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福州某大學城門口已經熱鬧起來。十幾輛車擠在路邊,司機搖下車窗喊著“去高鐵站差一位,馬上走”,學生們背著大包小包圍上去討價還價。
這樣的場景在全國高校周邊反復上演。
對于司機老張來說,這種“擦邊球”操作已是家常便飯。他在廈門開網約車三年,最近半年開始專跑高校線:“平臺有抽成,且價格低,跑一趟機場200公里,到手不到300塊”
要是微信群里湊夠四個人,每人收80現金,跑一趟能多賺100多。”像他這樣的司機不在少數,南寧一位被查處的司機手機里存著23個拼車群,每天群發三次發車時間,月流水輕松過萬。
這種灰色生意背后是嚴苛的成本壓力。規則要求順風車每日接單不超過3次,但實際需求遠超限制。南京司機王師傅掏出手機展示賬單:周末從江寧大學城送學生去火車站,哈羅、一喂等平臺上獲取客源,私下溝通價格轉賬。“我們也不想冒險,但房租車貸壓著,學生又趕時間,只能賭運管查不到。”
廣州大學城的司機們最近發現,以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保安開始驅趕路邊停靠車輛。執法部門把巡查時間調到早七點和晚九點的用車高峰,便衣混入學生隊伍取證。
今年三月,蕪湖運管處三天內查處了17輛線下攬客車輛,每輛罰款5000元起步,有司機當場崩潰:“半年都白干了。”
矛盾在節假日達到頂點。今年五一,太原南站查獲一輛七座面包車,塞著九名學生和行李箱。司機老李看著新聞嘆氣:“知道超載危險,但基本都是這么干的,多一個人就多幾百,一般查不到,查到就是重罰,都是硬著頭皮拉。”
而在高校論壇上,學生發帖抱怨:“運管抓得嚴,司機不敢接單,走了兩公里才打到車。”
司機在罰款和收入間走鋼絲,學生在安全和便宜間做選擇,監管在執法效率和人情現實中找平衡。當夕陽把大學城門口的攬客隊伍拉出長長影子,那些尚未被查處的司機又點亮手機屏幕,在微信群發出新消息:“明早六點,老地方,差兩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