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胡宗南是黃埔學生在國民黨軍中的第一個軍長,第一個集團軍總司令,第一個戰區司令長官。1936年7月,周恩來在會見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時談到胡宗南,認為:“蔣介石手下最能干的指揮官恐怕要算胡宗南了,反共戰爭的大部分戰果是他取得的。”
漫川關:紅四方面軍生死大突圍
胡宗南首次和紅軍交手是1932年參與對鄂豫皖根據地的第四次“圍剿”。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血戰突圍,從此離開了鄂豫皖根據地。此役胡宗南作戰積極,帶著“天下第一師”窮追不舍。這一追就是3000里,期間歷經新集、南化塘、漫川關、陜西戶縣諸戰,胡宗南四次追上徐向前四次被擺脫,一直追到了川陜交界的大巴山。因川軍田頌堯婉拒中央軍入境,胡宗南只能停下來,他很有頭腦請求進駐隴南:
如果川軍被紅軍打敗,勢必請中央軍助剿,第1師即可就近入川;如果紅軍敗于川軍,很有可能西進甘肅,向新疆發展以便與蘇聯聯系,這時則可就近截擊,這個判斷為后來西路軍西進所證實。
1935年6月,中央紅軍與李先念率領的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在四川懋功勝利會師。兩個方面軍合兵一處,總兵力達十余萬人,士氣高昂。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兩河口關帝廟里舉行。會議中心議題是兩軍會師后的戰略方針問題,史稱兩河口會議。新的戰略方針是集中主力向北進攻,創造川陜甘革命根據地。
松潘,是四川西北部的重要城鎮,控制著由四川北出甘南的交通要道,得之則全盤皆活,失之則滿盤被動。紅軍占領這個地區,可以不經川西北的茫茫草地,直出甘南。這對于紅軍主力迅速北上創建新的根據地十分有利。因此,中革軍委對松潘戰役高度重視,決心全力打好兩軍會師后的第一仗。總參謀長劉伯承親自起草了戰役計劃。
紅軍懋功會師舊址
此時,胡宗南也正在向松潘地區集結,尚未部署就緒。如果紅一、四方面軍同心協力,以10萬大軍掩殺過去,打胡宗南一個立足未穩,沖決松潘要道,是完全有把握的。
7月8日,先頭紅四方面軍第30軍268團和紅一方面軍紅1軍團偵察連,殲滅駐守毛兒蓋之胡宗南部第1師補充旅第1團第1營(加強營)。紅1軍團由毛兒蓋繼續向松潘推進,于7月18日在距松潘城約五十公里的羊角塘與正在構筑工事的胡宗南部廖昂補充旅一部遭遇,展開激戰。
與此同時,四方面軍紅4軍也由松潘以南的紅土坡、小姓溝一帶向北發起進攻,擊退胡宗南部丁镕隆獨立旅,推進至距松潘十至十五公里的牟尼溝(托牛溝一帶)。岷江東岸的部隊也向鎮江關以北進攻,與胡宗南部李文部第2旅展開激戰。戰斗在從西到南的弧形戰線上全面展開,戰況甚烈。
這時,胡宗南部尚未完全集結,出現了奪取松潘的有利態勢。如果紅軍后續部隊及時趕到,集中全力進攻,則很有可能獲得勝利。戰機稍縱即逝。但是,張國燾卻置大局于不顧,借口所謂“統一指揮”和“組織問題”沒有解決,開始向中央發難,故意拖延紅四方面軍主力的行動。
松潘大草原
紅軍繼續進攻,徐向前、陳昌浩也于22日率紅四方面軍從蘆花出發,向毛兒蓋開進。但是,戰機已經錯過。由于紅軍部隊未能迅速集中,完成攻擊任務,國民黨軍已加強了松潘地區的防御力量。
胡宗南親率司令部抵達松潘,并把指揮部也遷到了城南山頭,以鼓士氣,其所屬部隊則加速南下,共在松潘城以南,鎮江關以北之岷江東岸一線集結了一個師又五個旅,其中一線四個旅,二線一個師又一個旅,并構筑了較堅固的工事,憑借優勢火力和堅固工事拼死抵抗。國民黨空軍也全力支援,每天都出動飛機對紅軍陣地進行偵察轟炸,有時同一時間、同一區域即有六架次飛機助戰。
紅軍雖勇猛進攻,但始終無法取得決定性進展,在西起臘子山、羊角塘,向南經包子寺(今松潘之包座)、牟尼構、鎮江關一線與胡宗南部隊形成對峙。不少陣地得而復失,失而復得,整個戰線呈拉鋸狀況。
戰至7月底,國民黨軍胡宗南部又有兩個師趕到,其主力已經全部集結松潘地區,并在松潘城北的漳臘建起了飛機場,配置了作戰飛機。而薛岳也率吳奇偉縱隊到達江油,先頭第90師等部進抵文縣、平武、松潘境內之木瓜墩一線,策應胡宗南部作戰。其他國民黨軍部隊也向前推進,進占懋功、綏靖(今金川)、北川、茂縣、威州及其岷江東岸地區。國民黨軍已經對紅軍形成了三面包圍,企圖圍困與消滅紅軍于岷江以西、懋功以北地區。
松潘戰役失利,紅軍被迫改道草地北上
