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郭子儀的歷史,他一生歷經(jīng)7代皇帝,手握重兵、權(quán)勢滔天。
這樣的一個人,任何帝王都會忌憚,不會讓其善終。
既然如此,郭子儀為何能夠安享晚年,受七代帝王恩寵呢?
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他的故事。
01
從古至今,君臣之間根本沒有什么信任可言,沒有一個皇帝不忌憚權(quán)臣。
只有讓皇帝覺得你威脅不到他,才能夠與皇權(quán)和諧相處,才能夠獲得善終。
一旦威脅到皇權(quán),不管你官職怎么高,功勞如何大,也免不了成為冢中枯骨。
郭子儀悟出這一個道理,還需要從安史之變說起。
公元755年,還是小將軍的郭子儀,正在家里為母守孝。
突然門外傳來了一個消息,范陽的安祿山聯(lián)合史思明造反了。
唐軍因準備不充分,被打得毫無還手之路,數(shù)十萬叛軍勢如破竹,一路向長安城進軍。
在這樣的情況下,郭子儀被朝廷“奪情”,而后任命為朔方副大使,率朔方軍東討安祿山。
不得不說,郭子儀有大將之風(fēng),別的戰(zhàn)場屢戰(zhàn)屢敗。
他卻收復(fù)靜邊軍,斬殺周萬頃、高秀巖,收復(fù)云中、馬邑、東靜關(guān),形勢一片大好。
只可惜叛軍勢眾,局部戰(zhàn)役的勝利,根本無法決定整個戰(zhàn)爭走勢。
潼關(guān)被破后,繁華的長安城岌岌可危,唐玄宗連抵抗的勇氣都沒有,帶領(lǐng)文武百官逃往蜀地。
半路山太子李亨扛起大旗,在靈武登基稱帝,扛起了平定安祿山的大旗。
這個時候郭子儀被提拔為朔方節(jié)度使,手中兵馬也達到數(shù)萬之眾,權(quán)勢威震一方。
大概在一年之后,安祿山大軍內(nèi)部發(fā)生動亂,安慶緒居然殺了自己的義父。
安、史大軍群龍無首,天下大勢發(fā)生變化,此時的郭子儀已然兼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全權(quán)負責(zé)平叛。
唐朝大軍一路東進,最終打到長安城下,丟失一年多的古都收復(fù)。
02
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郭子儀深知這個道理。
攜大勝之威,帶領(lǐng)兵馬繼續(xù)東進,殘兵敗將皆被一一清理,東都洛陽也被收復(fù)。
這個時候的郭子儀,手提長安、洛陽兩京之地,率領(lǐng)大軍將皇帝李亨迎回古都。
毫不夸張地說,他立下了不世之功,封侯拜相都不在話下。
現(xiàn)實卻是,郭子儀什么都沒有得到,因為叫人進讒言,導(dǎo)致他被被解除兵權(quán)、賦閑在家。
李亨能夠在亂世之中崛起,眼光和帝王手段必然不低,為何會相信小人的話呢?
