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人工智能、解讀戲劇藝術、培養文化自信......五大模塊、120余門課程、3113名學生,5月12日18時,沈陽城市學院通識講座正式開講。《DeepSeek與未來:解碼智能時代的無限可能》《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奧運精神與競技體育的未來》《遼河流域考古概覽》......老師們精心準備的通識講座涵蓋 “思想與政治”“軍事與體育”“科學與技術”“人文與藝術”“勞動與社會實踐”五大模塊,以古今貫通、文理融合的知識矩陣,助力學子拓寬認知邊界,培育健全人格。
01“科學與技術”模塊
PART.01《DeepSeek 與未來:解碼智能時代的無限可能》
商學院劉禹彤老師以專業視角,深入解析DeepSeek大模型的技術演進路徑及其在多領域的顛覆性應用,通過與主流AI系統的橫向對比,精準呈現其技術優勢。講座還特別設置實戰工作坊與創新設計環節,引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深化理解AI產業格局,切實提升智能時代核心創新能力。2024級旅游管理專業馮佳慧說:“劉老師的講解讓我真切感受到智能時代的浪潮已至。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唯有主動擁抱技術變革,才能在未來競爭中占據先機。”PART.02《大模型時代 ——AI 重塑未來》
智能與工程學院劉新元老師聚焦 “大模型時代” 這一前沿議題,為同學們系統闡釋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技術內核及其在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講座深入剖析大模型驅動的行業智能化變革,既展望其提升生產效率、創造產業新機遇的積極影響,也不回避技術進步帶來的倫理挑戰與社會問題。劉老師還結合算法優化與算力提升的技術趨勢,與同學們一起勾勒未來AI賦能科技創新的發展圖景。2023級計算機科學專業學生姜歡桐感慨道:“這場講座讓我了解了AI大模型技術的發展脈絡,尤其是在多學科領域的交叉應用,讓我看到人工智能重塑未來生活的無限可能。”PART.03《大腦的工作原理》
“同學們,你們是如何解釋 ‘考前焦慮’‘記憶遺忘’‘游戲專注’ 等現象的?”生命與健康管理學院劉陽老師聚焦腦科學前沿,以生活化案例破解學習與記憶的神經機制。她結合海馬體功能、突觸修剪機制及前額葉皮層的反饋機制,獨家傳授 “突觸修剪術”“神經編碼器”“學霸鬧鐘法則” 等實用技巧,助力同學們將生理機制轉化為學習內驅力,打造專屬于自己的學習“寶典”。2023級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盤建予說:“劉陽老師將復雜的神經科學理論轉化為生動有趣的生活場景,這種將專業知識與學習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加深了我的專業理解和對腦科學領域的探索興趣。”PART.04《宇宙的壯觀景象》
“黑洞的本質是什么?蟲洞概念在理論上是如何提出的?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智慧生命?”通識教育學院吳斌老師帶領同學們穿越時空,共同探索宇宙的奧秘!講座中,吳老師以太陽系為例,剖析行星系統的構成要素,詳細講解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等天體的特征與運行規律。他與學生深入探討宇宙大爆炸理論,揭秘宇宙如何從一個極熱、極密的奇點開始,歷經漫長的膨脹與演化,逐漸形成如今的廣袤天地。講座內容既展現了現代宇宙學研究中的前沿挑戰與未解之謎,又極大地激發了聽眾對未知探索的熱情。2023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韓始龍說:"吳斌老師的講座引導我們從不同角度審視宇宙與人類的關系,拓寬了我們的知識視野與思維深度。讓我們在感受宇宙浩瀚的同時,也能認識到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與責任,從而更加珍惜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02“人文與藝術”模塊PART.05《遼河流域考古概覽》
文化與傳播學院劉濤老師以遼河“幾”字形流域為線索,帶領學生回溯遼河8000年文明史。作為中華文明三大源頭之一,遼河流域孕育的“古國文明”在連接東北亞大陸、推動東亞文化傳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劉濤老師通過地理位置、考古歷程、重大發現及代表人物的系統講解,為同學們全方位展現遼河流域獨具特色的考古學文化內涵與“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形成路徑。2023級英語專業郭雨婷說:“我們跟隨劉老師的講解,沿著遼河穿越26萬年,從舊石器時代的石器文明到青銅時代的禮樂文化,每一處考古發現都在訴說中華文明的包容性。這讓我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的輝煌源于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正如遼河匯聚百川,成就文明巨流。”PART.06《戲劇與表演藝術》
