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粵西高州的田野鄉間,一股股清澈的水流順著管網歡快地流淌,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千家萬戶的灶臺上。由中建二局一公司承建的高州市城鄉集中供水項目,作為推動高州市“連通百千萬”的重大民生實事之一,讓高州市11個鎮區40萬名村民喝上“放心水”,目前項目已經進入收尾階段。
從荒僻山野到清流入戶,項目團隊將蜿蜒的管網化作“民生血脈”,書寫著一曲曲“水潤萬家”的奮斗壯歌,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方言架橋,方案上的“民生詞典”
項目啟動初期,橫亙在團隊面前的并非技術難題,而是與村民的溝通壁壘。由于管道鋪設從村民家門口路過,需要提前跟村民溝通,但是項目管理人員大多來自全國各地?!昂芏鄷r候我們想向村民解釋,可由于聽不懂方言,經常出現“雞同鴨講”的場面,溝通協調有很大困難?!表椖拷浝韽埻じ袊@道。
為了推進施工建設,項目為各個工區請了一個本地“翻譯官”。張大姐便是項目組特聘的“方言翻譯官”,她掏出一本褪色的筆記本,把“管網”翻譯成“水筋脈”,把“沉淀池”比作“清水篩子”,用接地氣的語言講解施工方案。這本寫滿注音的“民生詞典”,陪著工程隊走遍了11個鎮區。
當個別路段因農田保護需調整路由時,翻譯隊第一時間聯動設計院優化方案,用“不誤農時、不損寸土”的承諾贏得村民支持,打通村民心中的“最后一公里”,為施工按下加速鍵。項目撤離時,經常在項目遠處觀望的陳伯塞來一筐龍眼:“你們修的是水管,通的是人心啊!”
信號接力,山區中的“移動基站”
“小楊,這邊的管道開挖有點問題,你去召喚一下信號,打電話叫技術總工來看看?!边@是楊杰的工作日常,除了項目物資員的身份,他還是“信號召喚員”。
供水管網需沿國道、鄉道、村巷蜿蜒鋪設,范圍廣、地形雜。在一些偏僻的施工地段,手機信號微弱甚至全無,電話打不出去,即使打通了,溝通也斷斷續續。一旦遇到緊急情況,離得近的只能靠大聲呼喊,離得遠的就得爬到山包上去找信號。而這些四處尋找信號的人,就成了項目上的“信號召喚員”。
即便需要到處跑,各工區的“信號召喚員”們也沒有絲毫怨言。楊杰樂觀地說:“問題不大,需要信號我們就爬到頂上去,就當鍛煉吧!”他們化身“移動基站”,在各個施工點之間尋找信號,架起臨時通訊網絡,接力傳遞信息。施工高峰期時,13名“信號召喚員”同時行動,保障了施工指令暢通無阻,難題不過夜。
技術攻堅,水池邊的“鐵人守夜”
要讓40萬村民喝上“放心水”,不僅是民生承諾,更是一場技術硬仗。水廠選址位于地勢較高的山脊處,建設之初需削平高達31米的山頭,開挖約50萬立方米的土石方,其難度堪比“愚公移山”。面對僅有的狹窄用地,項目團隊提出了“池體疊合”方案,將絮凝池、沉淀池與清水池合建,優化總平面布置功能分區,實現了土地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然而,新的挑戰接踵而至。疊合池混凝土壁板又高又縱橫交錯,需分層連續澆筑,且澆筑方量高達1450立方米。一旦水池產生滲漏的冷縫,整個供水工程都將功虧一簣。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項目團隊將124米長的池體劃分為8個區、24個模塊,決定采用“排序澆筑法”精準控制時間。
澆筑工作開始后,項目總工張本濤就像一顆釘子,牢牢釘在了施工現場?!斑@個混凝土澆筑不能出一點差錯,出現一點滲漏到時怎么向村民們交代?!泵恳粋€澆筑環節,他都目不轉睛地盯著,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困意襲來時,他就灌下幾罐咖啡提神。
如今,汩汩清泉流入高州百姓家中,從勘測到通水,高州市城鄉集中供水項目團隊始終始終以“水惠民生”為使命,他們以水為墨,以管為筆,讓幸福的歡歌回蕩在青山綠水之間,讓鄉村振興的畫卷因“放心水”而更加鮮活。(圖片由張本濤、胡凱林授權發布)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