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點距離打車也就 18 塊,四五公里七八塊錢,這點錢連繞路去接的油費都不夠!” 深夜的順風車司機群里,這樣的抱怨引發一連串附和。
手機屏幕上,3 公里外的訂單顯示預估收入 3.2 元。
當順風車平臺頻繁跳出短途訂單,司機與乘客之間的微妙博弈,便在幾塊錢的差價里逐漸升溫。
價格敏感型乘客是熱衷短途順風車的核心群體。他們習慣精打細算,將每一筆開銷都納入考量。以城市內 2 公里的短途出行舉例,打車費用約 12 元,而順風車只需 4 元,一個月下來能節省近百元。
順風車的低價優勢,讓這類乘客即使短途出行,也更傾向于選擇它,既經濟又便捷。
還有部分乘客將順風車視為特殊場景下的最優解。在機場、火車站等交通樞紐,出租車排隊時間長,網約車受停車限制難以接送,而順風車車主因順路更愿意靈活停靠。
尤其在深夜公共交通停運時,順風車點對點、不受時段限制的出行方式,能幫助乘客順利解決最后幾公里的難題,這也是短途順風車受青睞的重要原因。
面對這些需求,司機們的態度大相徑庭。一喂順風車的一位司機往往直接屏蔽短途訂單,認為平臺抽成后到手收入微薄,等紅燈的時間不如接長途訂單劃算。
但也有順路車主愿意在上下班途中順路接單,他們覺得反正都要開車,有人分攤油費,還能豐富出行體驗。這類司機甚至在與乘客相談甚歡時,主動減免費用。
矛盾的焦點集中在成本與服務的不對等上。司機常因需要繞路接乘客,油費和時間成本遠超訂單收入而拒絕服務,卻可能因此被平臺扣分;而乘客則認為付費就應享受同等服務。這種認知差異,導致平臺上投訴不斷,甚至有司機直接在聊天框抱怨乘客 “要求過高”。
當幾塊錢的順風車訂單承載著乘客對性價比的追求,也承載著司機對收益的期待。平臺或許需要重新審視定價機制與服務規則,乘客與司機也需要在成本與體驗間找到新的平衡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