中革軍委鑒于敵情變化和紅軍攻占松潘的有利時機已經喪失,決定停止松潘戰役,改道極端惡劣的松潘大草地北上。紅軍上下認識到,胡宗南的實力非一些地方軍閥可比。毛澤東認為與其打松潘,打胡宗南,用千萬紅軍戰士的生命到胡宗南的屠刀下去討一條通道,不如向大自然闖出一條生路。
此后,由于張國燾搞分裂,中共中央被迫率領軍委縱隊和紅一方面軍主力單獨北上。為了縮小目標便于行動,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到達陜北和徐海東紅十五軍團會師后,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張國燾則率領紅四方面軍南下,受挫后被迫北上。
1936年夏,中共中央考慮到陜甘蘇區人口稀少,糧食缺乏,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后經濟將出現嚴重困難,決定主力會師后乘蔣介石正忙于解決“兩廣事變”、胡宗南主力南調之機,聯合東北軍發展西北抗日局面,占領寧夏,打通與蘇聯的聯系,然后出兵綏遠,同日偽軍作戰,以推動全國抗日局面的實現。實現寧夏戰略計劃,首先在于紅四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切實控制甘南,建立臨時根據地。
三大紅軍在西北地區相互配合,協同作戰,并逐步靠近,使得蔣介石如坐針氈。此時,“兩廣事變”已經平息,胡宗南部正在北上途中,蔣介石決定,以胡宗南、王均、毛炳文三個軍閥迅速搶占西(安)、蘭(州)大道上的靜寧、會寧、定西段,徹底隔斷紅軍三大主力會合的通路。
也是在此時,9月11日,共產國際復電中共中央,同意紅軍占領寧夏和甘肅西部,并答應在寧夏占領后給予武器、技術援助;同時堅決指出,不能允許紅軍再向新疆方面前進,以免紅軍脫離中國主要區域。
毛澤東根據敵情變化和共產國際來電的精神,對三大主力協同作戰形成了新的設想,果斷改變預定計劃,決定提前實現三大主力紅軍會師,以便集中力量在靜寧、會寧地區全力阻止胡宗南部西進,尋機殲滅其一部,打亂蔣介石的部署,然后在兩個月后執行進軍寧夏的計劃,待占領寧夏取得蘇聯幫助后再攻取甘肅西部。
國民黨軍胡宗南部正在疾速西進,能否實現在靜寧、會寧地區打擊胡宗南部,進而實現寧夏作戰的計劃,關鍵在于紅四方面軍能否迅速出動,在西蘭大道靜寧、會寧完成展開。中共中央一面令紅一方面軍向南增強兵力,不使胡宗南部迅速西進,而阻斷紅軍三個方面軍之間的聯系,一面反復致電張國燾進行說服工作。
紅四方面軍喋血百丈關,被迫停止南下
中共中央得到紅四方面軍回師北進的確切消息后,非常高興,立即部署兵力策應紅四方面軍北上。鑒于張國燾率軍西撤、行動反復,已使國民黨軍胡宗南部贏得了西進時間,逼近通渭、會寧地區,給紅軍三大主力會合帶來了許多原來沒有預計的困難,特別是使紅二方面軍有腹背受敵、被隔斷于西蘭大道和渭河以南陷于孤軍作戰的危險。中革軍委一方面命令紅一方面軍部隊向南疾進,策應紅二、紅四方面軍,一方面急電紅二方面軍“宜乘胡敵尚未集中之時迅速開始轉移為佳”。
在此之前,為遲滯胡宗南部西進,紅一方面軍按照軍委的指示奪取會寧城,使會寧牢牢地控制在紅軍手里,為紅軍三大主力的會師創造了條件。10月7日,紅四方面軍先頭紅4軍部隊和紅一方面軍紅15軍團部隊和紅1軍團部隊先后在青江驛、界石鋪會師。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合之時,紅二方面軍還在艱苦的北進途中。由于張國燾阻撓所造成的紅四方面軍遲遲無法北上,使得國民黨軍胡宗南部乘機由西安進至清水、秦安、莊浪地區,與毛炳文和王均部靠攏了。
川軍孫震部也由武都進至康縣一帶,企圖同胡宗南部、毛炳文部南北夾擊紅二方面軍,紅二方面軍陷于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據此,紅二方面軍開始向北轉移。這次北上,是紅二方面軍在長征中最危險和損失最大的一次行動。賀龍后來回憶說:“出草地后,中央組織三個方面軍作戰計劃(注:指靜會戰役計劃),他們(指紅四方面軍)接到了,我們也接到了。這個戰役,我們是出關中壩子,不是漢中,對西安胡宗南有威脅。我們把四縣打下,張國燾不打,向西一跑,所有的敵人加到我們頭上,對付我們……張國燾整了我們一手……二方面軍幾乎遭到全軍覆沒這是長征中最危險的一次……”經過艱苦戰斗,紅二方面軍終于沖破了優勢敵人的圍追堵截,于10月中旬到達通渭和興隆鎮附近地區,與紅1師偵察部隊取得了聯系。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油畫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造成了橫跨黃河兩岸發展,接通蘇聯,雄峙西北的戰略態勢,對國民黨在西北地區的統治造成嚴重的威脅。一心滅共的蔣介石感到十分震驚,他急令胡宗南、毛炳文、王均等部共十幾個師的兵力向北大舉進攻,企圖乘紅軍立足未穩、正從會寧地區北移時,將紅軍殲滅于黃河以東的甘肅、寧夏邊境地區,他把這個計劃稱為“通渭會戰”。
