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編輯|L.Y
前言
5月13日清晨,穆龍生收到了美國合作伙伴Kroger超市的貿易訂單郵件,訂單價格與4月2日前相同。穆龍生是江蘇華騰個人護理用品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他的工廠之前為美國沃爾瑪、Kroger等超市代工生產牙刷、牙線等日用品。由于今年4月以來的中美關稅摩擦,美國客戶暫停了向中國供應商下單,Kroger就是其中之一。
近日,隨著關稅下降,中國日用品供應商的訂單來了,然而,他們的心態卻悄然發生了變化。這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是怎樣的風云變幻,讓供應商們的心境產生如此大的起伏?
當美國客戶對著27.5%的關稅差價,盤算著“逃離中國”時,越南工廠的機器卻突然卡殼了——模具得從浙江采購,質檢員看不懂英文標簽,交貨期從25天拖到60天,急得美國采購經理在越洋電話里飆臟話:“這速度,我奶奶織毛衣都比你們快!”中國東莞的睡衣廠老板孫青叼著煙冷笑:“他們以為關稅是道數學題,沒想到是道哲學題——離開中國,美國人的內褲都得漲價三倍。”
關稅降了之后,工廠里的訂單嘩啦啦地回來,按說老板們該高興才對,可現在他們臉上都沒什么喜氣,有人納悶了:關稅降到對華30%、對美10%,訂單大批涌進來,這不都是好事,怎么老板還不開心呢?
訂單回來了,但笑不出來了
中美關稅風波真的是說來就來,那時候好多外貿人一夜睡不著覺,訂單像斷了線的風箏,說飛就飛了。
像做牙刷的一位老板,廠房還貸款在建著,結果客戶一個電話打過來:“我們考慮轉東南亞了”,然后就沒然后了,還有做服裝的老板,倉庫里吊牌都掛好了,結果發貨前被取消,幾十萬的貨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另外江蘇艾瑞服裝廠的經理孫青也一瞬間開始忙碌起來,因為之前的和美國的關稅戰,所以艾瑞服裝廠決定把公司工廠轉到越南建廠,但是隨著中美聯合聲明下達以后,孫青的客戶又要求她要把單子帶回到國內生產制作。
因為客戶們都認為中國工廠辦事效率高,問題少,而這次孫青說接的美國的新訂單要在7月底發貨,但是正常出口外貿訂單制作周期在3—4個月,所以孫青 表示即便工人們加班積極性也很高。
樹挪死,人挪活。也有些企業選擇把工廠搬到別的國家或者地區。在搬的過程中,把生產流程、管理方式都優化升級了。就好比把家搬到一個新地方,順便把家里重新裝修一下,變得更舒服、更實用。
另外,經過這幾年的貿易戰、關稅戰,生意難做,讓不少老板都琢磨明白了,光靠打價格戰、拼低價根本行不通。市場競爭這么激烈,要想讓自家產品脫穎而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時候,“數智”生產力就成了關鍵法寶。
吃過虧更清醒,雞蛋不能都放一個筐!
