報警,而不是貿然下水。
學會時間管理:和孩子一起制定 “緊急情況應對清單”,明確哪些事情需要優先處理,哪些可以尋求他人幫助。就像姜昭鵬,在救人后及時聯系老師,這一細節體現的正是對自身責任的重視。
比結果更重要的,是孩子心中的光
在山東考生姜昭鵬救人相關報道下,我們會看到一些人留言,他們大都說若沒有媒體關注,不會有官方的暖心補考,姜昭鵬的善意豈不是白費了?但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教會孩子計算善良的回報率。就像春天種下的種子,我們不能因為暫時看不到花開,就否定耕耘的意義。
當孩子主動給老人讓座,在同學摔倒時伸手攙扶,在他人需要幫助時挺身而出,這些微小的善舉,正在塑造他們的品格,滋養他們的心靈。而社會也在以它的方式,回應著這些純粹的善意 —— 可能是一個微笑,一句感謝,也可能是像姜昭鵬一樣,收獲命運的溫柔以待。
教育的目標,不是培養精于算計的利己主義者,而是心懷善意的溫暖少年。下一次,當孩子問你 “媽媽,我該去幫忙嗎”,請堅定地告訴他:“去做吧,真正的善良,從不會讓你輸。” 因為這個世界,終會獎勵那些帶著智慧與勇氣,溫柔擁抱生活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