中革軍委根據敵我態勢,于10月11日發布《十月份作戰綱領》,對奪取寧夏的各項準備和各部任務作了具體部署。10月20日,國民黨軍近20個師兵分四路沿蘭州、隴西、秦安、固原的弧線,向紅軍展開全線進攻。22日,蔣介石親赴西安督戰。至23日,敵毛炳文、王均兩路相繼攻占紅軍控制的通渭、馬營、華家嶺、會寧等要地,胡宗南部進到靜寧地區,向紅軍展開追擊。紅四方面軍第4、第5、第31軍等部英勇作戰,頑強抗擊,擔任主要任務的第5軍受到較大損失,副軍長羅南輝壯烈犧牲。
寧夏戰役計劃還未實施,西北戰場的形勢就對紅軍越來越不利。中革軍委決定紅軍各部隊采取逐次轉移、誘敵深入,伺機打擊胡宗南部的方針,在西蘭大道以北、海(原)靖(遠)線以南地區,堅壁清野,構筑防御陣地,準備在該地區與北進之敵進行決戰。10月23日,朱德、張國燾率領紅軍總部到達打拉池,同先期趕到的彭德懷會晤。在共同商定作戰計劃后,命令紅四方面軍部隊開始西渡黃河。
10月25日凌晨,紅四方面軍第30軍由靖遠附近四渡黃河成功,控制了河西一片土地。26日,紅9軍過河。接著,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也渡過了黃河。這時,國民黨軍胡宗南等部在飛機掩護下向紅軍陣地猛撲,已先后占領會寧、通渭、靜寧等地,向打拉池進逼。
西路軍慘狀老照片
朱德、張國燾根據中革軍委的指示,決定將作戰重點置于擊破南面進攻之敵,紅四方面軍除已渡河部隊外,其余各部停止過河。朱德、張國燾的作戰部署,得到中共中央及中革軍委的批準。為阻止南敵追擊并加強對各部紅軍的統一指揮,中革軍委于10月28日任命彭德懷為前敵總指揮兼政治委員,劉伯承為參謀長,準備組織海(原)打(拉池)戰役,重點打擊蔣介石嫡系胡宗南部。
10月30日7時,彭德懷根據中革軍委的指示,下達了海打戰役計劃。海打戰役計劃,是紅軍為擊破胡宗南部而部署的一場關鍵性戰役。然而,張國燾卻命令紅4軍撤至賀家集、興仁堡,第31軍撤至同心城、王家團莊,加之紅5軍已經于28日西渡黃河,致使進到古西安州、麻春堡、海原城北之龍池灣地區的紅一、紅二方面軍等部隊側翼暴露,海打戰役的計劃未能實現。這對阻滯國民黨軍北上、重新恢復河東河西紅軍部隊的聯系,產生了嚴重的不利影響。
10月31日,蔣介石發布了對紅軍總攻擊令。國民黨軍進至靖遠、打拉池、中衛等地,打通了增援寧夏的通路,并隔斷了紅一、紅二方面軍等部與河西紅四方面軍主力的聯系。
根據情況的變化,11月8日,中共中央被迫決定放棄奪取寧夏的戰略計劃,同時提出了一個新的戰略計劃設想,并確定由徐向前、陳昌浩指揮已過黃河的紅30、紅9、紅5軍組成西路軍,在河西創立根據地,以直接打通蘇聯為任務,準備以一年完成之。據此,西路軍挺進河西走廊,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孤軍奮戰,殲敵兩萬,策應了河東紅軍的行動,但由于敵我眾寡懸殊,終于翌年3月失敗,大部分紅軍指戰員悲壯地犧牲。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 曲愛國 張從田 著
長征,并非離你我遠去!不了解長征的真相,就無法理解蘊藏在中國人民身上的巨大能量和當前中國大地上發生的巨變。
《長征記》改變了之前以中央紅軍長征為主的敘事套路,全面系統地描摹了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紅2與紅6軍團、紅25軍的相互配合與各自奮戰的艱難征程。另一方面對一些重要人物的特殊經歷也進行了描摹,如毛澤東遇險、賀子珍負傷、朱德總司令與格達活佛的情誼、黨中央對張國燾的教育挽救等,疏密有致,呈現出一幕幕威武雄壯、苦難輝煌的偉大歷史圖景,讓讀者對長征有了更開闊的視野與整體的認識與把握。
入選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6年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主題出版物,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2016年10月18日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