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沖突中,巴基斯坦空軍駕駛著殲-10CE戰斗機,在ZDK-03預警機的引導下,以PL-15空空導彈打出了5:0的驚人戰績,將印度空軍打得落花流水。這場空戰不僅讓巴基斯坦空軍一戰成名,更讓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中國軍工身上。
緊接著,5月8日與10日,央視鏡頭先后對準外貿型PL-15E空空導彈自動化生產線與空警-500預警機脈動生產線,再次在全球范圍內引發軒然大波,以工業產能與技術實力的雙重展示,完成了一場震撼世界的實力自證。
PL-15E作為中國外貿型中遠程空空導彈的佼佼者,從誕生起就被西方緊盯。它采用雙脈沖固體火箭發動機,射程可達145公里,美國同類型的AIM-120D射程才120公里,不如PL-15E。它還搭配主動雷達導引頭與雙向數據鏈,具備發射后不管和多目標攻擊能力,是空戰中的撒手锏。
PL-15E的生產線,完全就是科幻大片照進現實。由機械臂安裝舵面,AGV智能小車依靠5G導航系統運送零件。智能檢測系統的20余道工序,X光探傷能識別0.1毫米級內部缺陷,電磁兼容測試模擬10萬伏高壓環境,確保它在復雜電磁環境下也能百發百中。這樣全流程智能化生產,讓PL-15E的生產效率和質量,遠超傳統軍工生產線標準。
空警-500預警機的生產線如人的脈搏一樣,有條不紊、充滿節奏。機身采用模塊化設計,雷達罩、電子艙、機翼等12個核心模塊,就像搭積木一樣快速拼接,數字化看板實時追蹤每個零件的加工進度。其搭載的數字陣列雷達系統更是厲害,對目標的探測距離超過470公里,可同時跟蹤60-100個目標,并引導戰機實施攔截。和美國E-3C預警機相比,在雷達體制與電子戰能力上實現了代際超越。
反觀美國的AIM-120系列導彈生產線,需要依賴20余個國家的零部件供應,年產能僅500枚,一旦哪個環節掉鏈子,就可能面臨斷糧危機。而中國的PL-15E生產線通過全流程國產化,實現單日最大產能100枚。要是滿負荷生產,這產量差距,美國怕是只能望其項背。
不僅如此,PL-15E的工時成本、材料損耗率遠低于AIM-120D導彈,這白菜價高配模式,直接顛覆了軍售邏輯。要是在地區沖突中雙方大量消耗導彈,中國靠著自動化產線能迅速補充損耗,而依賴全球供應鏈的西方國家,得經歷漫長的采購和生產周期。
這兩條生產線,還展現了中國軍工從源頭到終端的全鏈條自主可控實力。中國靠的是自主研發的技術和自身擁有的材料,關鍵的稀土供應鏈,中國還掌握全球90%的稀土分離產能,而美國軍工的制導芯片、永磁體等關鍵部件高度依賴中國稀土原料。
當西方還在為零部件斷供焦慮時,中國生產線已實現從數控機床到智能物流,從稀土冶煉到芯片封裝的全流程國產自主,這種內循環式工業體系,就是中國戰略定力的底氣。
巴基斯坦在空戰中使用中國裝備的優異表現,直接給中國軍工打響了金字招牌。ZDK-03預警機指揮引導,殲-10CE發射PL-15導彈的作戰鏈路,完美驗證了中國空戰體系的成熟度。
以往不少國家忌憚美國軍事威懾,只能依附其安全保護傘,乖乖采購美制軍工產品,可如今,中國殲-10CE戰機與PL-15導彈的實戰表現,直接打破了美制裝備不可替代的神話。中國不僅能提供與美制裝備性能比肩的武器,購買中國裝備還無需加入軍事同盟就能獲得完整防御能力,擁有自主性,同時也不用擔心關鍵零部件斷供、無法交付和交付周期過長的麻煩。
如今,全球軍貿市場的天平正加速向中國傾斜,中國也上架軍備產品,以前那些對中國裝備持觀望態度的國家,現在估計都在重新審視,甚至已經開始心動下單。
央視展示生產線細節,和傳統軍事演習的威懾模式完全不同,傳遞出中國軍工能力可量化、可復制、可持續的信號。這可比實彈射擊更具心理沖擊力,就是在告訴美國以及其他潛在對手,中國的空戰裝備不僅能在戰場上大殺四方,更擁有越打越強的底氣,任何試圖挑戰中國制空權的想法,都得仔細看看掂量。
中國空戰裝備從殲-7的仿制到殲-10CE的自主研發,從空警-200的摸索到空警-500的技術引領,實現了從單點突破到體系輸出。當尖端技術轉化為日常產能成為可能,中國軍工在國際上也有了十足的話語權。
中國不主動挑起對抗,但絕不畏懼對抗,不搞軍備競賽,但擁有越打越強的工業底氣。所有關于中國制造的質疑,都將在事實面前閉嘴,這或許就是央視選擇此時亮劍的最終目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