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不少人都說一句話:“走在街上,最熱鬧的不是商場,是招租。”
疫情后,很多實體店熬不下去,連鎖服裝、家居、百貨……一家接一家的倒。
但奇怪的是,一邊是倒閉潮,一邊卻有5類門店越開越多、越開越密集,走在大街小巷,幾乎躲不開它們。
這到底是消費復蘇,還是商業洗牌?今天,我們不販賣焦慮,只講真相。
1. 藥店:越開越密,成了“社區標配”
過去,一個小區附近可能只有一兩家藥店。現在呢?連著開、挨著開,像便利店一樣密集,甚至有人調侃:“出門買藥比買菜還方便。”
為什么藥店突然爆發?
?門檻不高,不像開診所需要醫生資質;
?慢性病人群持續增長,復購率高;
?醫院掛號難、排隊久,買點常用藥就近解決;
?醫保支付、線上引流,變成多渠道盈利。
不夸張地說,在生活成本高企的大環境下,藥店就是典型的“逆風生長型”行業。
2. 寵物店:不是剛需,卻成了“精神必需品”
你可能買得起房,但你不一定養得起貓。
如今的寵物消費,已經不是“買只狗”那么簡單了:
美毛洗護、寵物月子中心;
私人定制貓窩、生日蛋糕;
寵物攝影、心理咨詢……
背后是一個全新的中產消費畫像:不生娃,養貓狗,寵物就是“孩子”。
更重要的是,寵物店不是一次性買賣,而是長線陪伴型消費。這才是生意的精髓。
3. 健康保健行業:從“可有可無”到“剛需消費”
前幾年,誰去做推拿、艾灸、理療,還得偷偷摸摸,怕人說“你是不是身體不行”。
現在呢?連30歲年輕人都開始定期“調理體質”,健康館、康復中心、運動診所扎堆開。
為什么爆發?
全民健康焦慮感爆棚,怕生病、怕透支;
國家政策支持,鼓勵發展大健康產業;
老齡化趨勢明確,銀發市場崛起;
高頻復購+高客單價+客戶粘性,典型的賺錢行業模型。
一句話,這是一個站在時代風口的剛需行業。
4. 餐飲店:越卷越多,但就是停不下來
實體難做?餐飲行業偏偏“反向奔赴”。
每年都有餐廳倒下,也每年都有更多的新店冒頭,街頭巷尾、商圈樓下、外賣平臺,每天都是戰場。
年輕人不做飯、老年人懶得做、上班族沒時間做——誰在解決吃的問題,誰就有市場。
但要注意:餐飲雖火,競爭極度內卷。
能活下來的,靠的不是“會做飯”,而是:
精細運營;
外賣數據分析;
供應鏈優化;
品牌定位清晰。
開店容易,活下來才是真的本事。
5. 奶茶店:不喝奶茶,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年輕
奶茶,從一個普通飲品,進化成了社交符號。
有人喝的是味道;
有人喝的是品牌;
但更多人喝的是“人設”。
一杯奶茶=情緒價值+精致生活+身份標簽。
你以為奶茶是小錢?錯,它是毛利率高達60%的生意,一杯售價25元,成本只要幾塊錢。
開奶茶店,不是賣飲料,是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當你看到街上的服裝店、文具店、數碼店關門時,別急著感嘆“生意難做”。
不是實體不行了,而是傳統那一套不行了。
這5個行業的爆發,背后藏著新消費邏輯:
順應趨勢,而不是逆勢堅持;
滿足情緒和功能雙重需求;
可持續經營+復購率高;
與線上形成互補,而不是對抗。
你發現了嗎?街上最近有哪些“生意新物種”?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觀察!
下期我們來聊聊:“未來3年不建議貿然入場的5類行業”——只講真話,不講玄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