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真正的好風景,總藏在山河之間;而真正的好產品,往往藏在細節之中。
從一句“你好,博越(參數丨圖片)”開始,這個名字就不只是車名,而成了中國智能車機時代的一個起點。那是2016年,智能互聯剛剛起步,博越用一聲問候,第一次讓人們意識到,中國車也能帶來人與車之間真正的對話。
九年之后,第四代博越L駛入富春江畔,以9.29萬元起的限時上市價亮相。不是為了復刻記憶,而是一次徹底重構,重新回答:“什么才是中國車的氣質?”
這一次,吉利在設計中寫進了東方的山水意境,在智能里裝進了會思考的AI語義大腦,在駕駛感里藏下了自信與從容。不為驚艷,只為扎實。它沒有浮夸的標簽,也不靠一眼的驚喜。但只要你坐進去、開起來,它就會悄悄告訴你:這,就是中國車應有的樣子。
把一輛車做成一個“工藝品”
一直以來,汽車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這個技術變革與審美覺醒并行的新汽車時代,汽車早已超越了單純的代步工具,更成為承載生活方式、情緒表達與文化認同的移動空間。基于這樣的消費觀念升級與審美意識提升的變化,即便是10萬元級別的家用SUV,用戶對產品的期待也不再局限于空間、動力或配置,而是渴望在細節中發現質感,在設計中感受到文化,在使用中體會溫度。
吉利深諳這一趨勢,因此在第四代博越L的打造上,并沒有因為價格段的限制而“應付了事”,而是始終堅持“大國匠心”的造車理念。在吉利看來,無論是首次購車的年輕家庭,還是注重性價比的成熟消費者,他們都有權利享受富有美學價值、技術魅力和文化厚度的高品質座駕,而吉利要做的,正是讓每一位用戶都能以合理的價格,擁有一臺真正稱得上“工藝品”的中國車。
自2016年首代車型問世以來,博越系列歷經9年4次迭代,始終堅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在設計語言上不斷創新演進,詮釋“中國車應有中國范”的理念。從初代博越喚醒中國原創設計意識的“水波漣漪”美學,到第四代博越L將“山河氣韻”具象化為全新設計語言,博越L不再只是功能性產品,更是文化自信與工業美學的融合載體。其造型基于中國人“大即為美”的審美共識,在越級尺寸和精準比例中展現磅礴大氣的東方美感。前臉“百川歸海”格柵層次疊起、氣場磅礴,光影之間鋪陳出江河匯聚的恢弘意象;“鎏光星河”前貫穿燈和“璀璨西子”后貫穿燈則通過精密的結構與細膩的燈效,賦予整車以靈動神采,不僅提升辨識度,更點亮出行的尊崇儀式感。
同時,新車在內飾設計上,同樣展現出了中國文化的空間哲學。以“棲岸望潮”理念打造的環抱式座艙,不僅優化了乘坐空間的舒適性,也呈現出“卷軸般”鋪展開來的視覺流動感;輔以琥珀金色調、3D鐳雕水晶擋把、水岸漣漪副儀表臺等設計,每一處細節都精致如藝術裝飾,傳遞出東方審美的深厚底蘊。更有256色可變氛圍燈在“湖光山色”的靈感中律動變化,營造出亦靜亦動、亦雅亦趣的情緒空間。色彩語言同樣講究:從出云青到流光白,五種匠心車色以中國山河為靈感,以高端工藝為支撐,打磨出一片片會呼吸的“流動山水”,在光影流轉中展現東方神韻。
可以說,第四代博越L之所以能被稱為“大美中國車”,并非只是因為它的外觀好看、配置豐富,而是因為它真正做到了將設計與文化融合、將科技與匠心并舉。這是一種源自骨子里的精致,不是形式上的堆砌,而是理念上的貫穿,是一次對“中國制造”從技術到精神層面的全新詮釋。在“讓每個人都能擁有智能精品車”的信念之下,吉利不僅制造了一臺車,更完成了一件“工藝品”的打造。
好開,是第四代博越L的底氣
在如今新能源車快速崛起的背景下,“智能化”“操控性”等關鍵詞越來越多地被新能源產品所占據,但燃油車并非就此失去價值,仍有大量消費者在駕控感受、機械素質和成熟度方面,堅定選擇燃油車。對這部分用戶而言,“智能”和“好開”一樣重要,既想要燃油車的穩定可靠,也期待體驗到智能科技帶來的便利與進化。而第四代博越L的產品思路非常清晰,就是滿足這些用戶“既要智能科技,又要駕駛質感”的需求,并且,它也確實做到了。
第四代博越L之所以“好開”,并不是一句簡單的宣傳口號,而是建立在全面革新的架構基礎和全球領先的AI能力之上。它基于全新GEEA3.0電子電氣架構,率先實現由“單兵作戰”向“多域協同”的跨越,構建起一套智能化、集成化程度極高的車載中央“超級大腦”。相比傳統的分布式架構,新架構不僅減少了控制器數量和線束重量,還帶來了信號傳輸速度的質變,從“綠皮火車”進化為“高鐵”,讓整車對指令的響應更敏捷、執行更精準,也為AI智能駕駛控制打下堅實的基礎。全域FOTA能力的加入,也讓整車如同智能手機一樣可以持續進化,始終保持“越開越懂你”的狀態。