孫青坦言,為了搶回這些急單,利潤空間被壓得一再再縮,一件T恤以前能賺2塊,現在只有5毛錢。穆龍生在江蘇的工廠,也總算收到了美國連鎖超市Kroger(克羅格)恢復正常訂單的郵件,價格和摩擦前一樣,就是下單時間晚了倆月。
這些“浪子回頭”的客戶,嘴上說著是“戰略性供應鏈回調”,但在中國老板們看來,這更像是碰壁之后沒轍的選擇。這場過山車般的市場折騰,也讓中國供應商們的心態和策略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起初的慌亂和被動,慢慢被一種更成熟、更主動的姿態取代。大家伙兒都明白過來了,關稅這玩意兒,不光是算算術題那么簡單,更是一道關于怎么活下去的哲學題。
福建一家玩具廠,就是因為把寶全押在美國市場,關稅一上來資金鏈當場就斷了,老板無奈直播燒庫存。這血淋淋的教訓,給整個行業都敲響了警鐘。“雞蛋不能再放在一個籃子里”,成了新的共識。
穆龍生琢磨著,將來要么考慮把廠子遷一部分出去分散風險,要么就在全球多拉點不同地方的訂單。他甚至已經去墨西哥考察過分廠了,目的還不單是為了躲開關稅——墨西哥的人工可比浙江貴三成——他是看中了哪里能當跳板,輻射整個南美,還能免關稅進歐盟市場。
孫青也搞起了她的“三三制”:三成訂單給歐美,三成投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剩下的四成,干脆轉向國內市場,或者做利潤更高的高端定制。她那批積壓的浴袍,巧妙地改頭換面成了“國潮家居服”,通過M會員店這種新路子,成功打進了三線城市,那些愿意花199元買“小紅書網紅同款”埃及棉浴袍的“00后”,成了她的新主顧。
風浪里煉真金,誰是規則的制定者?
國內的零售商們,像永輝超市、大潤發,也挺給力,紛紛給那些出口受阻、想轉內銷的外貿企業開了“綠色通道”。有些商品,最快15天就能在貨架上露臉。江蘇華騰的個人護理用品、寧波今日食品的“非常魚塊”金槍魚罐頭,都找到了新出路。連主營生姜出口的青島力泰農產品有限公司負責人焦立乾都驚喜地發現,國內市場的增長比預想的還要好。
與此同時,為了在國際上不掉隊,中國工廠也在偷偷“練內功”。
孫青的服裝廠,就算利潤被壓得這么薄,還是靠著紹興發達的印染產業集群和安徽先進的智能倉儲系統,硬是把交貨周期從30天給壓縮到了18天。
這種靠著完整產業鏈和不斷技術升級搞出來的效率,才是對抗不確定性的真本事。這場貿易摩擦,說白了,倒像個催化劑,加速了中國工廠從原先的“全球化打工人”,向著“規則參與者”甚至“制定者”的轉變。
當美國客戶第N次急吼吼地打電話來問模具改得怎么樣了、船期能不能快點時,得到的回復往往是底氣十足的:“模具今晚就能改好,船期已經鎖定了——要加急?老規矩,加30%!”這口氣,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唯唯諾諾的接單小老板了。
即便中美雙方在日內瓦就部分關稅問題談妥了,美國答應降低一些輸美商品的關稅,但之前拿“芬太尼問題”說事兒加的那20%關稅,對服裝這類行業來說,還是像一把懸在頭頂的劍。這意味著,單從稅率上看,中國制造比起東南亞,可能還是不占便宜。
但沒辦法,供應鏈的綜合優勢擺在那兒,“中國制造”這四個字,依然亮眼。
真正的全球化,恐怕遠不是那些政客們在關稅數字上玩加加減減那么簡單。當華盛頓的關稅大棒想砸碎義烏的3D打印模具時,卻發現那玩意兒的生命力強得很。當它想擋住深圳港如潮水般的集裝箱時,卻發現商業自身的邏輯,有著它自己強大的慣性。
結語
孫青的倉庫里,那臺貼滿了各國客戶Logo的舊縫紉機上,最新的一張貼紙,是墨西哥一家超市用西班牙文寫來的感謝信:“感謝中國速度,讓我們在亡靈節前賣光了所有的骷髏睡衣。”
這,就是商人們正在貨輪甲板上書寫的經濟史詩。鐘擺還在晃蕩,但每一次折騰,似乎都在磨礪著供應鏈的韌性,也讓那些真正手握核心競爭力的玩家,在變局中找到了新的平衡和進化的方向。
而大洋彼岸的消費者們,或許也能稍微松口氣,盼著那些因為貿易摩擦漲上去的物價,能隨著訂單的回歸,稍稍降下來一點。故事,顯然還沒到結局的時候呢。
參考信源:關稅降了,訂單來了,但中國日用品供應商心態變了 2025-05-13 17:27 界面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