當我們仰望舞臺藝術的璀璨星河,會聯想到哪些經典之作呢?是莎士比亞筆下波瀾壯闊的戲劇世界,還是梅蘭芳大師演繹的京劇國粹?影視與藝術學院李學林老師以西方經典悲劇《俄狄浦斯王》與東方戲曲典范《霸王別姬》為參照,從戲劇藝術的發生學視角切入,對比中西方表演風格異同,深入剖析表演藝術在戲劇呈現中的核心作用,生動彰顯表演藝術在東西方戲劇中的獨特魅力,培養學生領悟"生活的藝術"與"藝術地生活" 的辯證哲思。"李學林老師的講座,讓我真切觸摸到戲劇藝術的美學肌理。”2023級英語專業李镕瀚有感而發:“老師風趣幽默的講授風格,帶我輕松潛入戲劇表演藝術的浩瀚海洋。作為英語專業學生,通過解讀外國戲劇作品,既能積淀戲劇學養,又能反哺專業學習。"
03“思想與政治”模塊
PART.07《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
文化與傳播學院劉迪老師以故宮文創、“哪吒” IP 及李子柒視頻海外傳播等為切入點,深入解讀文化自信的理論淵源及其在國際文化軟實力競爭中的戰略價值,生動展示了中華文化在全球化語境下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她還針對文化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提出培育文化自信、提升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實踐路徑,號召學生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者與傳播者。2023級英語專業李子名同學表示:“劉老師的講座讓我認識到了傳統文化的現代生命力,從理論高度與實踐案例雙重維度,深化了我對‘文化自信’的理解。作為英語專業學生,我深感肩負著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使命,未來我將努力提升專業能力,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04“軍事與體育”模塊
PART.08《奧運精神與競技體育的未來》
“董老師的講座如一場跨越時空的‘體育人文之旅’,讓我深刻認識到競技體育不僅是體能的較量,更是文明的對話。”2023級英語專業趙子硯在聽完通識教育學院董玉明老師的講座后說到。董玉明老師以東京奧運會羽毛球混雙決賽的拼搏場景為引,從古代奧林匹亞的圣火傳說切入講座主題。通過古今奧運場館的對比,解析奧林匹克運動會從 “和平競技” 到 “全球盛會” 的文明演進歷程;他結合北京冬奧會 “冰絲帶”的低碳設計與巴黎奧運會的科技創意,闡釋奧運精神在“綠色”“創新”理念下的時代嬗變。董老師還以AI智能泳衣、基因檢測等技術為例,在競技體育未來發展的思辨環節,引發學生對“科技與公平” 的深度思考。
PART.09《中國體育電影黃金時代的精神與傳承》
通識教育學院蘇瑩老師在講座中以經典影片為例,為同學們梳理了中國體育電影的發展歷程。通過對《女籃五號》《沙鷗》《奪冠》等影片展開講解,深入剖析黃金時代體育電影的精神內核。講座不僅讓學生們深入了解體育電影文化,電影中展現的體育精神,更激勵著學生們在生活中勇于拼搏、團結協作。2023級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王雅潔同學感慨道:"體育電影是體育精神與時代內涵的承載者。從《女籃五號》到《奪冠》,我感受到了民族精神、團隊精神和體育精神的傳承。這些都激勵著我將拼搏精神融入到生活中,勇敢面對挑戰,努力追求夢想。"
05“勞動與社會實踐”模塊
PART. 10《中國女性權利的發展》
劉奕含老師結合《玫瑰的故事》等影視作品,系統梳理了中國女性權利發展脈絡。從新中國早期的婦女解放運動,到1954年《憲法》確立男女平等原則,再到《民法典》《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對女性權益的細化保障,全面講解了我國在婦女權益保護領域的法治進程。劉奕含老師在講座中強調,在肯定成就的同時,需持續推動立法完善與執法落實,消除社會性別不平等現象,促進婦女權益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2023級漢語言文學田子爍說:“中外影視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演變,反映了全球青年對性別角色的重新定義,這啟示我們在文化傳播中應關注多元視角,推動性別平等理念的國際共鳴。”
沈陽城市學院始終秉承 “堅持育人為本,注重能力培養” 的辦學理念,構建了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目標的通識教育體系。通過整合優質教學資源,覆蓋思想與政治、軍事與體育、科學與技術、人文與藝術、勞動與實踐等多元領域,著力培養和提升學生終身發展所需的綜合素質,為個性化發展提供廣闊空間。本年度通識講座共開設120余門課程,作為通識教育體系的重要載體,以跨學科知識圖譜搭建思想碰撞的平臺,既展現科技前沿的震撼力、文化傳承的厚重感,也不乏對社會議題的深度思辨。未來,學校將持續深化通識教育改革,助力學生在知識浸潤中完善人格、在多元視角中培育素養,成長為兼具專業能力與人文情懷的時代棟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