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制鎮又稱非建制鎮,系撤并鎮級建制后的原建制鎮的城鎮功能區。2000年前后,上海實施“三個集中”戰略,即農民居住向城鎮集中、工廠向工業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在此背景下,上海郊區啟動大規模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包括撤鄉建鎮、鄉鎮合并和鎮鎮合并等,鄉鎮數量大幅下降,鎮域平均面積和人口顯著上升。
建政以來,浦東撤并了哪些鄉鎮
統計數據顯示,1996年,上海郊區共有214個鄉鎮,平均鎮域面積約22.0km2,鎮人口約1.7萬人;至2003年,郊區鄉鎮減少為121個,平均鎮域面積增至48.4km2,鎮人口增至4.6萬人,且產生了4個面積超過100km2、11個人口超過8萬人的大鎮。
以浦東新區為例,自1993年建政以來,總計發生28次街鎮撤并。其中,2000年之前僅有3次零星撤并;2003年后因浦東、南匯兩區合并及興建臨港新城發生3次撤并;2000-2003年期間,為實施“三個集中”,在全區范圍內撤并鄉鎮22次,涉及范圍和后續影響均較為顯著(圖1)。
圖1 浦東新區范圍內的撤制鎮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自繪
按撤并方式分類:(1)一鎮合并其他鎮,共計23次,新鎮沿用其中一鎮名字,如唐鎮合并王港鎮形成新的唐鎮,駐地在原唐鎮;又如書院鎮和新港鎮合并為新書院鎮,但駐地卻在原新港鎮;(2)兩鎮合并為新鎮,共計2次,新鎮并不沿襲原鎮名,而是重取新名,如龔路鎮和顧路鎮合并為曹路鎮(駐地新址),又如施灣鎮和江鎮合并為機場鎮(駐原江鎮);(3)其他撤并形式,共計3次,如川沙、祝橋、六灶等撤三建二的過程,是尤其典型且復雜的案例(圖2)。
圖2 川沙、祝橋、六灶撤三建二歷程圖示
部分撤制鎮停滯甚至衰落
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部分撤制鎮和主鎮逐漸融合,但仍存留一定數量、相對獨立的撤制鎮。一方面,撤制鎮繼續保留派出所、社區事務中心、社區衛生中心、中小學等公共服務設施,為集鎮居民和鄰近村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另一方面,因行政資源和發展重心往主鎮轉移,部分撤制鎮出現經濟衰退、人口流失、公共服務能力弱化等問題,呈現發展停滯甚至衰落趨勢。以周浦鎮瓦屑社區(原瓦屑鎮)為例,曾為鎮區文化中心的影劇院,近十年來不斷嘗試新業態,但難以擺脫頹勢,外墻上斑駁殘留的店招,記錄了掙扎努力的過程:臺球、游戲廳、滑冰場、歌舞廳……如今,“卡拉”不見了,只剩下OK,和戶外的停車場(圖3)。
圖3 瓦屑影劇院,依次攝于2013年、2018年、2022年。
撤制鎮存量土地成為潛在資源
撤制鎮的存量土地資源,包括大量宅基地,具有“不可移動性”,特別是建設用地指標,并未隨撤制而轉移,成為未來發展的潛力資源。一方面,要加緊編制并實施控制性詳細規劃,完善鎮區交通體系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運用市場機制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為鎮區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另一方面,發揮其毗鄰鎮級產業園區、銜接城鄉地域的區位特征優勢,挖掘集體所有土地潛能,特別是作為園區宿舍、人才公寓的補充供給,既發揮老鎮區綜合服務功能,又利于引導人口有序集聚(圖4、5)。
圖4 撤制鎮與鎮級園區空間耦合示意圖
圖5 浦東中部地區“鎮區-園區-鄉村”空間關系示意圖
(作者羅翔系上海市浦東新區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
來源:羅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