得益于這一架構賦能,第四代博越L率先搭載了星睿AI Drive數字調校技術,能夠每小時生成萬公里級復雜工況數據,通過對上千個參數項的智能優化,帶來更平順的換擋、更出色的濾振性和更穩定的操控表現。這不是簡單的調校優化,而是基于海量真實數據和AI模型訓練后的精準反饋,它讓燃油車也擁有了媲美新能源智能底盤的進化能力。
同時,博越L所搭載的星睿AI云動力模型則進一步打破了傳統燃油車“人適應車”的單向邏輯,實現了車輛根據用戶駕駛習慣、實時路況、導航信息和環境溫度等因素的自主學習與動態調整。它能主動優化油門響應、換擋策略和空調系統,讓車輛的駕駛風格真正與用戶個性深度融合。開得久了,博越L會變得越來越懂你,真正讓駕駛成為一種被理解、被回應的體驗。
這些智能技術的落地,都得益于吉利在全球AI領域的全面布局。作為唯一具備“AI架構造AI汽車”能力的中國車企,吉利依托自研星睿大模型2.0和全球頂級AI模型的深度融合,實現了行業領先的算力與算法效率,不僅讓每輛車具備更強大的個體智能,更構建起全網級別的智慧協同系統。正是這份技術積淀,確保了第四代博越L在傳統燃油車領域中,也能給出一份充滿“未來感”的駕控答卷。
所以,當“好開”成為第四代博越L的底氣,它并不止于過去燃油車所強調的“駕駛感”,而是基于智能架構、AI調校、深度學習和全域感知下的系統性進化。它不是花架子,而是真正以“技術真實力”把好開這件事,做到了實處。
超越期待才是“新一代”
智能座艙的競爭已經進入下半場,但行業依然存在一個偏見:智能是新能源的專屬標簽。而第四代博越L,正是打破這一誤解的那款車——它讓燃油車,也能擁有深度學習、主動適應的智能進化能力,而不是只能被動追隨時代的技術趨勢。
在大多數燃油車還停留在“8155芯片+語音+大屏”的表層智能階段時,第四代博越L率先邁入“AI大模型+三端融合”的新時代。它全系標配Flyme Auto系統,構建出以“人機共情”為核心的AI融合座艙,不再是人對車單向發號施令,而是車能聽懂、會回應、懂你情緒的雙向協同。
這背后,是硬件底層與生態架構的雙重重構:
其一,在算力基礎上,第四代博越L全球首搭國產車規級7nm“龍鷹一號”芯片,AI算力是行業常見8155芯片的兩倍,配合16G+128G的超大存儲,能在高并發、多任務處理場景下依舊保持從容響應。這不僅是一次芯片層級的國產突破,更是支撐“AI深度交互”所必須的基礎設施;其二,在系統生態層面,第四代博越L選擇“融合”而非“堆疊”。Flyme Auto系統打通手機、車機、云端三端邊界,真正實現算力共享、生態互融、體驗無縫切換。相較多數合資品牌依舊依賴CarPlay或Android Auto的鏡像方案,這種“原生融合”架構帶來的不僅是使用體驗的代差,更是系統設計哲學上的全面領先。
同時,新車配備15.4英寸2.5K超清全面屏,87.04%屏占比帶來極強視覺沉浸感。Flyme Link無感互聯讓手機上車即連、應用無縫切換,小窗模式支持多任務并行操作——導航、音樂、通話之間切換自然高效,真正把“手機能力”完整搬進了車內。
更關鍵的是,第四代博越L的智能化并不是為了炫技,而是服務于“讓更多人體驗真正的智能座艙”的普及化目標。它不僅實現了智能功能的“全量”落地,更完成了“全棧”技術自主:從芯片到系統、從交互到云端協同,全面掌握核心能力。
在行業一邊倒追逐新能源熱度的今天,吉利卻選擇用智能重塑燃油車的價值感。這種做法并不激進,卻極其清醒:電驅并不代表一切,真正的智能體驗,是讓每一輛車都變得更懂用戶。第四代博越L,正是那個懂得“回歸駕駛本質”的異類。而它為燃油車智能體驗樹立的新標桿,也在提醒整個行業:智能不該只是電車的特權。
結語:可以清晰看到的是,第四代博越L的到來,不是吉利在10萬級市場的一次簡單迭代,而是一種品牌底色的確認。確認什么才是真正的理性造車,確認智能與設計不必專屬于新能源,也確認中國車可以有自己的表達方式。
面對“什么叫中國車”這個問題,第四代博越L沒有喊口號,而是選擇腳踏實地給出答案:動人的,不是炫技,而是扎實;可信的,不是包裝,而是真誠。這,也許就是當下最值得被看見的“中國氣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