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特朗普是有備而來,和我國在談判當中達成一致只是計劃中的關鍵一環。中美談判取得實質性突破并不是終局,恰恰是特朗普下一步計劃的開始。
只不過穩住我國之后,后續計劃才可以得到更加平穩的開展,于是就有了中美相互作出讓步選擇的一幕。
據媒體報道,特朗普在本月12日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就美歐之間存在的不平等貿易現象進行了強烈批評:“歐盟每年賣給美國1300萬輛汽車,美國卻一輛也賣不到歐洲去”。
特朗普還補充說:“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農業領域,美國的農產品不能進入歐洲市場,反倒是歐洲人的農產品可以在美國暢通無阻。”
從特朗普的這番表態中不難發現,特朗普對于美歐不平衡的貿易現狀非常不滿。
考慮到當下正是中美談判取得突破性進展之時,特朗普這番表態不排除存在裹挾勝利之威迫使歐盟低頭的高度可能性。
在特朗普看來,我國雖然也美國打了一個多月的關稅戰,可最終也不得不低下頭來選擇同美國談判并釋放出積極的緩和信號。
這就意味著同我國擁有相等體量的歐盟也會是這般下場,與其讓利益得到減損,還不如干脆選擇低頭,這樣做的結果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也就是既然結局已經注定,那么再折騰下去又有什么意義呢?我國都選擇了同美國談判并答應作出讓步,你們歐盟難道擁有比我國還要強大的韌性嗎?
恐怕未必!像僅僅是歐盟出口美國占據打頭的汽車行業,就是意大利、法國和德國這幾個國家占據優勢地位,其他國家并不非常突出,甚至于一些國家的汽車工業非常薄弱。
但歐盟卻為了這幾個國家的利益而和美國在汽車工業上較近,這是不是有些太不公平,絲毫不顧及處于弱勢地位之下的那些國家?
言而總之,特朗普選擇在此時炮轟歐盟的意圖就是讓歐盟低頭,盡早簽協議完事兒。
為了促成這一幕的出現,特朗普在本月中上旬接連取得了重大突破,先是同英國達成了協議,而后又拿下了我國。
而不管是我國還是英國都是歐盟十分重要的“伙伴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特朗普先拿下中英兩國的目的很可能就是奔著歐盟去的。
特朗普知道要想促成歐盟回頭實際并不容易,但只要敲定我國和英國,這件事情就會簡單的多。
一大原因是我國和英國擁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敲定我國和英國就相當于近乎拿到世界的一半,而歐盟自身又存在諸多缺陷和弊端,不能做到和我國一樣打持久戰;
另一大重要原因是歐盟需要有一個合適的臺階下,美國和歐盟之間的摩擦隨著特朗普上臺之后愈發頻繁和增多,如果隨隨便便就低頭,歐盟的面子會掛不住。
但如果要其他國家給歐盟做了表率,這件事情也就不會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相反此時握手言和還會成為內部的政治正確。
因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都相互緩和,如果不能借此爭取到美國的善意,歐盟很可能就要掉隊落伍。
但話又說回來了,特朗普仍然用的是一貫的施壓方式,這種行事風格很可能不會被歐盟接受。
除非特朗普進一步釋放出想要同歐盟緩和的信號,否則歐盟不會和美國步入談判桌。
也就是歐盟現在還掌握一定主動權,并不是說中英兩國選擇和美國緩和后,歐盟就沒有別的路可以走。
相反,特朗普越是表現出拿下歐盟的極大誠意和興趣,那也就意味著歐盟可以輾轉騰挪的空間余地非常之大。
現在就看歐盟能不能意識到這一點,然后盡可能地從特朗普身上攫取好處。
世界大勢永遠是分分合合,但怎么合不是由一方說了算的,還要看雙方能不能達成合意。
參考資料:
特朗普轉頭就炮轟歐盟:他們對美國“非常不公”|觀察者網
#律艦帶你創作優質微頭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