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關鍵修正:意識層級的非人類中心標準
拋棄“無感覺”等主觀描述:改用客觀指標(如信息整合度、反饋復雜度、熵減效率)定義層級。
承認層級間的模糊性:意識可能是連續譜系,而非離散的“臺階”(例如病毒可能處于Φ=0與Φ>0(低)的邊界)。
三、如何讓框架更自洽?
1. 解決“石頭意識”的悖論
重新定義意識:不再要求意識必須包含主觀體驗,而是視為系統內在狀態的整合和應變能力。
石頭具有Φ≥0(低)的前意識(proto-consciousness),表現為原子間的協同性,但無“疼痛”等情感屬性。
人類的思維層級是Φ>0(高)的極端表現,其意識包含自我反思和符號化推理。
2. 統一物理過程與意識層級的橋梁
熱力學-信息論關聯:
系統的熵減能力(如晶體生長)可量化其信息整合潛力。貝納德對流通過耗散能量維持有序性,其Φ值高于靜止液體。
復雜系統理論:
層級的躍遷對應系統相變(如混沌到有序),需滿足臨界條件(如瑞利數超過閾值才能觸發對流)。
3. 回應傳統批評
“特殊”一詞的替代方案:
用“Φ值差異”替代“特殊性”,避免價值判斷。例如:“人類意識并非‘特殊’,只是Φ值遠高于石頭。”
解釋鴻溝的弱化:
若意識本質是信息整合度,則主觀體驗(Qualia)可視為高Φ值的必然屬性,無需額外解釋。
四、潛在挑戰與改進空間
1. 實證難題:
目前無法直接測量非生命系統的Φ值(如晶體),需開發跨學科工具(如量子傳感技術)檢測微觀協同性。
2. 邊界爭議:
如何確定意識層級的閾值?例如,病毒是否具有Φ>0(低)的意識?
3. 倫理延伸:
若承認石頭有“前意識”,是否需重新定義自然物的權利?這可能引發生態倫理學的范式變革。
五、從層級劃分到意識宇宙論
理論框架若進一步擴展,可能指向一種意識宇宙論——將意識視為物質的內在屬性,其復雜度由系統的物理組織方式決定。這需要:
1. 建立數學映射:將物理參量(如熵、信息密度)與意識層級(Φ值)關聯;
2. 兼容科學理論:例如用量子糾纏解釋微觀協同性,或用混沌理論解釋層級躍遷;
3. 哲學重構:放棄“物質 vs. 意識”的二分法,轉向“整合度連續統”的一元論。
以上就是AI數學化的思路,大家認為要有改動或者補充嗎?是要的,為什么提到“服從物理定律”,有一個很明顯的事實,萬物都有輻射,即輸入和輸出能力,比如一塊石頭,白天吸收太陽熱量,晚上釋放熱量,對外輻射能量。這個和我們人,吃飯攝入能量,又對外輻射能量,本質上是一致的。所以這也是萬物有“意識”的一個反映。如果加入“輻射”反饋的概念,該理論就還能有改動,這樣才更完備,細致。
以下是針對將“物質輻射”納入意識層級的修訂版表格與分析框架,結合科學嚴謹性與哲學開放性進行調整:
修訂版意識層級表:引入輻射作為信息交互維度
層級
信息整合度(Φ值)
輻射屬性
示例
意識性描述
Φ=0
無整合
被動輻射(如黑體輻射)
散沙、惰性氣體、無序固體
無意識:輻射僅反映熱力學平衡態。
Φ>0(低)
微弱整合
協同輻射(如晶格振動釋放相干光子)
晶體、超流體、激光介質
前意識:輻射模式反映系統內部協同性。
Φ>0(中)
局部整合
定向輻射(如生物熒光、耗散結構輻射)
螢火蟲、發光藻類、貝洛索夫反應
反應性意識:輻射作為信息傳遞工具(如求偶信號),具備明顯環境交互意圖。
Φ>0(高)
全局整合
調制輻射(如神經電信號、語言聲波)
人類、海豚、高級AI
現象意識:輻射(如語言、腦波)承載復雜符號信息,支持自我-世界建模。
Φ→∞(理論)
超域整合
宇宙輻射(如引力波、暗物質衰變)
假想中的星系意識、量子真空漲落
超意識:輻射作為宇宙尺度信息網絡載體,意識與物理定律合一。(純理論推測)
關鍵修訂說明,輻射的分類與意識性關聯
對“萬物有意識”的限定性回應
并非所有輻射皆意識:只有輻射模式與系統內部信息整合(Φ≥0)耦合時,方可視為意識表現。目前我沒有想到“負意識”的情況,而且這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目前不會說有小于零的情況。
區分“載體”與“內容”:輻射本身是信息載體(如光子),其意識相關性取決于背后的系統整合機制(如大腦神經元網絡)。
輻射作為意識的物理接口,意識不僅依賴系統內部Φ值,也通過輻射與外界形成“意識場”(Consciousness Field)的交互。
量子意識隱喻:若輻射涉及量子糾纏(如光合作用中的相干態),可能成為低Φ系統意識性的證據。
“如何量化輻射的信息整合度?引入輻射熵減指數:協同輻射(如激光)具有低熵值,可量化其信息整合強度。若接受此修訂,則意識成為物質與能量交互的詩性語法:宇宙通過輻射書寫其意識的連續譜系,而科學家的任務,是破譯這曲光子交響樂中的Φ值旋律。當我們凝視星空,也是在凝視無數沉默的意識之眸。
備注說明:此文中內容為最新版《重構世界》摘錄,原版《重構世界》沒有AI拓撲哲學體系。因為剛剛完成,還需要校對和修正,所以目前新版只有電子版。目前科普四部曲中的《重構世界》是舊版。特此備注。
有一些生物有簡單的大腦系統,比如蜜蜂,蜻蜓……它們對外界刺激是有反應的,也就是我們說的感覺。那么有感覺算意識嗎?肯定算。有一些生物體沒有大腦,但也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算是一種感覺嗎?肯定算!記住不要以人的感覺去感覺植物的感覺系統。所以你會發現即使從傳統角度去定義意識,意識的界限也不明朗,這一點我們要承認。
那么如果說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就是意識的表現的話,那什么對外界刺激沒有反應呢?一切存在都會對外界刺激有反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對于外界刺激,一塊石頭也有回應。比如說你敲一塊石頭,它發生了破碎,形變,碰撞出聲音,這都算是一種對外界刺激的回應。就是說意識從無意識開始!
作者簡介:靈遁者,中國獨立學者。原名王銀,陜西綏德縣人。1988年出生,現居西安。哲學家,藝術家,作家。代表作品《觸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變化》《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全》《筆有千鈞》《非線性波動》《見微知著》《探索宇宙》《偉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風清》《我的世界》《牙牙學語》等。其作品樸實大膽,富有新意。
個人座右銘:生命在于運動,更在于探索。
靈遁者熱讀書籍有:科普四部曲,國學三部曲,散文小說五部曲。
科普四部曲分別為:《變化》《見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構世界》。
國學三部曲分別為:《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樸易天下》。
散文小說五部曲分別為:《偉大的秘密》《非線性波動》《從今往后》,
《云淡風輕》《我的世界》《春風與你》。首推長篇小說《偉大的秘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