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沖突之后,大部分人都在關注和討論殲-10C、PL-15擊落“陣風”的事,這個事確實是值得關注、討論、研究。但其實這場沖突除了這個大事之外,還有一個東西值得討論、研究,那就是為什么印巴都未能踹開對方空防系統的大門?
現在我們看到相關信息當中也可以看到,雙方都投下了不少的力量去踹對方大門。比較典型的報道包括巴基斯坦使用“梟龍”戰斗機掛載空射彈道導彈,據稱是命中了印度的S-400防空導彈;而印度方面使用了大量的無人機和各種各樣的導彈,按照印方公布的戰果,它的無人機癱瘓了巴基斯坦拉合爾市的防空系統。但是說歸說,我們看到從沖突一開始到沖突停火,雙方空防系統都在有效的運作,擊落了大量對方的無人機。
既然踹門這個動作很關鍵,而且雙方都花了不少的力氣,為什么都沒能踹開這個大門呢?這個事值得研究一下。畢竟將來你要打仗的時候,也要完成踹門這個動作。按照我的觀察和分析,之所以都沒能踹開大門,關鍵在于火力的強度問題。
現代空防系統是一個多余度相互配合的系統,以中遠程的防空導彈系統為骨干,但是關鍵目標周圍還有近程的各種各樣的防空系統,包括高炮,也包括防空導彈,形成了高炮和近程導彈掩護中遠程防空系統的這樣一種布局。而且整個空防系統當中這種高度冗余的配置,不是說你打掉了一部雷達就可以癱瘓掉它,更不是說你打掉了一個中遠程導彈的發射車,對方這一塊就癱了。
要想真正的踹開大門,全面癱瘓這樣的空防系統,需要完成的基本要求有兩個:一個是要有足夠的火力密度和火力強度;另一個是要有足夠的時間。你不是多冗余的嗎?我足夠的火力密度一點一點的把你打掉??匆豢从“瓦@次沖突當中,它們的火力密度、火力強度遠遠不夠。從使用武器的質量上來說,應該說不算低。
印度大量的使用了無人機,其中包括從以色列購買的先進攻擊無人機,而且這個攻擊無人機在很大程度上是專門針對空防系統的反輻射無人機。但是效果呢?現在能看到的公開效果,就是打了一輛巴基斯坦方的防空系統的方艙,按巴方的說法是一個工具車,而印度把這一戰果夸大成為癱瘓了拉合爾市的空防系統。
按說運用的武器從技術水平上還是不低的,運用的數量應該說也不算太小,起碼幾十架是有,但是我們看效果并不好。這個門不要說踹開,連說踹開一條縫都談不到。巴基斯坦方面也差不多,兩架“梟龍”帶彈最多4枚,據說打掉了印度S-400導彈的發射車,而且有圖有真相,但是打掉一兩個發射車難道就能癱瘓整個系統嗎?還是不行。所以說同樣門連道縫都沒踹開,關鍵問題都是火力強度不夠、火力密度不夠。用彈道導彈和其他的導彈去踹門也是這個原理,3枚、5枚、10枚、8枚,甚至百八十枚可能都太少,因為空防系統包含的關鍵性節點太多了。
當然講到這,僅僅是一個火力強度和密度的問題,同時還要注意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時間的問題。因為誰的空防系統也不會明晃晃的擺在明面上讓你打,今天你看上去似乎打癱了它,明天可能備用的、潛藏的又出來了,這就需要一個反復打的過程。
其實不要說印巴這種水平,即使看一看當年的科索沃戰爭,科索沃戰爭是3月24日爆發的,美國的F-117是哪一天被打下來的呢?是3月27號,也就是說開戰三天后,南聯盟的空防系統還沒有被徹底癱瘓。所以沒有時間的積累、沒有反復的打擊,所謂踹開大門沒那么容易。其實講踹門,比僅僅打下幾架先進戰斗機可能更加重要,對而后的大規模作戰影響也更大。所以對這個問題我們還真的關注一下、研究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