其實,不是李亨愿意相信小人的話,而是他更忌憚郭子儀手里的兵權(quán)。
即便沒有小人進讒言,身為帝王的他,也會想其他辦法,消除這一隱患。
經(jīng)歷過此事,郭子儀明悟了,沒有怨言,也沒有任何不甘。
所謂的“君君臣臣”,只存在于書籍中,帝王永遠不會對臣子放下戒心。
幾年后,吐蕃幾萬大軍侵犯唐朝入侵,唐皇倉促出逃,長安又一次陷落。
兵雖然被奪,郭子儀仍然大局為重忠心朝廷,身邊雖然兵馬不多,可依然站了出來。
收攏散落在各地的唐軍,與吐蕃打得有來有回,最終將對方擊潰,陷落的長安城再度被收復(fù)。
吐蕃多少有些不甘心,聯(lián)合回紇再進攻唐朝,幾十萬大軍磨刀霍霍,大唐局面岌岌可危。
郭子儀深知回紇并不想與唐朝決裂,于是一個人前往回紇營帳和談,最后說服對方把屠刀對準吐蕃。
這一戰(zhàn)吐蕃大軍兵敗如山倒,自此再也不敢侵犯唐朝邊境,郭子儀的大名更是讓他們聞風(fēng)喪膽。
03
這是郭子儀第二次挽救唐朝于危機之中,大戰(zhàn)過后論功行賞,皇帝問他想要什么,還說要什么給什么。
回想當(dāng)年的安史之亂,郭子儀立下的功勞不知比現(xiàn)在高出多少,結(jié)果還不是因為猜忌被剝奪兵權(quán)。
所以說皇帝的話聽聽就行,千萬不能相信,郭子儀更是深知這個道理。
他拒絕了皇帝的好意,反而討要了許多美女和金銀,說是為后代子孫搞一些家業(yè)。
皇帝一聽哈哈大笑,還笑罵郭子儀老不正經(jīng)、貪財好色,文武百官也跟著嘲笑。
家人也十分不理解,明明他不是貪財好色之徒,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要求呢?
或許只有郭子儀才懂,只有把自己偽裝成一個貪財好色之輩,才能讓皇帝不那么忌憚,讓文武百官放松警惕。
最后,皇帝賜郭子儀許多金銀珠寶和美女,并且封為汾陽郡王。
“郡王”在唐朝的職位可不低,家人歡喜不已,郭子儀卻十分清醒,危機還沒有完全解除。
怎么辦呢?死來想去,他想到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
讓兒子大開中門,全城百姓都可以隨便出入,期間還招來了許多盜賊。
兒子對老爹的做法十分不解,明明我們可以高高在上,為什么要如此貶低自己。
郭子儀卻告訴兒子,我們家已經(jīng)位極人臣、賞無可賞,皇帝必然有疑心。
這個時候,一旦有小人在朝堂上進讒言,整個家族都有可能萬劫不復(fù)。
如果敞開大門,任何人都可以出入,就代表沒有秘密可言,即便有人進讒言,皇帝也不會相信。
說完這些話,郭子儀沒有再理睬兒子,每天過著鶯鶯燕燕、胡吃海塞的生活。
就這樣,皇帝換了一個又一個,郭子儀依然還是大唐王朝的柱石。
每一位皇帝登基后,都會盛情邀請他統(tǒng)領(lǐng)兵馬,郭子儀卻拜謝皇恩、推辭不受。
然后,繼續(xù)向皇帝索要金銀珠寶、美人佳人,搞得自己好似一個“爛人”。
新皇很惋惜,可是郭子儀卻知道,這不過是皇帝試探的手段罷了。
一旦自己表現(xiàn)出絲毫的掌權(quán)欲望,必然會受到猜忌,皇帝更樂于看到自己是一個“爛人”。
也因為這么多年來偽裝的很好,平日里飲酒作樂、美女環(huán)繞,七代君王才會對自己放心。
公元781年,郭子儀患上嚴重的疾病,同年夏天去世。
皇帝得知消息痛心不已,為他廢朝五日,甚至還親自送葬,越制將墳頭的高度增加一丈以示恩寵。
這還不算完,郭子儀的謚號為忠武,又被追贈為太師,供奉在李豫廟庭、陪葬建陵。
這樣的恩寵在整個唐朝都十分罕見,文武百官十分羨慕。
可是,回頭看看郭子的一生,他的善終不過是精心偽裝換來的。
我們不妨大膽設(shè)想一下,皇帝有沒有可能在郭子儀家附近安插眼線,只要發(fā)現(xiàn)絲毫可疑之處,就會引發(fā)一系列危機。
郭子儀這是偽裝的好,若是不隱藏的自己的能力,估計下場也不會好到哪里。
由此可見,忠臣難當(dāng),一個善終的忠臣更難當(dān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